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大神堂,津门第一缕曙光照耀的地方。依据潮汐出海打鱼,涨潮时再回港卖海货,大神堂的渔民们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日复一日。记者近日走进大神堂码头,实地感受春捕季热闹场景,记录下渔船满载渔获物,渔民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春天是渔民一年最忙碌时候。5月渤海将进入休渔期,因而三四月对渔民来说容不得片刻休整。在大神堂码头,一艘艘春捕归来的渔船整齐地靠在岸边,渔民们正忙着卸载春捕出海的收获,春日的码头热闹异常。随着一筐筐海鲜被分拣、运输,临近黄昏的大神堂渐渐恢复宁静。
当记者见到“老”渔民李永全的时候,他正迎着暮光驾驶渔船回到大神堂码头。渔船刚刚靠岸,他与工人就忙碌起来,整理船舱、收拾铁锚、渔网装车、搬运海鲜,一刻闲不下来。原来沉寂下来的码头又再次被唤醒,一船的收获一会工夫就被抢购一空。“现在忙完了,我就要赶回家休息会,明天一早还要出海。”
出海捕鱼累是累点,但李永全心中很欣慰。“现在可不一样,渔船安装了‘北斗’等设备,出险可随时报警,在海上还能收听天气预报和预警通知,渔民等于有了‘护身符’。渔具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捕捞海货的数量自然也就增多了。”李永全表示。“现在大家对海鲜需求也多了,经常渔船一上岸,海货便被批发商、市民抢购一空。像今年春天,我最多一次捕捞到上千斤海螺、皮皮虾、八爪鱼等海鲜,毛收入达到万元以上。”
从最初的小木渔船,到现在的钢制渔船,李永全见证了近年来的新区渔业生产巨大变化。“三十多年了,我光船都换了四五条,这辈子是离不开这片海了。”李永全站在码头边,指着身后的新船告诉记者,今年秋天新船将要开始“服役”了。“春天潮水相对较小,码头航道浅,而新船船身大、吃水深,眼下新船出入航道不方便,只能等到秋后潮水大了再用。”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相较旧渔船,李永全的新钢壳渔船马力更足,可以抵御10级风浪,船底下还装有摄像头,还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遇险时可以一键发送位置。“现在船身钢结构结实,可以走得更远,人身财产安全也更有保障。” 李永全回忆道,“原来渔民出海更辛苦,渔船不行,渔具也不像现在这么齐全。船走不远,捕捞渔获自然不多,有时风大怕危险,更不敢出海作业,极大地制约捕捞效益。”不仅出海难,渔民卖海货也难。因为当时人们收入少,海鲜也很难卖出好价格。“如今,海鲜人们爱吃爱买,海货好销,甚至有人驱车上百公里来大神堂码头买海鲜。”
由于海洋污染、过度捕捞,渤海的渔业资源一度减少,渔民出海打捞的鱼虾产量越来越低。靠海吃海,更要“养海”。可喜的是,随着近年来伏季休渔政策推行,海洋生态得到修复,渔民捕捞量有所上升。作为大神堂土生土长的渔民,常年与大海为伍,李永全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喜人的变化——鱼多了、虾蟹多了,渔民收入自然也多了。“休渔才能捕到更多的鱼,也是为子孙后代谋幸福。”李永全告诉记者,今年休渔期他还将修整渔船、参加相关培训,等待开海后再工作。
与此同时,多样化的生态修复项目不断推进,养护了这片海域的渔业资源,也修复了渤海湾的生态环境。此前本市发布的《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也明确,加强渔业资源修复,开展增殖放流,恢复海洋渔业资源。进一步完善天津大神堂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管理,提升海洋牧场管护能力。
“未来日子一定越来越红火。”李永全的新渔船正整装待发,新的生活刚刚开始。(策划:张璟 张瑜 记者:滨海融媒产品创作工作室张广艳 戈荣喜 设计:王舒瑶 姜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