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梦天实验舱逐梦太空

爱图集

今年国庆长假,《东方时空》再次推出时空国庆特稿——《中国故事》,一起来回看我们的共同奋斗,沉淀我们的共同记忆。就在今年,我们要在太空完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天宫的建造。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此刻

正文摘要:

今年国庆长假,《东方时空》再次推出时空国庆特稿——《中国故事》,一起来回看我们的共同奋斗,沉淀我们的共同记忆。就在今年,我们要在太空完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天宫的建造。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此刻,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神舟十四号、天舟四号组成的空间站组合体,正翱翔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太空。就在这个十月,梦天实验舱将加入它们,中国空间站建设将迎来圆梦时刻。能在今年圆梦,这和过去十年中国航天自我超越和跨越的速度是分不开的。来看两个数据:太空交会对接的时间从44小时缩短到7个小时,而航天员驻留的时间则从13天增加到180天。梦天实验舱逐梦太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从“液体动力”到“青年动力”:科技力量为中国航天之路铸刻“陕西坐标”

航天青年为中国航天注入澎湃动力。 航天科技四院供图

(二十大时光)从“液体动力”到“青年动力”:科技力量为中国航天之路铸刻“陕西坐标”

中新网西安10月20日电 (杨英琦 张一辰 阿琳娜)从载人航天到北斗组网,从“嫦娥”探月到“祝融”探火,中国航天人逐梦星辰大海的身影中,以地处陕西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以下简称:航天科技四院)、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以下简称:西安分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以下简称:航天科技六院)、西北工业大学等院校为代表的航天“智造”,正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之路铸刻“陕西坐标”。

一线航天青年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盛况。 航天科技四院供图

“液体动力”助推问天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建设航天强国,作为一名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生产一线的技能工人,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航天科技六院7103厂高级技师何小虎说。

发动机被称为火箭的“心脏”,从事各型号液体火箭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生产加工的何小虎,则是在给“心脏”动手术。作为火箭心脏“钻刻师”,何小虎先后参与完成了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任务,深知“发展航天,动力先行”的不易。

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升起,自此,液体火箭发动机成了中国航天人探索太空的强大动力。数十年来,航天科技六院作为航天液体动力“国家队”,不断提高研制能力与研制水平,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着可靠支撑。

“数字世界多次迭代,物理世界一次成功”,这是时下航天科技六院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开启液体动力研制新模式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面对新产品研制,航天科技六院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科研团队聚焦发动机数字化研发,构建数字模型,提升协同研制能力。利用单一数据源,实现从设计端到生产端的映射,确保三维模型、技术状态的精准传递,保证了设计方案与生产配套的一致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航天科技六院的一线工人也感受着从操作工到“技能工人+工程师”的“角色”成长。据介绍,数字化建设不仅使该院的产品加工质量更加精细化,也使其生产线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目前,经“升级”后生产线生产的航天产品已在近期发射任务中顺利投入使用。

星空无垠,探索无限。何小虎感慨道,“未来,我将与更多航天人一起,在本职岗位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把自己拧在工作岗位,拧在祖国的航天事业上。”

“太空天路”实现“天地互动”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任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从承担了神舟一号飞船系统控制器、多功能显示器以及天线网络的研制任务开始,到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及当前的空间站任务,西安分院相继承担了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中继终端、天线网络的研制任务。在目前正在建造的空间站任务中,西安分院为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研制了中继终端、天线网络、仪表计算机应用软件。

西安分院载人航天工程任务项目负责人余晓川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讲到了“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等航天重大工程任务,明确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一名航天工作者,我将与团队一起继续攻坚克难,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以科技创新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尽责担当,努力实现中国航天技术领域的新跨越。”

西安分院表示,按照发展规划,到2025年,西安分院要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空间电子信息系统研制与应用产业基地,实现原始创新能力、科研生产能力、产业经营能力、国际影响能力的显著提升。到2030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的空间电子信息系统研制和应用产业基地,有效支撑航天强国建设,最终到2040年全面建成世界领先的空间电子信息系统研制和应用产业基地,全面支撑航天强国建设。

图为何小虎(左二)与同事交流工作。 受访者供图

聚高校之力为航天“智囊”造血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三十年来,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在一线航天人的背后,还有一群师生与航天工程默默“携手”。

西北工业大学是中国唯一一所以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高校,学校聚焦培养一流科技人才、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现已形成“产学研”结合的特色学科发展道路。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该校师生中引发了强烈反响与广泛热议。作为“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作出贡献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在中国航天事业道路上,西北工业大学并未缺席。

1992年,西北工业大学陈士橹院士团队开发的故障仿真软件应用于中国载人飞船研制,“护送”神舟系列飞船顺利飞上浩渺的太空;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实现了多人多天多舱飞行并安全返回主着陆场,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部分师生参与神舟六号飞船的部分研制和测试工作;2011年,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西北工业大学载人航天工业设计团队承担了天宫一号舱内环境、人机设备和交互界面的设计任务……

西北工业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一所“三航”特色鲜明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将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完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图为西安分院的航天一线工作者。 西安分院供图

“青年动力”叩问苍穹

“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寄语中国当代青年施展才干、实现梦想。在代代相传的航天路上,新时代中国青年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尤为明显。

在一线生产车间、研究室、会议室、室外试验场……航天科技四院的青年们通过多种形式关注着党的二十大开幕。

“作为新时代航天青年,我们将不断吸纳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强新本领,不断强化职责意识、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注重提高专业素质与独立思考创新能力,为加快推进航天固体动力事业,加快建设航天强国贡献全部力量。”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成员赵雪尧说。

赵雪尧所在团队承担着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固体大推力发动机研制,2021年,这支团队研制的直径3.5米、推力500吨整体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据了解,该团队18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占比近七成。

“这几年我们明显感觉到航天事业对青年人才的重视。如今的青年人才拥有更多机会与目标,航天人才的年轻化将为中国航天事业提供更加澎湃的动力。”何小虎坦言。

“在探索浩瀚宇宙的征途中,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勇攀高峰,铸就了中国航天的一个个高光时刻。作为一名航天青年,我将牢记初心使命,弘扬航天精神,立足岗位、积极探索,以建设航天强国为己任,接续奋斗。”西安分院设计师吴袁超由衷道。(完)

空间站造梦:载人航天30年 他们的梦想被点亮

今年国庆长假,《东方时空》再次推出时空国庆特稿——《中国故事》,一起来回看我们的共同奋斗,沉淀我们的共同记忆。就在今年,我们要在太空完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天宫的建造。

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此刻,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神舟十四号、天舟四号组成的空间站组合体,正翱翔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太空。就在这个十月,梦天实验舱将加入它们,中国空间站建设将迎来圆梦时刻。能在今年圆梦,这和过去十年中国航天自我超越和跨越的速度是分不开的。来看两个数据:太空交会对接的时间从44小时缩短到7个小时,而航天员驻留的时间则从13天增加到180天。

龙楼:吃上“航天饭”的海边小镇

现在,我们翘首以盼的梦天实验舱,以及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都已抵达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随着发射临近,发射场边的一座小镇也将再度热闹起来。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母港,2009年就在龙楼镇开工建设。2016年6月25日,随着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这里腾空而起,龙楼,这座以往在地图上拿着放大镜都找不到的地方,一朝扬名。

那一天,这个总人口只有两万多人的小镇,涌入了十万游客。从此,龙楼镇有了一个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航天小镇。

龙楼镇三面环海,龙楼人世世代代以打鱼、种地为生。那一次次航天发射,给龙楼镇和龙楼人筑起了一个怎样的梦呢?

海南文昌龙楼镇民宿老板娘 祝影:我们之前一直在深圳,了解到航天(发射场)落户文昌之后,家乡的人也跟我们反馈,说是天翻地覆的一个变化什么的,我们就决定回来创业。最直观的当然是银行卡的数字在往上涨,每一年我们的营业数据也是一直在稳步上升。如果说是营业收入的话,大概是100多万,越来越有那种幸福感。

航天让祝影这样的龙楼人实现了回乡创业梦,航天给龙楼镇带出了一个又一个小康村。

刘博洋:拍下中国空间站的每一步

航天带动和辐射的绝不仅是近水楼台的龙楼镇和龙楼人。每次火箭发射,都有一批追火箭的年轻人来到龙楼,用手中的镜头追火箭,他们越来越专业。

这个拍摄中国空间站的人叫刘博洋,社交媒体上,他自称是“天文八卦学家”,其实他是位90后天体物理学博士,也是天文、火箭摄影师。他拍的这段影像让网友们热血沸腾,因为这是第一次从地面上拍摄到的中国空间站高清影像,而且是咱们中国人自己拍到的。在这之前,一些国外的天文爱好者用他们的“土办法”拍出了国际空间站的精细影像,但国内却几乎没有人能做到。为了拍摄空间站,起初刘博洋也寄希望于国外的跟拍软件,但是都失败了。

天文摄影师 刘博洋:放弃了用别人软件的幻想,开始自己开发,把这个空白给它填上,那应该还是挺有意义的。五天的时间我就开发出了这个软件的原型,再用大概十二天的时间,就第一次拍到了国际空间站,然后又用了大概两周时间等待中国空间站有过境的机会。

今年4月19日凌晨,中国空间站过境河北、山东一线,刘博洋终于如愿以偿。这段影像也为4月24日第七个中国航天日送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几个月来,中国空间站在不断成长。从五月份以来,中国空间站接连迎来了天舟四号、神舟十四号和问天实验舱。空间站建设过程中的每一次变化,都可能成为独一无二的瞬间,而刘博洋也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天文摄影师 刘博洋:从四月份到现在,中国空间站的每一个阶段、每一种构型,我都有拍到,目前为止一个不落。两个大的实验舱上来前后,整个空间站就快速地由小变大。

9月20日凌晨,中国空间站再次过境北京,刘博洋又一次带着自己的大口径望远镜出发了,这已经是他今年第37次拍摄中国空间站了,尽管之前有一半都以失败告终,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拍摄的热情。

宇宙八音盒:“太空第一课”点亮的梦

值得期待的不仅是空间站圆了中国航天人的梦,更是空间站点亮了中国人的航天梦。2013年神舟十号第一次太空授课也点亮了一群听课孩子的航天梦,他们正努力让梦想成真。

这个能够听到太空声音的八音盒,出自清华大学的一群学生之手。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有学航空航天的,也有学美术、学建筑的。这个太空八音盒可以将收集的外太空波形数据转化成声音,实现“天地共鸣”。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 杨大卫:宇宙八音盒就相当于琴键的作用,而发出的响声就是经过我们处理过后的,这些来自深空的抽象科学信息,我们的目的在于让观众通过我们的八音盒,能够触发宇宙中可以被听到、可以被看到的一些科学信息,从而真正让我们的普罗大众能够时时刻刻感受宇宙空间当中的信息变化。

他们对航天的热爱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经历,就是九年前的“太空第一课”。当时还是初中生的这些创作团队的同学们,在天南海北共同种下了这颗“太空梦”的种子。

今年4月,他们的太空八音盒已经在南京展出,未来还将去往更多的地方,这不也是一种梦想的传递吗!从2013年6月神舟十号飞行乘组第一次太空授课,到去年12月,中国空间站第一次授课,太空课堂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今年3月,中国空间站第二次授课,仅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就超过10亿次,被网友称为“科普太空版,直播天花板”。

9岁男孩的“火箭梦”

航天是高投入的事业,同样也是高产出。在无数孩子心中点亮航天和科学的梦想,恐怕没有比这个更高的产出了。

小学三年级学生 严弘森:我叫严弘森,今年9岁了,我想造一枚火箭,我就是去看了一次火箭发射才喜欢航天的。

这个梦想造火箭的男孩叫严弘森,今年开学刚刚上小学三年级。他的航天梦,起源于四岁时跟着爸爸一起在酒泉看的一次火箭发射。从此,探索航天知识成为他的日常。前不久,小弘森刚刚发射了他自制的火箭模型。而在今年7月,他因为给一家天文馆的火箭演示视频纠错,还收到了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的“官方点赞”。

十年间,中国航天独立自主完成了中国空间站从设计、制造到测试的全过程;探月工程实现“绕落回”三步走战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绕落巡”三大目标,这也是人类航天史上的第一次。

今年是中国载人航天30周年,而年内要建成的中国空间站将是中国人航天梦的又一个高光时刻。这一年我们记住了很多航天人。认定方向、坚定创新是这些航天人的共同信仰。我们还记住了很多吃航天饭、做航天梦的人。他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航天人,但他们的日子因为航天越过越红火,他们的梦想被航天点亮。不只是他们,为了追上中国空间站的脚步,很多相关产业都被倒逼着实现了跨越发展。

今天的中国空间站,不光是属于实验室里的科学家、工程师、大工匠的事业,还是一个能点燃更多人逐梦星辰大海热情、给更多人带来美好生活的大产业。空间站筑梦,让中国人的航天梦越飞越高。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指令长陈冬在出发前说,“中国的太空家园将在我们手中建成,我们是多么的幸运,更是多么的幸福。”陈冬所说的我们,一定包括你我这样的时代见证者,这是我们共同的幸运和幸福。

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梦天实验舱逐梦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