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七岁小孩,怎就有厌世情结

爱图集

作者:幸知在线情感咨询师何锋镝

本文版权归属幸知在线,若有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和出处。

枫刚七岁,见到我时竟然说出了厌世的话。说实在的,我也经常会对自己不大满意的人生很是纠结,有事没事儿想想我到底为什么活着,想不出来时偶尔也会想是不是去死也不错呢,但很快就会制止住这样一个恐怖的念头。那么,对于一个七岁孩子,才刚刚小学一年级,竟然已经觉得活着好没意思,有时候很想死掉,这是不是太让人匪夷所思了呢?也许她是一个天生的哲学家,或者她之前的成长被给予了太多的限制。

从枫的母亲那里我有了一些了解。五岁之前枫都是由老人看护,五岁之后才由母亲接管。老人由于要考虑孩子的健康、安全等因素,对孩子的限制可想而知。所以在最应该探索世界、感知未知的年纪,枫却被无形束缚。

五岁之后,枫终于来到妈妈身边,这时候再重新建立亲子关系已经是不容易的事。枫的母亲如果这时候给枫更多的爱和自由,也许这段关系建立的会更容易一些。但恰恰相反,枫的母亲对枫做了更多限制,尽管这种限制的出发点是为了枫的“健康成长”,但对枫的处境来说,无疑是环境更替之后的雪上加霜。即使这是自己的亲妈,从奶奶身边来到亲妈身边的枫也是需要根据环境变换做出调整的。为了保护自己,枫很快就隐藏了自己童真的天性,以一个小大人的角色出现,照顾体弱的母亲,协调父母不和的关系等等。这种小大人的假象只是枫为了吸引父母眼球的一种方法,并不是她真心想去这样做。但结果却与枫的初衷背离,不仅家里给了枫更多的限制,连她自己都无法不去限制自己的行动,甚至她的思维模式都越来越狭隘,并无法跟同学保持同步,她甚至觉得同学间开的很多玩笑都是不可原谅的。

这是枫的故事。

这种对自我的压抑,让我们越来越远离真实的自我,不仅无法满足自我的需要,更不能触及自我的灵魂。即使是成人,长时间内也是无法忍受的,因为在这样的模式里,我们活生生的被分裂了,分不清哪个自己是真实的。对于仅仅7岁的枫,为了满足母亲的要求,为了更好的迎合母亲,不惜把自己分裂成一个小大人,而冷冰冰的将童真的自己隐藏起来。

如果仅仅在家里生活的话,这种模式也许可以继续,但她要去学校接触更多的人。在学校不到一年的时间,枫开始厌学,继而提出转学、不上学等各种无理要求。枫的言谈中多次出现对同学的讨厌,这些她讨厌的同学与她表现出来的样子完全相反。这些同学都有着更加开放、自由的心灵,或者说这些她讨厌的同学其实本应是她真实的样子。就这样,枫在学校与真实的童真的自己不期而遇。可是,她已经无法容忍在规矩之外还可以有如此这般的自由,而她也已经习惯了不逾矩的生活。如果她没有看到自由的世界也许她还可以继续,但她却看到了规矩之外别的世界,她清楚的知道这个别的世界之于自己是多么的遥不可及。有了比较,有了失望之后,枫才会说活着好没意思,有时候很想死掉。

值得庆幸的是,枫七岁时就将这种内在冲突显性化,给了父母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陪伴她一起去调整。她的父母还来得及,还有机会去给她更多的爱和自由,让她敢于将表现出来的小大人和她内在的童真更好的结合,回到七岁孩子该有的真实的、自由的状态,让枫充满活力的去继续未知的美好生活,让枫重获一粒自由的种子,重新拥有追求自由的能力。

和枫的母亲沟通后,我建议她带女儿去学游泳,也许枫能在流动的水里找回自己的那份童真,那份自由。枫第一次去泳池正好我也在,我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小姑娘,虽然还是会经常怯怯的过来请示妈妈这个可以不可以那个可以不可以,但温柔的游泳老师显然已经让她感受到了孩子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原来不只是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这之外是可以有自由存在的。后来,又有几次遇见枫和她的母亲,枫的状态已经与我第一次见她时有所变化,眼神里的疑惑和迷茫已经渐渐开始转变成自信和力量。

为人父母的,我们并没有事先征求孩子要不要来,但我们知道来的都是天使。一个天使如果在我们做父母的管制下变成了木偶,想想看那将是多么大的罪过。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我们除了给予他们无私的爱,同时也千万不要忘记为孩子们种下一粒自由的种子,这粒种子将伴随着我们的孩子走过人生的酸甜苦辣,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有勇气去追求自由,不是长成千篇一律的木偶,而是长成一棵名叫“自我”的参天大树。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七岁小孩,怎就有厌世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