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都被视为观察来年宏观政策方向的窗口。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值得关注的是,与以往相比,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并未提及房地产。不过,此次
正文摘要:
每年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都被视为观察来年宏观政策方向的窗口。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值得关注的是,与以往相比,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并未提及房地产。不过,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及的无论是扩大消费还是风险控制,都与房地产紧密相关。在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看来,在扩大国内需求上,房地产是最大的内需;而防风险,更是房地产工作的重点。虽然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并未提及房地产,但业界普遍认为,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精神将会一直被沿用下去。中央政治局会议未提及房地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温彬等:12·6政治局会议透露哪些新动向?
中新经纬12月7日电 题:12·6政治局会议透露哪些新动向?
作者 温彬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王静文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2年经济工作。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为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会议首先指出,“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这是对2023年经济工作环境的总体概括。除此之外,2023年还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迈向“后疫情时代”的过渡之年。
具体来看,此次会议有以下五大新动向值得关注:
一是“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自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历次中央高层会议均强调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但此次会议首次加了“更好”二字。在工作任务部分,也强调要“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这与近期全国各地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相呼应。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在风险区域划分、核酸检测、隔离方式等十个方面做了进一步优化。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逐步优化,各方对层层加码和过度防控的担忧会逐步缓解,市场预期有望大为改善。不过,管控放松不等于疫情结束。由于奥密克戎病毒传播能力超强,放松管控之后,疫情会快速蔓延,感染者会大幅增加。所以必须要加强对于易感人员的保护。
从韩国经验看,在重新开放的初始阶段,经济增长可能会有一个季度左右的短暂放缓,主要原因是放开后疫情快速蔓延、病例激增,居民因害怕感染而减少活动,人员流动性将下降。但度过这一阶段之后,经济运行将会回归正常轨道。
二是“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2022年以来,受疫情反复、出口回落、房地产低迷以及地缘冲击加剧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复苏一波三折,IMF预测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落在3.2%左右。
在二十大定调之后,特别是随着疫情冲击减弱,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成为当务之急。会议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三稳”中,“稳增长”排在第一位。工作任务方面,会议要求“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与二十大报告精神一脉相承。由于2023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可能陷入衰退,稳增长要更多依赖内需,在此基础上要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
三是“大力提振市场信心”。2021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预期转弱”是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之一。从2022年情况来看,市场预期并未明显好转,不但居民部门出现了“资产负债表衰退”苗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也降至2020年初以来的最低水平。如果要提振市场信心,就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一方面,“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也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最终目标,是“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只有市场信心切实得到提振,经济运行才能真正得到好转。
四是“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会议主要提到了五个方面的政策,即“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
与2021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七分法相比,更为聚焦。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这与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一致。在这一政策主导下,次年两会制定的财政赤字率由2.6%提升至2.8%,新增专项债规模由1.35万亿元提升至2.15万亿元。预计2023年的赤字率将会高于2022年的2.8%,专项债规模也将在连续两年3.65万亿元的基础上相应提升。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这与近些年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合理适度”“灵活适度”的提法截然不同。预计2023年货币政策力度将会加大,降准、降息等总量政策将会择机推出,各种结构性政策工具也有望加量。
五是“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二十大报告专辟一节部署安全问题,要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本次会议也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之前新加了“更好”二字。
会议要求“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2021年底的政治局会议并未提及防风险。这意味着,2023年在“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同时,还要做好防风险工作。2023年的经济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出口企业风险、地产行业风险、部分区域城投风险以及债市风险等。
另外,此次会议未提及房地产相关工作,预计会在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有具体安排。且部分区域及低评级城投风险值得警觉,债市风险也值得进一步关注。(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李惠聪
中央政治局会议未提及房地产 扩需求、化风险与楼市紧密关联
每年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都被视为观察来年宏观政策方向的窗口。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值得关注的是,与以往相比,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并未提及房地产。而上一次没有提及房地产还是在2019年年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不过,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及的无论是扩大消费还是风险控制,都与房地产紧密相关。在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看来,在扩大国内需求上,房地产是最大的内需;而防风险,更是房地产工作的重点。
“房地产政策部署基本到位”
虽然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并未提及房地产,但业界普遍认为,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精神将会一直被沿用下去。回顾4月29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其中强调“房住不炒”,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李宇嘉表示,目前的房地产政策部署,已经基本到位了,形成了涵盖供给端、需求端的“一揽子”政策体系。比如在供给端,部署“保交楼”,包括落实地方主体责任,提供专项资金和无息贷款,纾困房地产风险处置的“三支箭”也已发出;在需求端,近期国家降低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各地积极提振需求端活力,热点城市也开始出台政策刺激需求,比如成都、西安等地调整限购或限贷政策。接下来,关键是政策执行的效果和效率。
“对于当前房地产市场问题的处理,国家有基本的政策设计,即只要在供给端保证交楼、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在需求端降低利率、鼓励刚需和改善,保持市场一定活跃度,对冲风险下行,剩下的都交给市场来解决,允许风险有序释放,贯彻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李宇嘉如是说。
不过,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在过去的各类会议上,房地产合理住房消费需求的提及频率比较高。但是,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更强调总基调,预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住房消费需求会有新的提法,且一些细分的刺激住房消费的政策也会出台。
综合来看,虽然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没有提及房地产,但是无论是扩大消费还是风险控制,都与房地产紧密相联。比如,此次会议提到“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高,稳住了消费就稳住了经济的基本盘。其中,房地产是最大的内需,包括购房需求(刚需和改善)、3亿新市民的租赁需求以及存量住房和社区服务需求等。
对此,李宇嘉认为,相比于刺激需求,供给端的改革更加重要。近期,楼市需求端政策刺激不断,但效果不好。问题的根本在于供给端。在房地产领域,要稳市场,要补上公共配套的短板,推进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共有产权住房等公共住房供应。目的是让供给和需求能匹配,让供给适应需求,需求反过来再牵引供给,实现供给和需求的高位平衡。
防风险是房地产工作重点
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
在李宇嘉看来,强调精准有力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三箭齐发”会在明年开始落地见效,也就是市场化资金精准投放到“保交楼”、风险处置、资产收并购和公司重组等方面的贷款、债券、股权融资会明显增加。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还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对此,严跃进表示:“涉及房地产目前的风险,需要密切防范‘保交楼’、债务违约和销售三个领域的风险,尤其是防范风险蔓延至银行等金融部门以及优秀房企的层面。”
众所周知,自2021年年中以来,在房地产行业,不断有房企出现债务违约,进而引发停工、“断贷”事件。一时间,保持房地产健康平稳发展成为行政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内的共同心声。
展望2023年房地产行业,李宇嘉表示,最重大的工作就是防范风险,防住风险包括防住不发生重大金融违约风险,防住不发生大面积的无法交楼的风险,防住不发生房价明显下跌导致的踩踏风险(踩踏式挂牌、踩踏式挤兑)等。
对此,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杨畅认为,现阶段在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上,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处理模式和处理范式,针对隐性债务、房企流动性都形成了一系列良好的工作举措,而进一步要强调底线思维,也有望推动具体的政策措施,从防范风险蔓延逐步向控制风险演化、化解风险苗头的前端转移。
新京报记者 袁秀丽
编辑 武新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