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对于世界经济而言,即将过去的2021年是亦喜亦忧的一年。喜的是,在遭受了新冠肺炎疫情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后,世界经济开始恢复,展现出韧性的一面,在对疫情冲击的反思中,世界正在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忧
正文摘要:
编者按:对于世界经济而言,即将过去的2021年是亦喜亦忧的一年。喜的是,在遭受了新冠肺炎疫情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后,世界经济开始恢复,展现出韧性的一面,在对疫情冲击的反思中,世界正在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忧的是,人类在与疫情的斗争中还没有取得最终胜利,同时,新的问题正在成为世界经济进一步复苏的羁绊,旧的矛盾仍然可能对世界经济带来风险。世界经济在疫情持续下艰难复苏,前行路上仍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IMF认为,短期内发达经济体复苏增速受持续的供应链中断和定价压力等影响。分析人士指出,经济复苏的最大威胁仍然是新冠肺炎变异病毒传播的问题。专家反思经济弱复苏的几大关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国海策略:市场已处于底部区域 现阶段景气成长有望脱颖而出
2、短期维度,市场在底部前后的优势风格多较为一致,在国内经济高速增长阶段,金融风格在触底回升时期占优,例如2008年和2012年,往后伴随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成长风格在底部更受市场青睐。
3、中期维度,市场底部回升时期的交易逻辑将逐步转向盈利端,市场主线多为盈利预期强劲的板块,回升初期的优势行业仍有概率持续占优。
4、当前市场已处于底部区域,流动性是更有可能发生积极变化的因素,但市场回升趋势的确立仍需经济预期的改善。现阶段景气成长有望脱颖而出,一方面,“弱经济”环境下成长相对价值占优,另一方面,市场在底部前后短期优势风格具有一定持续性。
5、配置方面,布局的方向重点关注景气成长,细分领域包括安全发展以及自主可控两条主线。一是安全发展,包括信创、医药生物、新能源、国防军工等板块,二是自主可控,包括电子、计算机等板块。
摘要
1、复盘2008年11月、2012年12月、2016年1月和2019年1月四轮A股市场底部时期的表现,市场对于经济悲观预期的修复是决定市场能否企稳的关键,流动性的宽松程度则将影响市场回升的幅度。复盘过往四次A股的重要底部时期,市场的触底回升均发生于经济悲观预期修复、国内经济企稳回升的背景下。在国内外货币政策同步宽松时期,市场回升幅度更大,例如2008年末全球主要央行集体宽松,以及2018年末至2019年初,美联储加息周期结束,国内“宽信用”周期开启。在2012年末和2016年初,虽然国内货币政策未大幅放松,但均伴随着海外流动性环境的改善,例如2012年12月美联储推出第四轮QE,以及2016年1月美联储会议纪要释放了加息节奏放缓的信号。
2、短期维度,市场在底部前后的优势风格多较为一致,在国内经济高速增长阶段,金融风格在触底回升时期占优,例如2008年和2012年,往后伴随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成长风格在底部更受市场青睐。在过往四次市场底部时期,除2016年外,其余三次市场在见底前后短期内的优势风格均保持一致。在2008年和2012年,金融风格在触底回升前后均表现占优,而在2016年和2018年,短期内成长风格收益最佳。在市场回升初期,估值修复是驱动行情的主要因素,产业中长期景气较优且估值较低的板块配置价值突显。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型,或为导致市场底部回升时期优势风格由金融转向成长的主要原因。
3、中期维度下,市场底部回升时期的交易逻辑将逐步转向盈利端,市场主线多为盈利预期强劲的板块,回升初期的优势行业仍有概率持续占优。随着市场底部回升趋势的形成,市场交易主线也将逐步确立,在此阶段盈利预期多为市场关注的重点。 具体来看,2008年主线在于“四万亿”投资,基建是最一致的主线,建筑材料行业持续占优;2012年末至2013年初市场回升的主线为地产市场的回暖,大金融板块持续主导市场;2016年主线为供给侧改革,传统周期龙头企业重获市场青睐,叠加国内经济逐步走出通缩,中上游周期行业持续回升;2019年在经济弱复苏环境下,消费龙头企业盈利稳定优势突显,市场主线由景气成长转向蓝筹消费。
4、当前市场已处于底部区域,流动性是更有可能发生积极变化的因素,但市场回升趋势的确立仍需经济预期的改善。现阶段景气成长有望脱颖而出,一方面,“弱经济”环境下成长相对价值占优,另一方面,市场在底部前后短期优势风格具有一定持续性。近三日A股走势同今年4月底较为相似,市场均经历了悲观情绪演绎到极致诱发市场底的形成——政策与风险偏好改善进一步推升指数的过程。当前国内经济增长动能偏弱,流动性是更有可能发生积极变化的因素,11月美联储或执行本轮最后一次75BP加息,随后海外流动性紧缩预期将有所放缓,资本市场情绪或阶段性得到提振。但值得注意的是,市场回升趋势的确立仍需经济预期的改善。在本轮市场底部时期,景气成长更具配置价值,一方面,“弱经济”环境下成长相对价值占优,另一方面,根据历史经验,市场在底部后短期优势风格具有一定持续性。
5、配置方面,布局的方向重点关注景气成长,细分领域包括安全发展以及自主可控两条主线。一是安全发展,包括信创、医药生物、新能源、国防军工等板块,二是自主可控,包括电子、计算机等板块。
风险提示:流动性收紧超预期,经济失速下行,中美摩擦加剧,疫情超预期恶化,历史数据仅供参考,标的公司未来业绩的不确定性等。
1、?重要底部前后的风格变化与市场主线
本周后三个交易日万得全A指数上涨4.50%,A股市场呈底部回升态势。指数层面,创业板指涨幅达7.62%,表现优于主板,行业层面,前期回调较大的成长行业迎来修复,医药生物、计算机和电子行业领涨。回顾过往,A股市场四次具有代表性的底部分别出现于2008年11月、2012年12月、2016年1月和2019年1月。市场见底常伴随着哪些因素的催化?市场在底部前后的优势风格是否会发生变化?底部回升阶段市场主线如何走出?本篇报告我们将通过复盘过往重要底部前后的市场表现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以启迪投资者如何把握当下的投资机会。
1.1、2008 年:基建是最一致的主线
2008年10月在外围环境恶化以及对三季度企业盈利悲观预期下市场加速下跌,期间金融板块具备相对防御价值。2008年10月尽管已大规模出台第一轮救市政策,但受美国两房被接管、雷曼破产等事件影响,叠加投资者对三季度企业盈利的恶化预期,市场出于对基本面悲观预期,对利好政策反应钝化,10月6日至16日万得全A大幅下跌18.7%。10月17日央行、国务院相继表示将尽快出台针对性措施,随后22日财政部宣布调整房契利率、公积金利率等房市实质性利好政策,市场阶段性企稳。但受10月27日公布的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等大蓝筹三季报业绩均出现亏损或锐减影响,当日上证指数杀跌6.32%,并于28日探底1664.93点。风格层面来看,本阶段中信四大风格指数下跌幅度均超过20%,其中金融板块具备相对防御价值。
11月初“四万亿”政策出台推动市场企稳止跌,而后续的反弹动力则依次来源于市场对经济已行至阶段性最差的判断、对政策持续超预期的期待以及政策效果显现的提振。11月5日国常会宣布“出台十项措施刺激经济”,标志着“四万亿”政策正式落地,当日上证指数反弹3.2%,市场迎来真正企稳止跌。随着“四万亿”细则逐步披露、12月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等利好连续释放下,投资者基本形成经济已行至阶段性最差的一致判断。此外,11月25日美联储启动QE1阶段性缓解次贷危机,外围环境修复下A股确认进入反弹区间。2009年1月信贷数据超预期则进一步打消了市场对“四万亿”效果的担忧,市场确认进入反弹区间,万得全A于2009年1月至2月16日大幅上涨38.8%。
本轮市场反弹初期与后续的交易主线较为一致,均是建材、钢铁、有色等基建产业链的相关板块涨幅居前。本轮反弹期间,市场的交易主线前后未出现较为明显的切换,主要是在“四万亿”的政策刺激之下,建材、钢铁、有色等基建产业链相关行业受益于较强的景气改善预期,持续领涨A股。但值得关注的是,在2008年11月5日至10日的反弹初期阶段,银行、非银等金融板块同样表现较好,但在后续的反弹过程中逐步落后,这或许意味着市场信心从主要追求相对收益向追求绝对收益的转变。
1.2、2012 年:金融主导市场风格
2012年市场见底前,市场风格偏向金融地产。2012年11月5日-2012年12月3日,在我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的背景下,PMI在10月重新站上枯荣线,银行、房地产及其上下游相关产业链抗跌。在此期间,金融指数回调6.51%,跌幅远小于消费、成长和周期,其中银行反而上涨0.17%领跑市场。再看市场见底前1周,2012年11月23日-2012年12月3日,银行仅下跌0.88%,建筑装饰、房地产、家用电器等地产高度相关行业分别下跌1.23%、2.02%和2.22%。相比之下,食品饮料跌幅最大达到10.73%,主要原因是政府强调遏制“三公消费”和酒鬼酒“塑化剂”等因素对消费形成压制作用。
2012年市场见底后,金融仍领跑市场,成长和周期均普涨。2012年12月4日-2013年1月4日,伴随着我国经济复苏,市场因为对企业盈利预期边际改善导致市场整体普涨,但是消费股涨幅却小于金融、周期和成长,在金融、成长和周期分别上涨27.59%、21.05%和18.87%的情况下,仅反弹15%。其中,非银金融涨幅超过30%,银行涨幅超过25%,房地产涨幅高达22%,建材涨幅21.38%。相比之下,食品饮料、美容护理、社会服务等涉及“三公消费”的板块涨幅分别为13.67%、7.71%和12.76%,远小于金融和周期板块。
2012年12月4日市场触底前后,房地产同比快速上升,金融跑赢其他板块。金融地产走强的核心原因本质上是房地产产业链的高景气,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从在2012年12月-2013年2月从1.8%快速上升至49.5%,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同比从16.2%上升至22.8%,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房地产销售面积的快速增长带动了银行商业贷款规模的快速上升,银行盈利预期的改善,进而导致2012年11月5日至2013年3月1日期间,金融板块领跑市场,金融/成长从0.99上升至1.34。
2013年3月后,成长跑赢金融的核心在于房地产增速的放缓。2013年2月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达到49.5%,很快市场预期房地产销售增速触顶,到2013年7月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下降至25.8%经济在复苏企稳后很快恢复平稳运行,而地产的增速见顶和下降导致市场对房地产、银行业绩增速预期下调,金融板块渐渐跑输成长。进而导致金融/成长在2013年3月25日至2013年7月11日从1.34下降至1.15,创业板走出结构性牛市。
1.3、2016 年:先成长,后周期
2016年1月市场在汇率贬值、政策担忧等风险顺次释放下大幅下探,期间金融板块相对抗跌。2016年初在汇率贬值、减持禁令到期、熔断机制运用担忧下,1月4日至13日上证指数大幅下跌16.7%。为稳定市场预期,1月13日晚间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公告《高度关注大股东减持及大宗交易情况》通知,16日证监会主席肖钢表示将反思股灾教训,推动注册制改革循序渐进。高层密集表态叠加人民币汇率在6.57附近阶段性企稳,市场于1月14日至25日进入震荡区间。而受到1月25日原油暴跌及外围市场普遍下挫影响,本就脆弱的A股市场再度出现情绪宣泄式杀跌,上证指数于1月26日至28日下跌9.6%,并于27日盘中创下2638的阶段性低点。风格层面来看,本阶段中信风格指数下跌幅度均超过20%,其中金融板块相对抗跌。
外围流动性环境边际改善缓释了国内市场脆弱情绪,供给侧改革方向明朗及地产政策发力则成为市场反弹的有利支撑。海外来看,1月28日美联储会议纪要释放了对全球经济局势发展的担心,市场对美联储加息放缓预期升温,1月29日日本央行意外宣布实施负利率政策,宽松预期下外围市场逐步企稳,人民币贬值压力阶段性缓解;国内来看,2月2日央行联合银监会发文下调不限购城市购房首付比例,政策助力地产去库存,叠加1月27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研究供给侧改革方案,后续经济工作主线逐步明朗,市场情绪逐步修复。2016年2月29日央行宣布降准,市场双重底确认。
市场企稳初期,超跌反弹逻辑下成长板块涨幅明显,而随着供给侧改革及政策宽松预期升温,后续市场上涨主线切换至周期板块。1月29日至2月4日的5个交易日内,在超跌反弹的逻辑主导下,成长板块以11.2%的绝对收益领涨市场,其中计算机、电力设备、电子等前期超跌行业反弹明显。而随着供给侧改革启动及宽松政策发力,市场主线逐步切换至周期板块,2016年2月4日至4月15日的反弹区间内,周期板块取得19.4%的绝对收益,有色金属、基础化工、石油石化等行业领涨市场。
1.4、2018 年:从景气成长至消费归来
2018年末市场见底之前核心困扰因素是经济的悲观预期以及海外紧缩制约外资流入。对于经济的悲观预期一方面来自于12月PMI降至50以下,工业企业利润11、12月连续两月增速为负。另一方面美联储加息进一步制约了外资的流入,12月陆股通买入净额由前值的469亿降至161亿。市场风格来看,在“4+7”试点城市药品集中采购在上海开标等事件的催化下,以医药为代表的价值板块迎来补跌,成长板块则受益于民企纾困等政策催化相对占优。
全面降准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的阶段性缓和是市场见底回升的事件催化剂。一方面,全面降准强化了经济企稳的预期。中国人民银行在1月4日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此次降准及相关操作净释放约8000亿元长期增量资金,可以有效增加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实体经济贷款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在2018年底迎来阶段性缓和。12月20日,中美两国元首通话,标志着过去22个月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之后的首次降温。同时,12月26日,中国商务部表示,与美国正就经贸协议签署等后续工作密切沟通,华尔街随后对此表态做出积极反应,进一步给予了投资者对于国内经济贸易回暖的信心。
市场企稳初期,在2018年四季度已率先触底的军工、电力设备、计算机等成长板块涨幅明显,后续市场反弹主线逐步向消费回归。本轮反弹期间,市场风格由成长切换至消费,1月3日至1月7日的3个交易日内,在超跌反弹的逻辑主导下,成长板块以4.4%的绝对收益领涨市场。而随着2019年1月天量社融数据的公布、经济阶段性企稳的信号接连出现,市场主线逐步向消费切换,后续3个月消费板块取得了42.1%的绝对收益,农林牧渔、食品饮料涨幅位居前列。
1.5、如何看待当前A股市场行情?
市场底部的确立常伴随着经济与流动性环境的边际改善,市场对于经济悲观预期的修复是决定市场能否企稳的关键,流动性的宽松程度则将影响市场回升的幅度。复盘过往四次A股的重要底部时期,市场的触底回升均发生于经济悲观预期修复、国内外流动性环境改善的背景下。在国内外货币政策同步宽松时期,市场回升幅度更大,例如2008年末全球主要央行集体宽松,以及2018年末至2019年初,美联储加息周期结束,国内“宽信用”周期开启。在2012年末和2016年初,虽然国内货币政策未大幅放松,但均伴随着海外流动性环境的改善,例如2012年12月美联储推出第四轮QE,以及2016年1月美联储会议纪要释放了加息节奏放缓的信号。
短期维度下,市场在底部前后的优势风格多较为一致,在国内经济高速增长阶段,金融风格在触底回升时期占优,例如2008年和2012年,往后伴随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成长风格在底部更受市场青睐。在2008年、2012年、2016年和2018年这四次市场底部时期,除2016年外,其余三次市场在见底前后短期内的优势风格均保持一致。在2008年和2012年,金融风格在触底回升前后均表现占优,而在2016年和2018年,短期内成长风格收益最佳。在市场回升初期,估值修复是驱动行情的主要因素,产业中长期景气较优且估值较低的板块配置价值突显。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型,或为导致市场底部回升时期优势风格由金融转向成长的主要原因。
中期维度下,市场底部回升时期的交易逻辑将逐步转向盈利端,市场主线多为盈利预期强劲的板块,回升初期的优势行业仍有概率持续占优。随着市场底部回升趋势的形成,市场交易主线也将逐步确立,在此阶段盈利预期多为市场关注的重点。具体来看,2008年主线在于“四万亿”投资,基建是最一致的主线,建筑材料行业持续占优;2012年末至2013年初市场回升的主线为地产市场的回暖,大金融板块持续主导市场;2016年主线为供给侧改革,传统周期龙头企业重获市场青睐,叠加国内经济逐步走出通缩,中上游周期行业持续回升;2019年在经济弱复苏环境下,消费龙头企业盈利稳定优势突显,市场主线由景气成长转向蓝筹消费。
当前市场已处于底部区域,流动性是更有可能发生积极变化的因素,但市场回升趋势的确立仍需经济预期的改善。现阶段景气成长有望脱颖而出,一方面,“弱经济”环境下成长相对价值占优,另一方面,市场在底部前后短期优势风格具有一定持续性。近三日A股走势同今年4月底较为相似,市场均经历了悲观情绪演绎到极致诱发市场底的形成——政策与风险偏好改善进一步推升指数的过程。当前国内经济增长动能偏弱,流动性是更有可能发生积极变化的因素,11月美联储或执行本轮最后一次75BP加息,随后海外流动性紧缩预期将有所放缓,资本市场情绪或阶段性得到提振。但值得注意的是,市场回升趋势的确立仍需经济预期的改善。在本轮市场底部时期,景气成长更具配置价值,一方面,“弱经济”环境下成长相对价值占优,另一方面,根据历史经验,市场在底部后短期优势风格具有一定持续性。
配置方面,布局的方向重点关注景气成长,细分领域包括安全发展以及自主可控两条主线。一是安全发展,包括信创、医药生物、新能源、国防军工等板块,二是自主可控,包括电子、计算机等板块。
2、三因素关键变化及首选行业
从最新的经济高频数据来看,供需两端偏弱运行,车市是亮点,外需方面领先指标韩国出口出现明显回落。国内十债利率小幅回落,美债利率和美元指数继续走高,美元兑人民币上升至7.2左右。本周市场探底回升,成长和周期风格领涨,近期全国疫情保持平稳。
2.1、经济、流动性、风险偏好三因素跟踪的关键变化
从最新的经济高频数据来看,供需两端偏弱运行,车市是亮点,外需方面领先指标韩国出口出现明显回落。从最新的经济高频数据来看,生产端的各项开工率出现分化,唐山高炉开工率在10月前两周有所下降,轮胎开工率在10月前两周先降后升。需求端的恢复有所分化,地产销售依然较为低迷,其中10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下滑约43.7%,下行幅度较9月有所放大,主要原因为国庆节期间地产销售较为低迷,节后恢复至相对正常的水平。汽车销售整体表现尚可,9月乘用车市场零售190.8万辆,同比去年增长21%,较上月同期增长2%。从外需来看,韩国10月前10天出口额同比减少20.2%,开工日数为5天,较去年同期减少0.5天,日均出口额同比减少12.2%,下行较为明显,后续需要警惕外需的走弱。整体而言,从最新的经济高频数据来看,供需两端偏弱运行,车市是亮点,外需方面领先指标韩国出口出现明显回落。
国内十债利率小幅回落,美债利率和美元指数继续走高,人民币延续贬值至7.2左右。从国内市场利率来看,近期国内十债利率小幅回落至2.7%下方。国内流动性整体较为充裕,短端利率在节后下行至1.5%左右,仍显著低于2%的逆回购政策利率水平。海外方面,美债收益率持续走高至4%,实际利率显著上行至1.6%左右。汇率方面,美元指数再度冲高,人民币汇率继续贬值至7.2附近。从市场流动性来看,本周外资流入流出互现。
本周市场探底回升,成长和周期风格领涨,近期全国疫情保持平稳。过去一周A股探底回升,各风格中,成长和周期领涨,金融和消费相对偏弱,成交量逐步放大。从疫情的变化来看,近期全国疫情基本保持平稳,当日确诊病例回落至300例以内,当日无症状感染者回落至1000例以内。
2.2、10月行业配置: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电力设备
行业配置的主要思路:否极泰来,敢于布局。三季度市场大幅调整,10月有望迎来超跌反弹,流动性与风险偏好主导,在股票市场情绪处于冰点,但整体配置价值凸显的背景下,要敢于布局。经济整体是稳步修复的格局,领先指标与高频数据显示内需在经济进入旺季之后明显回稳,在外需逐步确立下行拐点之后,经济延续向上的关键在于地产以及疫情形势,目前积极的信号正在累积。流动性仍是最有可能发生变化的因素,前期快速上行的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进入震荡,斜率的变化意味着全球流动性最紧张的时候已经过去,年内有望看到美联储加息的退坡,后续汇率贬值、资金外流以及国内无风险利率上行的三重压力将得到缓解。政策在年末年初将迎来多个重要会议的观察窗口,地产仍是政策短期主要的抓手,外部环境方面,11月背靠背举行的G20与APEC有望看到大国关系改善的契机,整体有助于提升市场的风险偏好。
配置上,关注疫后恢复、地产链条及景气成长三条主线,包括1)困境反转且需求迎来旺季的消费板块,如受益于收入和成本两端改善的农林牧渔、大众消费品,以及动销进入旺季的白酒板块;2)成为政策短期主要抓手的地产及竣工链条,政策驱动下地产龙头有望迎来阶段性机会,此外,随着商品房销售面积和房屋竣工面积累计同比的见底回升,相关行业如建筑装饰、家电同样存在机会;3)三季报期业绩向好且高景气存在确定性的部分成长板块,如部分新能源链条相关的有色金属、基础化工领域,以及To G属性的电力设备、国防军工等。10月首选行业为食品饮料、医药生物和电力设备。
? 食品饮料
支撑因素之一:当前利好消息频出,提振市场信心。当前市场信心较弱,但综合考虑疫情边际转好、板块轮动等因素,预计消费正在逐步走出悲观时刻,预计板块延续反弹趋势。9月底中国香港宣布将隔离措施由现在的“3+4”改为“0+3”,取消隔离、并采取3天健康医学监测措施;另外上海新版市容环卫条例不再全面禁止“路边摊“、李佳琦复播等消息提振市场对消费的信心 。
支撑因素之二:白酒位于基本面、情绪和预期低点,从基本面的角度看,白酒企业在疫情和经济疲软下仍能维持稳健增长,行业向上趋势不改。近两年局部泡沫的增长和破灭带来了认知偏差,实际优质酒企一直维持稳健增长,业绩波动小、韧性强。本轮白酒行业价格升级对冲了销量的下滑,市场份额的结构性让出利好名优酒企,白酒龙头需求稳固,增长中枢回归稳健 。
支撑因素之三:食品关注成长性个股边际催化。Q3以来消费需求弱复苏,B端餐饮环比弱改善,连锁餐饮具备更强抵御风险能力。考虑7-8月高温天气促进因素,部分子版块如预制速冻、调味品、啤酒C端动销表现较好。成本端来看,石油、棕榈油、豆油价格高位回落,Q3调味品、烘焙产业链等公司成本压力有望边际改善,冷冻烘焙行业的非传统渠道扩张叠加下半年Q3业绩基数进一步下降,板块整体增速有望边际回暖。
标的:贵州茅台、洋河股份、洽洽食品、百润股份等。
? 医药生物
支撑因素之一:关注高值耗材 &; IVD的估值回归。高值耗材以及IVD试剂等医疗器械各个细分方向过去几年持续受到国家或地方集采影响,市场对集采政策的悲观预期驱动主要标的股价大幅调整。未来随着国家集采政策的持续优化,市场预期有望持续改善。
支撑因素之二:进口替代在医疗设备领域持续推进,需求端亦有催化。国家推动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目前各地政策推进速度快、力度大,预计今年Q4订单即有望快速增长。
支撑因素之三:消费医疗和CXO等方向延续高景气。消费医疗行业空间广阔、高成长性、量价齐升等长逻辑未发生变化,未来有望受益于疫情影响缓解、消费好转。CXO板块全球医药外包产业转移大趋势不变,凭借中国本土工程师红利、完善的化工产业链、丰富项目经验等优势,国内CXO深度参与全球创新药研发供应链。
标的:惠泰医疗、微电生理-U、安图生物、九洲药业等。
?电力设备
支撑因素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提速。会议中提到“要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从政策、技术、机制等环节全方位推进,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支撑因素之二:上海鼓励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发展,推动新能源产业建设升级。近日,上海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上海市鼓励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发展扶持办法》,该办法自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适用范围较广,且给予各方补贴支持,有利于扩大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规模,促进充电桩高效有序,高水平智能化发展,对行业整体的盈利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同时部分城市发布了风电等新能源相关补贴细则,清洁能源电力引入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空间广阔。
支撑因素之三:光伏产业装机量持续增长,国内外需求旺盛推动全年装机高速增长。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我国上半年新增并网容量3087.8万干瓦,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规模达3.4亿千瓦,同比增长25.8%。在需求端,一方面我国多省市发布光伏支持政策,下半年装机有望再提速;另一方面,欧洲能源安全形势持续恶化,各国急需解决对俄能源依赖问题,光伏板块供需两端均有所释放推动终端电价持续上行,欧洲光伏装机需求有望延续增长态势。
标的:宁德时代、隆基绿能、爱旭股份、国电南瑞等。
3、风险提示
流动性收紧超预期,经济失速下行,中美摩擦加剧,疫情超预期恶化,历史数据仅供参考,标的公司未来业绩的不确定性等。
本文源自金融界
世界经济不平衡中艰难复苏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者按:对于世界经济而言,即将过去的2021年是亦喜亦忧的一年。喜的是,在遭受了新冠肺炎疫情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后,世界经济开始恢复,展现出韧性的一面,在对疫情冲击的反思中,世界正在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忧的是,人类在与疫情的斗争中还没有取得最终胜利,同时,新的问题正在成为世界经济进一步复苏的羁绊,旧的矛盾仍然可能对世界经济带来风险。从今天起,国际聚焦版推出2021年世界经济年终回顾报道,由本报记者从全球经济、国际贸易、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和全球资本市场的多个角度为大家分析点评疫情常态化下世界经济的新特点。敬请关注。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供应瓶颈持续、全球通胀加剧、发展失衡加深、货币政策面临转向……世界经济在疫情持续下艰难复苏,前行路上仍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
全球经济复苏分化
回顾2021年,“复苏”成为世界经济主攻点,承载各国的迫切期待,却遭遇超出预期的坎坷。
一方面,经济增长、贸易投资、消费需求显著恢复。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报告显示,上半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超预期反弹,今年全球贸易量有望创下历史新高。
另一方面,经济复苏堵点扩散、痛点更持久、难点更复杂。疫情起伏反复,严重干扰预期走向。从德尔塔毒株到奥密克戎毒株,对疫情反复的担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少国家经济和防控政策摇摆不定,增长预期呈现宽幅震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在2020年下滑3.1%后,2021年世界经济将增长5.9%,2022年预计增长4.9%。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但由于德尔塔变异病毒导致公共卫生危机恶化,复苏动力正在减弱,成为横在全面复苏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IMF称,疫苗接种和政策支持的差异导致各国复苏前景呈现分化趋势。短缺给发达经济体的消费和制造业带来了压力。疫情的反复和供应链的中断,可能拖累正在努力站稳脚跟的世界经济。IMF还多次警告全球复苏分化风险,指出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发展鸿沟不断扩大。
IMF认为,短期内发达经济体复苏增速受持续的供应链中断和定价压力等影响。预计2021年发达经济体GDP将增长5.2%,其中,美国、日本、英国和欧元区经济将分别增长6%、2.4%、6.8%和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GDP增长率有望达到6.4%,其中东盟五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将增长2.9%,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经济将分别增长9.5%、4.7%、5.2%和5%。
分析人士指出,经济复苏的最大威胁仍然是新冠肺炎变异病毒传播的问题。IMF呼吁国际社会开展强有力的多边合作,加快新冠疫苗普及,争取实现全球疫苗接种率今年年底达到至少40%、明年年中达到至少70%的目标,以遏制疫情蔓延,阻止全球经济复苏分化趋势,实现包容性复苏。
通胀压力持续高企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通胀压力上升的问题。11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8%,为1982年6月份以来最高。11月欧元区通胀率也攀升至4.9%,创25年新高,其中能源价格同比大幅上涨27.4%,是推高通胀的主因。
高通胀的出现与供给限制和需求扩张两方面都有关系。一方面是随着新冠疫苗接种普及和经济活动重启、各国先后推出财政刺激方案、居民购买力增强,需求实现了快速恢复。另一方面是供应瓶颈凸显,大宗商品产能恢复需要较长周期,芯片、汽车、化工、药品等产业受阻严重,物流运输受到疫情影响,劳动力短缺,各国供应链修复程度参差不齐、运转不畅,这些因素交织叠加导致商品紧缺,物价上涨。
从美国的情况看,出现高通胀是以“无限量”量化宽松应对疫情冲击带来的必然后果,疫情也导致供给扰动和供应链冲击。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将在短期内继续面临高通胀环境,供应链瓶颈、劳动力短缺和住房成本增加等因素将持续推高价格。
与此同时,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超宽松货币政策也带来了全球超低利率环境与泛滥的流动性,提供了滋生高通胀的温床。此外,疫情危机导致的供需错位“火上浇油”。疫情反复暴发,毒株更新迭代,各国陷入解封—疫情加重—封闭的循环,扰乱了全球供应链周期。
席卷全球的高通胀不仅抬高了民众生活成本,加剧贫富分化,影响经济复苏,更可能孵化民粹主义等思潮,破坏社会和政治稳定,是各国需要着力防范化解的难题。要想缓解高通胀,需要加强国际上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合作,同时要加强货币政策协调和沟通。各国需要警惕高通胀长期运行的风险,并注意人口老龄化、供应链升级等因素也都可能在更长时间周期内推高价格成本。
新兴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1年以来,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复苏前景也并非一帆风顺。疫情发展的程度不同以及各国经济结构的不同,使得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复苏存在较大“温差”。不过,IMF预计2022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将增长5.1%,仍将高于全球平均增速。由此可以看出,新兴市场经济体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1年3月以来,巴西、土耳其、俄罗斯先后加息,成为疫情发生以来首先进入加息周期的经济体。智利央行和墨西哥央行也在近两个月中完成了3年来的首次加息,分别将利率上调25个百分点。其他新兴经济体基本上保持了较高的利率水平。
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较快但金融市场较为脆弱,发达经济体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使得新兴经济体物价大幅上升、股市泡沫过度膨胀,进而不得不加息,成为新兴经济体面临的难题。
与此同时,由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个体差异,疫情下各经济体的复苏进程也出现了明显分化。部分低收入国家由于综合国力和财政支持有限,政府无力提供大规模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投资,疫苗覆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叠加变异病毒的大面积传播,生产经营活动再次受到冲击,对经济持续复苏带来影响。
随着疫苗接种的逐步推进,2022年新兴经济体可能像2021年的发达经济体一样逐步放开经济,预计增长将会加速。同时,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在央行紧缩货币政策下,通胀有望出现回落。此外,很多新兴经济体对美联储明年收紧货币政策有了更多准备,有利于应对美联储转变货币政策带来的“溢出效应”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