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10月26日电 西北工业大学26日透露,该校仿鸟飞行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自主研制的“云鸮”仿生扑翼飞行器已通过专业认证机构的现场检测,单次连续飞行时间达到123分钟。据介绍,仿生扑翼飞行器是
正文摘要:
中新社西安10月26日电 西北工业大学26日透露,该校仿鸟飞行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自主研制的“云鸮”仿生扑翼飞行器已通过专业认证机构的现场检测,单次连续飞行时间达到123分钟。据介绍,仿生扑翼飞行器是模仿鸟类等生物扑动翅膀的飞行方式。“云鸮”仿生扑翼飞行器,是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教授宋笔锋团队,20多年深耕鸟类飞行机理探索和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西工大仿鸟飞行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19小时34分!西工大“魅影”太阳能无人机再次刷新国内续航记录
西北工业大学“魅影”团队太阳能无人机“魅影6”,日前在陕北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戈壁上经历了19小时34分的全自主飞行,顺利回收,刷新了国内最长续航时间16小时09分的记录。据悉,这也是国内第一次进行秋季太阳能长航时飞行试验,为实现太阳能无人机全年跨季飞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太阳能飞机最大的优势是不耗一滴燃油,完全靠太阳能进行飞行,是绿色航空的未来。因其能源来源于太阳,太阳辐射照度是决定其续航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实现跨季飞行,秋、冬低照度下的持久飞行至关重要。
2017年7月21日,“魅影”团队就在风力7级、风雨交加和低照度的恶劣环境中,实现了太阳能无人机国内当时最长航时(16小时09分钟)的飞行,令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在经历2017年夏季长续航飞行、创立国内太阳能无人机最长续航记录之后,“魅影”今年又开启了新征程,实现了19小时34分平安飞行的好成绩。今年8月28日凌晨3点30分,“魅影6”太阳能无人机悄然滑入夜空,没有仪式,没有场面,只有“魅影”团队十双期盼的眼睛。因为,在这里–毛乌素沙漠,一个只有空域没有机场的地方,要完成秋季低照度下太阳能无人机的长续航作业飞行,这是国内第一次面向四季、面向应用的太阳能无人机试验。
据介绍,“魅影”团队近十年来围绕太阳能无人机开展了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试验验证和示范应用,完成了国内第一架全翼式薄膜太阳能无人机的研发,取得空气动力和能源铺设效率同时最优的布局设计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实现了七级疾风和雷雨天气下的全自主长续航飞行和夜间自主起降,研制了我国首例空中Wi-Fi飞行基站。魅影”太阳能无人机先后在陕北、川南、西藏、新疆、青海、宁夏、甘南等地进行了上百次的试验,是国内目前唯一走向应用的太阳能无人机。这个暑假,“魅影”团队行程6900公里,在可可西里、羌塘、三江源三大国家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保护的示范应用,起飞海拔近5000米;“魅影”无人机将为高原严峻环境的生态保护注入高科技手段。
(文/西安日报记者 张潇 实习生陈立颖;图片由西工大“魅影”团队提供)
西工大仿鸟飞行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中新社西安10月26日电 (记者 阿琳娜)西北工业大学26日透露,该校仿鸟飞行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自主研制的“云鸮”仿生扑翼飞行器已通过专业认证机构的现场检测,单次连续飞行时间达到123分钟。
据介绍,仿生扑翼飞行器是模仿鸟类等生物扑动翅膀的飞行方式。这样的飞行方式具有实现长距离飞行的潜力,同时由于扑动翼具有较多的运动自由度,具有较强的机动性。此外,仿生扑翼飞行器具有仿生性、隐蔽性和便携性,一般为手抛起飞、滑翔降落,起降不受场地限制,还可以像微小型固定翼飞行器那样实现快速高飞、长距离巡航等。
“云鸮”仿生扑翼飞行器,是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教授宋笔锋团队,20多年深耕鸟类飞行机理探索和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
什么是鸟类飞行机理研究?宋笔锋介绍,在扑动翼设计方面,团队基于对鸟类翅膀高升力、大推力和低阻力气动机理的研究,提出了高效仿生翼气动外形和结构设计方法,从而使得扑动翼在飞行过程中具有最佳的升阻气动特性和推进效果,提高了飞行器的飞行效率和续航性能。
西北工业大学仿生飞行器研究团队已在仿生飞行技术领域深耕20多年,突破了低雷诺数/非定常空气动力学计算与试验、高性能仿生扑动翼设计、高效扑动机构设计和适合扑翼飞行器的微型飞控系统研制等难题,先后研制了“信鸽”“小隼”“金雀”“蜂鸟”“云鸮”“信天翁”等不同特点的仿生飞行器,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
团队研制的仿生扑翼飞行器已在北京、沈阳、深圳、北川、羊八井(海拔4300m)、稻城(海拔4100m)等中国20余个地区完成了3000余架次任务飞行,能在-10℃~40℃、4级风及小雨雪环境下使用;并已在陕西省地质局、青海湖风景区等多个单位进行了试点应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