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儿童性教育别再半遮面 正确性教育四要素

爱图集

心理访谈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花季女孩出于好奇偷看了家人买的色情光盘,被母亲无意中发现,她非常担心孩子看了这些东西会影响她的正常发育和成长,很想与孩子谈这件事情,可又不知从何开口,陷入紧张、恐慌之中。而孩子认为自己看完那些东西后就不是好孩子了,陷入自责、罪恶感的痛苦之中……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历史,长期受到封闭的性观念和传统文化的束缚,“性”的话题即使在成人间也是难以启齿。但当真正面对孩子出现问题时,害怕、恐惧、回避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此时为人父母者最明智、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习有关学生的性健康知识或请教专家,在生活中寻找恰当的时机,很自然地与孩子交流有关青春期发育的一些问题,并适当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给孩子以正面指导。这既满足孩子对性健康知识的渴求,解决对性发育的好奇、神秘心理,又能促进孩子对自身一些现象的理解。否则,就会如节目中少女那样出现负罪感。心理专家分析,这种负罪感很可能会对孩子今后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孩子的性好奇是性意识和性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是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家长不但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生理上、心理上的变化。因为这些变化反映了孩子对性知识的渴求,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和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他们对自身急剧的身心变化产生困惑,甚至因过度压抑而产生性心理障碍,或因过度放纵而导致性犯罪。家长学习一些有关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知识,不但可以改善家长对性健康的认识、态度,还能正确理解性发育过程中所出现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改善家长的性观念和性态度,为孩子树立模仿和学习的榜样,从而通过自我教育,提高婚姻生活质量和教育孩子的能力。

目前研究发现,学龄期青少年获得性健康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老师(39%)、健康课(28%)、父母(16%)和电视(11%)等。学校和家庭是学生获取性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家长在孩子性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替代。21世纪的家长应该承担起这些责任和义务,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科学健康的帮助。这不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还能与孩子成为知心朋友,拉近相互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孩子健康地发展,帮助孩子走好青春期性发育这段人生关键之路。

正确进行儿童性教育,我们应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一是树立正确的性教育观;二是注意教育中父母的配合及性教育与性心理发育的同步;三是强化孩子的性角色意识;四是正确处理幼儿的性活动。

如何看待孩子对性别的好奇?

孩子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原因就在于: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有关性方面的问题,就像是对诸如“天为什么要下雨”“鱼为什么会游泳”之类的问题一样,仅仅是满足于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而已,并不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非要明白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不可。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性的心理在进入青春期以前一直处于十分低下的水平,性激素分泌的量也极少,但并不是说幼儿对性的认识完全没有。

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与比较中,在家长、老师对男孩、女孩性别表现的描绘中,幼儿逐渐对自己的性别有了明显的认识,对自己的性角色产生体验,并越来越向着性别的社会角色特征方向发展。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除了染色体、激素、性腺及生殖器官能决定一个人的生理性别以外,影响幼儿性心理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文社会因素。

如: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性别期望过分偏好,对孩子从取名字、买衣服到买玩具等未注意遵循社会性别角色的要求;单亲家庭,使幼儿缺乏应有的父母性角色榜样;父母亲对子女的性方面的问题神秘化或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社会传播媒介不正确的宣传教育等,这些都可能对幼儿性心理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引起性心理及性行为问题。

幼儿性心理及性行为存在的问题

幼儿性心理及性行为问题是多样的,主要表现为性别认同障碍,对性的过分好奇,手淫或习惯性阴部摩擦等几方面。

性别认同障碍: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生理性别感觉异常,把自己看做是一个与周围异性一样的人,在打扮、表情、举止上努力模仿异性的现象。男孩女性化”在这一障碍中较为多见。

如何矫正幼儿出现的这些性心理或性行为方面的问题

幼儿出现的这些性心理或性行为方面的问题在其年幼时进行矫正是较为容易的,如果任其发展到成人时期,会出现一些较为严重的性心理异常,矫正起来十分困难。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性教育观。

父母及老师应具有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知识,明白幼儿所提与性有关的问题是由于好奇所致,并要转变谈性色变、以性为耻的观念,树立起正确的性教育观。

对于幼儿所提问题,父母应坦率、自然地进行解释,不遮掩,不回避,不斥责,但也不要超越他们的心理发育阶段去主动告诉一些他们不能理解的性知识,点到为止,顺其自然。当孩子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以后,大多会满意而去。

2、注意教育中父母的配合及性教育与性心理发育的同步。

首先,儿童性教育需要父母共同负起责任,需要从思想上认识一致、行动上互相配合。常常有这样的情景:母亲告诉孩子一个道理,孩子的眼神会转向父亲,似乎在问父亲:“是这样吗”这时父亲如说:“妈妈说得对。”会使孩子感到心满意足。

其次,性教育是一个持续过程,要与性生理发育同步,因为性心理发育主要决定于性生理发育。父母在家庭内谈论怀孕、生死或月经之类问题时,没有必要避开孩子。

如果小女孩平时从家庭的谈话中听到过月经这个词,那么当她到达青春期时会很容易接受月经这回事,而把它视为正常。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要知道月经的全部知识。如果小女孩看到卫生巾,问起它的用途,完全可以给她以简明、直截了当的回答。这些回答宜粗不宜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早期性刺激。

3、强化孩子的性角色意识。

家长应培养儿童对自己性别的正确认识。男孩应着男装,玩男孩玩的玩具,女孩亦然。父母不要让孩子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应按孩子的性别来教育和培养孩子。

具体来说,家长应帮孩子找些不会排斥他的同性伙伴到家里来玩,让他有较为广泛而舒适的社交圈子。让女性化男孩多参加体育活动,了解竞争、了解勇敢;“假小子”则应多参加唱歌、跳舞等活动,并从中了解女性的秀美、端庄、乖巧、细致。不鼓励孩子异性化的行为,时刻注意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自我性别概念。

4、正确处理幼儿的性活动。

儿童会以不同的方式对性有所体验。有些儿童自我观察,自我触摸,把玩弄生殖器作为一种引起快感的活动,少数儿童还将这种行为扩展为观看和触摸其他儿童的生殖器。

有的儿童还会进行性游戏,如拥抱,亲吻等。对于学前儿童中出现的这类与性有关的活动,家长和教师不要采取恐吓或惩罚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压制,不然会损害儿童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对这类问题的正确处理方式是顺其自然,或者用玩具、讲故事等方式将儿童的注意力自然地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

他们大多喜欢穿女性化的衣裙,喜欢洋娃娃,喜欢和女孩一起玩,姿势和动作也与女孩一样。“女孩男性化”在这一障碍中较为少见一些,她们表现出男性化的气质与性格,喜欢“冲冲杀杀”之类的游戏,喜欢和男孩一起玩耍。

这种性别认同障碍直接的危害就是性角色的畸形,并导致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甚至影响到成人时期。

另外,有研究发现,男孩天生个性温和、不活泼,男孩长得漂亮被大人当女孩看待,家长对男孩女性化行为加以鼓励,男孩被父母打扮成女孩并当成女孩,过分和妈妈粘在一起,被过分保护而抑制了一些粗犷行为,在女性氛围中成长、缺乏年长的男性认同对象、很少有机会接触男性成人等,是男孩女性化的几个主要原因。而女孩男性化也多可从个性、教育、环境等方面找到原因。

习惯性阴部摩擦:有些儿童爱用手抚弄自己的生殖器,部分女孩有时两腿交叉上下移擦,或将小物体塞进阴道,年龄稍大的儿童则靠在突出的家具角上或骑坐在某种物体上活动身体,摩擦阴部。

儿童在习惯性阴部摩擦时,常常面部发红,眼神凝视,表情紧张,有时还伴有出汗、气喘等。这种不良行为习惯最早可发生在1岁左右,在学前期比较明显,男性儿童更为多见。这种行为不伴有幻想,仅仅只是一种单纯的抚弄或摩擦性器官的行为。

这种行为习惯有时是由于局部的疾病,如湿疹、包茎、蛲虫病等引起的局部痒感而致,也可由于偶然机会而形成,一般十分顽固。学前儿童抚弄生殖器原属无知,但如果成人给予过分的关注,甚至采用恐吓、打骂的方法对儿童施加压力,会使儿童对这种行为产生罪恶感和神秘感,有时反而会强化这种行为。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儿童性教育别再半遮面 正确性教育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