恋爱时,我们都想找到Mr。 Right(正确先生)或Miss Right(正确小姐)。然而,假若我们执著地认为,幸福就在于找对一个人,那么可能我们终生都找不到自己的答案。相反,假若我们能明白,幸福在于内心的和谐,而外部世界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展现,那么我们可能会发现,原来答案就在你身边,就是那个和你一直厮守着的伴侣。
一天,在我的一个课上,一位男学员兴奋地走过来,说他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
什么发现呢?我问他。
他回答说,他和女友(也在我的课上)刚刚做完了我布置的作业——用10个形容词描绘自己的个性,并找到这10个形容词的反义词,也就是自己个性的对立面。结果他发现,他就是女友个性的对立面,而女友就是他的个性的对立面。
这真是一个很好的发现,我对他说,那么这个发现你还有更进一步的感悟吗?
他说有,当发现自己和女友的个性互为对立面的那一瞬间,他终于明白,他们相爱的基点,也恰恰是他们冲突的基点,也就是说,他们相爱的原因,和他们相冲突的原因,是一回事。
具体说来就是,他想找一个和自己不一样的伴侣,这是他生命的渴望,而他果真如愿。一开始,他非常珍爱女友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但时间一长,他开始厌烦女友和自己不一致的地方,并希望女友改变,结果起了冲突。同样的,女友也有类似的心理转变,于是这冲突愈来愈激烈。
讲完这些后,他觉得有些纳闷:为什么他和女友因为不同而相爱呢?
他并非是在问我问题,而是在深思,但我还是禁不住回答说: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渴望圆满。
为何身边好多讨厌的“衰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自我体系,在这套体系中,我们会认为,某些品质是好的,也即“好我”,某些品质是坏的,也即“坏我”。我们会执著于好我,并排斥坏我,不想让它表现在自己身上。
例如,节俭的人认为,节俭是好的,奢侈是不好的;善解人意的人认为,为别人考虑是好的,只考虑自己的愿望是不好的;开朗的人认为,乐观是好的,忧伤是不好的……
但是,从一个真正中立的角度看,这些品质无所谓好坏。奢侈似乎不好,但正是对奢侈的渴望创造了这个万花筒般的世界;只考虑自己似乎不好,但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的愿望才会有强大的动力;忧伤似乎不好,但忧伤不仅有点诗情画意,而且忧伤是我们失去一些事物时的必然反应……
并且,任何一个人的自我都是非常有局限的,说白了,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发展出自我体系的。在这个家庭中,如果自己节俭可以获得更多的爱与关注,那么自己就会形成节俭;如果善解人意可以令自己更受欢迎,那么自己就会形成善解人意的个性;如果忧伤会让自己获得更多怜爱,那么自己就很容易形成忧伤的个性……
这是对好我的执著与坚持。同时,我们还会排斥坏我。节俭的人自然会对奢侈有些抵触。
不过,这一定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我了解了无数故事后发现,我们之所以坚持好我排斥坏我,首先是因为恐惧。其实,我们身上仍然有对坏我的渴望,但我们不敢去发展这些品质,因为我们会认为,我们只有坚持好我才能获得别人的爱与关注,假若自己呈现了坏我层面的品质,就会被疏远、惩罚甚至抛弃。
以上这段文字可以概括成三句话:
1 我们所坚持的品质——也即好我——都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被别人接受;
2 我们对坏我有渴望;
3 我们不敢发展出坏我的品质是惧怕别人不接受自己。
每个生命都是受局限的,譬如每个家庭都不一样,而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家庭中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自我体系。意识上,我们认为自己的这一套玩意特别好,必须坚持,但潜意识上,我们渴望自由和圆满,我们渴望能吸纳那些不一样的品质。
对于很多人而言,他们不仅潜意识上有这种渴望,意识上也有。具体表现就是,他们欣赏与自己不同的人,乐于与和自己不同的人交往。
但很多人对自己的那一套自我体系太执著了,意识上会排斥和自己不同的人,然而,他们的潜意识一定会驱动着他们去接近与自己不同的人。结果,这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常有一种困境出现,他们非常讨厌某种人,但这种人就是不断地出现在他身边。
其实,这种人不断出现在他身边是他潜意识的渴望,是他更深层的需求,因为这种人是他新的功课,他们会教会他学习接纳更多的东西。
通常,他会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于是他会去与这种人作战,努力把他们从自己身边赶走。他可以做到这一点,暂时战胜这些与自己不同的人。但从根本上而言这是没有用的,这种人一定会不断出现。
可以说,这是一个功课,他只有学习接纳这些与自己不同的人,并在一定程度上学到他们的品质,这个功课才算通过。否则,这个功课会一直继续下去。
恋人有问题,还是自己有问题?
我的朋友M是一个特别愿意付出的人,但他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初恋。他的初恋女友F有才气,但性格古怪,而且极其自私,但M就是对她情有独钟,他回忆说,当时他看见她有点乖僻又有点骄傲的神情,就动了心,并暗暗发誓,一定要征服她。
他的征服进行得很顺利,因为F对他也很有感觉。恋爱初期,他们两人都非常投入,但随着关系的深入,M内心中的不满越来越强烈。他发现,女友非常享受他的付出,但她自己却从来不付出,而且她的要求越来越多,好像无论他为她付出什么都是理所应当的。
恋爱进行一年后,M觉得身心疲惫,对F的愤怒已不可遏制,于是对F提出了分手。
分手时,M还发誓说,他再也不会和F这样的人谈恋爱,他决心找一个和他一样愿意付出的人。
命运对他很慷慨,果不其然,他接下来找了一个女友L,她比他更善解人意更愿意付出。
L的父母对M不满意,觉得他配不上自己女儿,M和L经过艰苦战斗,才终于走到一起。
但结婚后,M发现,这是一场更可怕的噩梦,因为L的家庭是看似风光但其实有着很多债务和不为人知的困难,要还这些债务和化解这些困难,他得付出比初恋多10倍的努力,而且还不一定有什么结果。尤其令他痛苦的是,他发现,妻子L的兄弟姐妹中有多名像F一样只索取不付出的人,不管他对他们做了什么,他们都觉得心安理得,心中没有一点愧疚。
他还发现,岳父大人是一个更厉害的付出者。如果说,M的付出程度是10分的话,岳父的付出程度可以达到20分。这令M感到崩溃,同时他还逐渐明白了一点:他妻子的兄弟姐妹们之所以成为只知索取的“恶人”和“废人”,原因就在于岳父大人极端的付出。
和M聊天时,我问M,这些遭遇让你学到了什么。一开始,他回答说,他得到的教训是,他应该和妻子离婚,最好先一个人生活一段时间,再考虑重新组建家庭,而且一定不要再找妻子这样的人。
我再问他,妻子是付出者,你要分手;初恋女友是索取者,你也已分手,那么你该找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如果说,索取者不是你的正确小姐,付出者也不是,那么你的正确小姐该是什么样的人?
看起来,答案应该是一个索取与付出平衡的女子。但是,M似乎又觉得对这样的女子没什么感觉,同时也觉得自己也吸引不了这种平衡、灵活而相对健康的女子。
我继续问他,如果说,每一次缘分都是一个功课的话,你从这两次功课中学到了什么?
M说,他已经有了经验教训,初恋的教训是,不要找一个索取者,这次婚姻的教训是,不要找一个极端的付出者……
我提醒说,这样听上去,答案好像寄托在了别人身上,哦,原来你的人生幸福就是取决于找一个什么样的老婆的,找到了就OK,找不对就痛苦,而且痛苦的责任不在自己身上而在对方身上。
这时,他才明白过来,说,我得改变自己,既不要继续做纯粹的付出者,也不要做纯粹的索取者,我要学会平衡。或者,我既可以做一个付出者,也可以做一个索取者,我可以选择。
相互学习不及格,恋爱就会失败
我们选择和谁在一起,这一定有这样一个意思——我想成为他那样的人,或者更准确的说法是,我想拥有他身上的某些品质。
具体到M的故事中,他一开始选择和F谈恋爱,是因为超级付出的他,也想拥有F身上的那种品质——为自己考虑。
尽管在原生家庭中学会了用超级付出的方式赢得爱与关注,但M心中仍然有一种渴望,渴望有时候也可以只考虑自己一下。但是,他不能这么做,因为这样的话,他会在原生家庭中被排斥,所以他把这个愿望压了下去。但这个愿望不会消失,它只是被深藏在潜意识中而已。
M对F一见钟情时,他被F身上的乖僻和骄傲吸引,而乖僻和骄傲的意思其实就是,我不必在乎你。
很多人的善解人意都藏着这个意思——“我为你考虑这么多,你可不可以为我考虑一下。”所以,善解人意的人做事常常会有犹豫。
F被M所吸引,也有着同样的意味。
F看起来是一个极其自私的人,但她之所以形成这种品质,原因也是出自对父母的爱。可以推测的是,F的父母中有一个人是超级付出的,其价值感就建立在为别人付出上,而F是为了满足这样的父母的需要才成为了一个只知索取不知付出的人,因为对她而言,当她索取时父母会亲近她,当她付出时父母反而会不知所措。所以说,她是用这种方式对超级付出的父母表达爱与亲近的渴望的。
F一样是被自己的自我体系所束缚了,她潜意识深处也渴望自己能有善解人意的一面。所以,她也被M吸引。
当然,F被M吸引,也是因为M是能满足她索取的需要的,如果碰到一个和她一样的人,她根本没有索取的可能,碰到索取与付出平衡的人,也一样是没戏。
但最终,F和M还是分手了事,这分手其实是在说,超级付出的M其实并不能一直扮演付出的角色,超级索取的F也不能一直扮演索取的角色。他们应该彼此学习。
假若M学会了F的部分素质,可以适当地索取,而F也学会了M的素质,可以适当地付出,那就意味着,他们通过了这一功课。
不过,通常而言,能通过这一功课的人很少,多数人反而之后对自己的逻辑更执著。M说,F后来几次恋爱都不顺,她发现自己再也找不到像M那样肯为她超级付出的人,所以一直对他念念不忘。
类似M和F的故事,我听了不知道有多少,这让我总结出一个规律:因为童年的某种痛苦,让我们有一种渴望,长大了,我们会追随这种渴望,而这种渴望总会实现,甚至被过度满足,但最后我们会发现,这个渴望被过度满足后常意味着可怕的痛苦。
M的渴望是扮演一个超级付出者,而且他以此为傲,但F告诉他,真正成为一个超级付出者是非常可怕的遭遇。
与己不同的恋人是学习的对象
我一个同学,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欲望,对这个世界要求很少,他的一个口头禅是“无所谓”。
不可避免的,他和一个要求很多的女孩谈起了恋爱,这个女孩有很多执著的要求,她从来不会说“无所谓”,而总是能提出一大堆理由,以说明她的要求是多么合情合理,而且如果她的要求不被满足的话,她会觉得很痛苦。
很自然的,他们两个在一起的结果是,一切都以这个女孩的要求为准,无论是吃饭、出去游玩、布置家居和交朋友等,都是如此。
这样相处两年后,他们因为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起了冲突,他要这样做,她要那样做。一开始冲突很小,两人都说可以商量。但真正到了抉择的时候,两人都对自己的要求很执著。
这样较量了几个回合后,一天晚上他们再次因这件事情起冲突,我这个同学无意中回顾了两人两年多来的交往过程,他发现自己心中有一种悲哀和强烈的不情愿,因他发现,几乎在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是这个女孩的要求在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他的要求都被忽略了。
他并不怨恨女友,毕竟是他老说“无所谓”的。但现在他明白,他并不能真正做到无所谓。际上,每次他的要求被忽视,他都有一点点怨气,两年来很多要求被忽视,就攒起了很多怨气。现在,他之所以对这件事这么坚持,是因为他再也不想“无所谓”下去。
就这个话题,他和女友深谈了几次,过程很痛苦,但最后两人都明白,这是他们的一个功课,在这个功课中,他学习到,他要向她学习,要尊重自己很重要的要求,她则学习到,适当地说“无所谓”。
我想,这也是我课上的那位男学员和他女友相爱并相互冲突的道理所在。我们内心中都渴望圆满,所以容易选择和自己不同的人,这一点在恋爱中尤其常见。但同时,我们意识上又对自己的逻辑很执著,同时排斥别的逻辑,所以和不同的人在一起又很容易发生冲突。这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放下对自己自我体系的执著,而去向对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