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娘家的肉丝炒挂面头
——-幸福里大院的“年夜饭”(一)
文/寒情漠漠
说好了要写“年夜饭”,却用一碗面开了头,但这面就是菜,还是年夜饭必备菜。对我来说,这道菜是幸福里大院的第一精品菜。
唐大娘是我家西屋的邻居,这样说似乎有些奇怪,但那个年代,一家在一个院子里有不相邻的房子是很普遍的事情。就拿幸福里大院来说,它其实是个省农业厅的职工家属院,在这个院子里住的人其实都是同事,但系统太大了,有相互认识的,也有相互不认识的。这样的院子里几乎每家都有两间或者两间以上的平房,但基本上两间都不挨着。情况之所以这样,拿我家说就明白了,我伯父是农业厅的,单位分了他一间北房,后来,奶奶和爸爸从农村来到了城里,单位又分给了我家一间西房,后来伯父去了省城工作,奶奶去世了,我家一家四口就住着这两间房,一西,一北。唐大娘家一西,一南。别人家也大概都是这样的情况,所以每家几乎都有四个邻居。
虽然那时候房子小房子旧,但功能上也是有区别的,一间放衣柜,桌子和床,算是卧室,睡觉和学习。另一间做厨房和餐厅,用宋丹丹的话说:那时穷的啥玩意都没有,所谓的厨房就是自己家在房前盖的小棚子,比房间矮一些,有房间的三分之一大。所谓餐厅就是吃饭的屋子,里面一个破五屉桌,一个破的不行的掉了扇的破橱子,橱子里面放着几个粗瓷的大碗还有几个破瓶子。一张五十公分高的小桌子,围着几个几个马扎子就是餐桌餐椅了。
那时都是煤火做饭,一天三顿饭占了大部分时间,我家西屋是厨房,唐大娘家西屋是厨房和她的卧室,唐大伯在省城上班,每周回来一次,三个儿子在南屋睡。所以四个邻居中,我们和唐大娘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关系也最好。
卧室大概都是这样的,地面是红砖地。(图片来自网络和文字无关)
厨房大概都是这样的,好像更旧些。(图片来自网络和文字无关)
唐大娘胖,尤其是下身胖,而且上身长下身短,有点像朱德墉漫画里的媳妇,不好看却很有喜感,整个幸福里大院,我最喜欢的人就是唐大娘了。
唐大娘对我好,在我记忆最初期,在吃不上喝不上的那段日子,她家做什么好吃的都保准有我一份。
那个时候,孩子们在大杂院里疯跑,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谁家做好吃的,我们小孩儿在外面玩看到了,大人们都会往我们手里塞上点儿,也没什么精细东西,不过是些煮黄豆,烤地瓜,蒸土豆什么的。孩子们只要有的吃就高兴,别人家的又总比自己家的吃着香。但真是有个鱼啊肉啊的,还是舍不得谁都给,这些现在被拉入健康黑名单的食物,当时实在是太过金贵了。
唐大娘可不一样,什么好吃的都舍得给我,只要带肉末的菜都会给我盛一小碗过来。有时候炖几块肉,给了三个孩子给了唐大伯,她自己不吃,也绝落不下我的。
那个时候,有人问我最喜欢的人是谁,我第一个说我爸,第二个就说唐大娘,第三个才轮到我妈。虽然人小,但排名是讲道理的,喜欢我爸是因为我爸总陪着我玩,给我讲故事,还夏天还带我去望湖春吃冰激凌球;喜欢唐大娘是因为总给我送肉肉,我妈差一点,总给我做破白菜!
唐大娘听了哈哈大笑,笑得两只眼睛都弯成月牙儿。唐大娘的笑声因为骨骼粗大,身材健壮,所以异常洪亮,加上月牙眼的视觉效果,笑就特别具有带动力,每次唐大娘笑我也跟着嘿嘿。
唐大娘说话也响亮:傻丫头,我可比不了你妈,谁好也不如妈好,你爸妈都是天下第一号的大好人,没你爸妈,你建英哥和军英哥就不会长这么高,会跟你国英哥那样成个二等残废的。
唐大娘家三个孩子,长子国英比我大十五岁,我记事的时候他就已经上班了。二儿子建英和小儿子军英之间差两岁,二哥比大哥小得多,差个六七岁吧。他们哥儿仨五官长得特像,就像一个模具里订制出来的一般,但身高的差距就像套娃大号中号和最小号,老三很粗壮,身高一米八,老二矮一点,有一米七五左右吧,老大最矮,只有一米六五,唐大娘一直说老大是小时候饿的,五十年代末出生的他,赶上六十年代初的饥荒,自然影响发育,不然就唐大伯一米八唐大娘一米六五的遗传基因,长到一米七是不在话下的。
我问过我爸,为什么二哥和三哥长大个跟咱们家有关系?爸说,你唐大娘太情理,其实就是咱家那时每个月供应的棒子面让他们买十五斤,咱家吃不了,他家的两个大小子正发育,供应的粮食实在是不够吃!
那时的粮食供应政策我是记得的,粮食完全放开是九十年代的事了,在我上了高中以后我家在粮店买米买面的事儿基本上是我承包了,就是很小的时候,我也负责在粮店站队的。那时每个月末可以买下个月的粮食,到了月底,各家的面口袋基本都已经见底儿了,所以经常要排大长队买粮食。幸福里大院指定购粮粮店在幸福里大院东边五百米处的一个小胡同里,我跟小伙伴们跑着去排队,家长过半小时推着自行车过去买。那时没有拐卖儿童的,孩子都是到处跑,到了吃饭的点,各自闻着饭味儿回来,个别玩疯了的,家长就满院子满街筒子的扯着嗓子喊,喊回来就扯着嗓子骂一路回来,各个肺活量奇大,但并没有人担心孩子会找不见了。
我把自己的记忆跟老妈印证后,大概能规整出那时的粮食供应数量:一个月男人29斤粮食,女人28斤,重体力劳动的有每月31斤的,这些粮食的分配比例是百分之三十白面,百分之七十粗粮,供应豆子和红薯都在粗粮里扣,红薯四斤顶一斤棒子面。一人一个月半斤油,白面分七二粉,八五粉,九零粉,七二粉两毛五一斤,八五粉一毛二一斤。粮票是支出来,十斤粮票扣三斤细粮七斤粗粮,有了粮票才能买饼干点心,全国粮票最牛,可以买全国各地的糕点,地方粮票就只能在当地消费了。
由此可见,粮食在那时是多么紧缺。饭菜没有油,供应的这点粮食,正在长身体的大小伙子自然不够吃。不够吃还没地方买,只能饿着,直到八十年代以后,物资放开了,才有买麦子换面和议价粮一说,所以那时我家匀给唐大娘家的每月那十五斤棒子面可谓雪中送炭。
漫画中的粮店,注意一下那个接面的装置,我一直认为那是个伟大的发明
(图片来自网络和文字无关)
真实的粮店照片,那时好像所有中年妇女都会戴顶白帽子。
(图片来自网络和文字无关)
那时我妈还帮唐大娘家买肉,我妈是中学老师,有个学生家长在大菜店里卖肉,唐大娘把钱和肉票给我妈,我妈买回的肉比唐大娘自己买的肥多了。
那时肥肉抢手,因为可以炼油,我们都叫“háo”油,但“háo”字不知道是哪个。
我喜欢看“háo”猪油,白花花腻腻歪歪的肥肉膘切成小碎块儿,小火翻炒熬化了,就变成清清亮亮的油水。一小撮金黄的油渣盛出来一会儿就变得酥脆可口,撒上点盐,放在嘴里,满口飘香,欲罢不能。但一般人家舍不得这么吃,大多是剁得更碎些,或者拌在凉菜里,或者拌在饺子馅里,又或者垫在面里放上切的细细的葱花,烙成油渣饼,也是这个月能吃上一次就不错的美味了!
但我更喜欢看着猪油凝固的过程,清清亮亮的水一样的油,眼见着就固定变白,细腻成膏,白如雪,润如玉,香气四溢。我从小喜欢听童话故事,觉得一定有个看不见的仙女施了什么法术才能化腐朽为神奇。
爸并不懂得我的奇思妙想,因为我眼巴巴地看着唐大娘“háo”油,然后唐大娘又给了我几粒油渣而大声训斥我。我委屈之极,咧着嘴大哭,意在拉救兵帮我洗清冤屈。果然,唐大娘从屋里出来,沉着脸对我爸说:大兄弟,你这可不是打我的脸吗,我们家吃了你家那么多粮食,我给孩子口吃的,你就骂她,你是骂她还是骂我啊!
唐大娘很少黑脸,几句话说的我爸赶紧认错,人不怕帮助别人,但帮助别人的时候损伤了别人的尊严,就不是帮助而是施舍了。
爸是不再反对我要唐大娘给的好吃的了,只是说,唐大娘不容易,每天很辛苦,好吃的自己一口都舍不得吃。
那些年的那些票证……(图片来自网络和文字无关)
唐大娘确实辛苦,家里家外的活儿都是她干,三个孩子都是她一个人照应。唐大娘在粮店对面集体小工厂上班,每天用小推车在十几里地外的地毯厂拉回地毯的边角料,清洗干净后再剪裁整齐,有大工厂来收。小工厂一共就五六个四五十岁的女工,唐大娘是里面最粗壮的,脏活儿累活儿她都抢着干了,就是这样每个月也只有24块钱的工资。在小工厂干活,在家活儿更多,洗衣服做饭,拉煤拉菜,男人女人的活儿唐大娘都能干,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做人的道理明明白白,孩子管得有规有矩。三个孩子个顶个孝顺,从来不跟唐大娘顶嘴。后来老二和老三上了班后,国家政策变了,两个人都能干,收入在当时的大院里算比较好的,到那个时候,唐大娘才在自己碗里盛肉,才开始和她家的四个男人吃同样的饭。
穷的时候,唐大娘家也养鸡,鸡也吃粮食,不敢多养,只有一只,每天下一个蛋,放在小筐里收起来,谁也不准动,必须唐大伯回来了才能吃。七个鸡蛋,爷儿四个早上每人一碗荷包鸡蛋汤,清水煮开了,端下锅,四个鸡蛋分别磕进去,很快鸡蛋自己包在一起,然后再把锅放火上,煮几分钟后,在里面加葱花,加酱油,点几滴香油,爷四个一人一碗,一碗里面一个蛋,几秒钟,连汤带水的喝个干净。唐大娘自己只喝汤,她说煮的鸡蛋噎得慌。剩下的三个鸡蛋炒进菜里,唐大娘家有道特殊的菜,只有她家曾经这样做过,那就是肉丝炒挂面头。
挂面头其实就是碎挂面,唐大娘在粮店对面上班,粮店当时是可以换面条和做挂面的。挂面晾在绳子上,收和切的时候都难免有碎的。粮店的主任认识唐大娘,知道她家粮食不够吃,有的时候会把碎挂面给唐大娘包上一包,多了也没有,唐大娘宝贝似的攒着。
碎的挂面如果煮的话,不够一个人吃,也短的难看,于是唐大娘就自创了一种新菜式。挂面头煮一下,软到不支楞了就捞出来,沥干了在饼铛上熥干了盛出来晾着。每次唐大伯回来,唐大娘都会买一斤供应的肉,炖一小碗熬菜,剩下的炒菜用。肉切成丝用淀粉和蛋清抓匀,加葱花炒熟取出,再倒油,炒一小撮虾皮,再把鸡蛋放进去炒碎,加一小点韭菜,翻炒两下放炒熟的肉丝,最后把晾脆的挂面头放进去,加盐翻炒,加一小把熟芝麻出锅,鲜香酥脆,那香味,至今想起来都流口水。
挂面头由主食化为菜肴,就着菜饼子吃,这也真的是个创新,唐大伯吃得得意:我这不识字的壮媳妇着(zhao)能干!
肉丝炒挂面头这道菜集合了唐大娘家所有荤腥,可谓集天下大成之菜,只有唐大伯回家才能吃到,而且最后这道菜荣升为唐家年夜饭中必备菜式,生活好了,也一直保留。
我很小的时候问过唐大娘:娘,我知道你一个秘密,你是特别喜欢唐大伯,只有唐大伯回来的时候,你才买肉吃,平时,你只给哥哥们熬青菜,切咸菜。我说的对吧!
唐大娘笑得眼泪都出来了:大妞聪明,你猜得真对!
我为我的聪明洋洋得意了很久,后来有一次唐大伯回来了,但唐大娘却没做肉,我失望又诧异的问:娘,你不喜欢唐大伯了吗?怎么没肉了?
唐大娘又笑弯了眼:你大哥今天不在啊,好东西要一家人一起吃,缺一个都不行,缺谁也不行!
这不是唐大娘家,但大院里的人只要不是冬天大部分都在外面吃饭!(图片来自网络和文字无关)
唐大娘这句缺一个都不行的话,我从小就记下了,但,唐家,第一个离开的就是唐大娘。
唐大娘最记挂的人是老大国英,小时候吃不上没长高,后来又为了多分粮食进了工厂干体力活,老二老三都搞好对象了,老大这里,说一个不成,再说一个还是不成,最后终于和一个机床厂的女孩对上了,女孩哪儿都还好,就是天生口吃,算是有点缺陷。唐大娘说:这个好,我喜欢,打,打,打不起,起,架,架来……一边说一边嘎嘎的笑起来。
唐大娘明白的告诉老二和老三:你们我管不了那么多,你大哥这里我四大件给他备齐了,你大哥这辈子太委屈了!
老二老三都没意见,唐大伯说:老大结了婚了,你的心事也了了,明年我也退休了,我带你去北京逛逛,这么近都没去过,你才是这个家里最委屈的呢!
老大国英的婚事办的体面热闹,唐大娘从头笑到尾。婚事办完第三天,唐大娘去世了,早上反常的没有早起,兄弟几个踹开西屋的门,唐大娘身子已经硬了。
唐大娘走了的那年的年夜饭,老大国英做了肉丝炒挂面头,步骤和唐大娘做的一样,材料佐料也相同,只是吃着不知道哪儿不对劲儿,唐大伯叹了口气说:缺了人,就没了味儿了,以后别做这道菜了!
肉丝炒挂面头这道菜没在出现在唐家的年夜饭上,但唐大伯煮挂面的时候都会把挂面掰碎,今年八十二岁了,还是这样吃。自唐大娘去世后,唐大伯一直自己过,住在幸福里大院回迁的楼房里,三个儿子来的勤,但他谁也不让跟着一起住,总是指着墙上唐大娘的照片说:你们都忙去吧,你妈陪着我呢!
文章故事取材于生活,非真人真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欢迎转发!!!每周更新一篇幸福里大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