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办公室回想近三年的抗疫时光,钟鸣这样总结。44岁的钟鸣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也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临床救治专家组成员。此后近3年里,他辗转吉林、江苏、海南、河南等地,与病毒多次交手
正文摘要:
坐在办公室回想近三年的抗疫时光,钟鸣这样总结。44岁的钟鸣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也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临床救治专家组成员。此后近3年里,他辗转吉林、江苏、海南、河南等地,与病毒多次交手,可以说是中国最了解新冠重症患者的专家之一。钟鸣详细介绍了自己对重症风险人群的认知、从轻症转向重症的征兆,并为患者分流提出了建议。他强调,近三年的努力至关重要,为我们应对病毒赢得了充分的时间。“新十条”出台后,预计全国多地都将出现感染高峰。面对可能存在的就诊高峰,钟鸣坦言,“我们最大的任务就是让大多数人知道,他们其实不需要去医院”。如何判断自己正从轻症转为重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阳”了,去医院吗?
近来,
各地出现发热门诊排长队情况。
面对可能存在的就诊高峰,
有专家表示,
“我们最大的任务就是让大多数人知道,
他们其实不需要去医院”。
目前,
尽管大部分感染者可居家隔离和康复,
但还是有极少数人会出现重症
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万一感染了新冠,
学会如何判断自己
是否正在从轻症转为重症,
是否需要去医院就诊,
就显得尤为重要。
重症患者一般是什么样的?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临床救治专家组成员钟鸣介绍,
根据救治经验,
重症患者主要是以下人群:
高龄老人,
尤其是失能失智人群;
患有糖尿病、
严重高血压、
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群;
肿瘤晚期病人,
尤其是需要规律放化疗的人群
(其中血液系统肿瘤最需要注意);
BMI大于35、
患有肥胖症的人群;
自身免疫力系统有缺陷的人群。
同时,他解释,
并非高龄老人一定会发展为重症或死亡病例,
只要有家人的细心呵护,
大多数老年人是没有问题的。
但如果是一个失能失智的老年人,
还叠加了一些基础疾病,
那绝对要重点关注。
如何判断自己正从轻症转为重症?
对于如何判断自己可能正在从轻症转向重症,
他表示,
首先判断自己
是否属于上述提及的高风险人群,
如果是,
居家时要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一是依靠自己的感受。
奥密克戎进入肺部的主要表现,
就是感到胸闷气急,
明显的体力下降,
如果你有这样的症状,
就需要及时就医。
倘若患有基础疾病的人,
感觉以往的症状加重,
也要及时就医。
二是利用仪器监测。
高风险人群有条件的话
建议购买一个指夹式血氧仪,
价格很便宜。
你的血氧浓度一旦低于95,
就是一个比较危险的状态。
什么样的人需要去医院?
12月8日,
张文宏教授团队发文表示:
99.5%的人得了新冠可能不需要去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
医院发热门诊的医生,
通过电话、网络或者是当面问诊就能解决。
那么,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其余的0.5%?
对此,
张文宏团队表示,
如果不属于低风险人群,
又同时伴有高热等症状,
那么应该前往医院
接受医生进一步的评估。
哪些人不属于低风险人群?
根据12月7日国家制定的风险评估标准,
低风险人群指:
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人群:
第一,年龄小于80岁,
第二,无基础疾病,
或者基础疾病稳定且全程接种疫苗。
常见的较为严重的基础疾病包括
肾功能不全正在透析的患者,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免疫缺陷人群和
器官移植后人群,
肿瘤正在接受放化疗或免疫治疗的人群等。
同时,
选择在家隔离和康复的感染者,
需要学会自己监测以下指标:
症状,体温,脉搏,氧饱和度。
如果出现持续高热(大于39度)
或脉搏(心率)持续增快(超过100次/分)
超过3天;
氧饱和度下降至95%以下;
在发热的同时,
还伴有明显的呼吸困难、
或者是不能缓解的胸痛、
乃至意识混乱时;
有些患有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人群,
虽然没有上述症状,
但出现血糖、血压控制不佳等情况,
且无法获得医生线上用药指导等相关资源,
或症状持续加重;
上述情形,
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关注身体的报警信号,
每个人都应当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2023年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运》
来源/央视网(ID:cctvcomweixin)、中国新闻网、上观新闻
责编/侯晓然、宿琳
审签 监制/志飞
重症专家钟鸣:如何判断自己正从轻症转为重症?
“三年前就像在黑夜中迎击一场大浪,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浪就出现,将你淹没;而现在是白天,你可以清楚地看见浪,它很小,从远方缓缓朝前涌,我们可以做好准备。”坐在办公室回想近三年的抗疫时光,钟鸣这样总结。
44岁的钟鸣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也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临床救治专家组成员。2020年1月23日,他曾赴武汉支援75天。此后近3年里,他辗转吉林、江苏、海南、河南等地,与病毒多次交手,可以说是中国最了解新冠重症患者的专家之一。
钟鸣详细介绍了自己对重症风险人群的认知、从轻症转向重症的征兆,并为患者分流提出了建议。他强调,近三年的努力至关重要,为我们应对病毒赢得了充分的时间。
“新十条”出台后,预计全国多地都将出现感染高峰。面对可能存在的就诊高峰,钟鸣坦言,“我们最大的任务就是让大多数人知道,他们其实不需要去医院”。采访期间,钟鸣接到一位亲友的咨询电话,他建议对方放平心态、接受现实,“不用急着吃药”。挂电话后他笑了笑,“最近都是这样,让我指导用药。”
以下是我们与钟鸣的谈话:
一、现在在我心目中做三件事最重要
记者:目前的流行株是什么?之后还会不会变异?这一波重症和武汉时期的重症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钟鸣:从1月份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流行的就是奥密克戎。病毒肯定是在不断变异的。从它的传播优势来讲,传染性越来越强,毒力越来越弱。如果毒性太强,宿主都不能出去活动蹦达了,它就没有传播途径了。
武汉时期的重症,主要是病毒会在肺里引起炎症反应,再加上不恰当的治疗,导致肺纤维化和血栓性事件。确切地说,这是一个“新冠病”而不仅是新冠肺炎,肺炎是它的主要表现,但它还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别的器官。
而现在的病毒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和发热症状,影响到肺部的比例很低。这一波的重症患者大多是自身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感染之后加重了原来的疾病,或者是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合并呼吸衰竭,极少部分是发展为肺炎。
记者:有人说感染新冠就相当于得一次流感,你认同吗?
钟鸣: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认同。奥密克戎产生的上呼吸道症状跟流感相似,它导致肺炎的比例甚至还比流感低一些。可问题在于,它的传染性比流感强太多,导致的同时发病人数和流感不是一个量级的。
对于医疗系统而言,治疗一个新冠病人游刃有余,比治疗流感和肺炎还容易,但如果我们要面临100个、1000个这样的病人,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所以当下我们要努力的主要方向,是保护好医疗秩序,避免医疗资源挤兑,让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得到治疗。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绝大多数人知道,他们其实不需要来医院。大多数人居家是没问题的,上呼吸道症状其实不需要什么治疗,到医院来也没什么特殊治疗给你,完全没有必要。
记者:可能还是有少部分人担心自己从轻症转为重症。根据您救治的经验,重症患者主要是哪些人群?
钟鸣:高龄老人,尤其是失能失智人群;患有糖尿病、严重高血压、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群;肿瘤晚期病人,尤其是需要规律放化疗的人群(其中血液系统肿瘤最需要注意);bmi大于35、患有肥胖症的人群;自身免疫力系统有缺陷的人群。比如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很年轻的重症患者,是hiv病人。
注意,不是说高龄老人一定会发展为重症或死亡病例,我碰到的很多高龄老人,甚至百岁老人都没有事,还成功救治过一起107岁的病例。只要有家人的细心呵护,其实大多数老年人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是一个失能失智的老年人,还叠加了一些基础疾病,那绝对要重点关注。
有时候,老年人的代谢率低,发热症状不如年轻人强烈,但疾病仍可能进展成为重症。因为他们的身体机能差,器官的储备功能少,一旦感染如果病情进展,很容易出现器官功能衰竭。
记者:怎么判断自己可能正在从轻症转向重症?
钟鸣:首先判断自己是否属于我刚刚提到的高风险人群。如果你是,那居家的时候就要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一是依靠自己的感受。奥密克戎进入肺部的主要表现,就是感到胸闷气急,明显的体力下降,如果你有这样的症状,就需要及时就医。倘若患有基础疾病的人,感觉以往的症状加重,也要及时就医。
二是利用仪器监测。高风险人群有条件的话建议购买一个指夹式血氧仪,价格很便宜。你的血氧浓度一旦低于95,就是一个比较危险的状态。
记者:据说有感染者因为吃了多种药物造成肝损伤的案例,您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钟鸣:这种情况是存在的,用药不当造成肝损伤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谨慎用药,不要超过说明书上的最大剂量,不要叠加多种药物,否则很可能会产生毒副作用。
另外,适当的发热症状是正常现象,是身体调动免疫系统击退病毒的表现,不一定要急着服药。只有发热到一定程度或者连续长时间发热再考虑合理用退热药。
记者:很多专家提到疫情下更应加快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对此你怎么看?
钟鸣:现在在我心目中做三件事最重要。第一,让大部分人知道,其实他们不需要来医院。一方面轻症、无症状不需要特殊治疗,另一方面,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把重要的医疗资源腾出来。我身边很多人,一旦家里有老人和孩子感染,就坐不住了,非要往医院跑,怕小孩脑子烧坏了,怕老人扛不住。其实大部分老人和孩子感染后都没有太大问题。
第二,要发挥基层医疗的前哨作用,基层发热门诊要解决大量的轻症患者,社区医院要及时监测高危人群的情况,为医院分流。此外我建议可以建立一些临时发热门诊,就像核酸亭一样,下沉到小区、街边,对病人进行初筛,让多数人能放心去居家隔离,把少数特殊人群筛出来及早就医。
第三,医疗机构要建立好正常的医疗秩序,既为非新冠病人的治疗保证足够的资源,又为患有新冠的重症病人提供支持。
二、疫情三年:病毒不断变弱,我们对它的认识在不断加深
记者:与病毒打交道这么久,您自己感染过吗?
钟鸣:这个问题最近很多人问我。我还没有,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按理说我去过这么多地方(支援),早就应该感染了。在福建抗疫时有一次我是真的重感冒,痛得不得了,当时一位同行感冒了,我帮他看了下咽喉壁,确实充血很厉害,当时戴的外科口罩,还是扛不住,第二天我就感觉喉咙痛、鼻子塞,但我知道肯定不是新冠,因为我们每天做核酸的。
我一般对周遭的环境有一个判断。在定点医院时,我会下意识划分“红区”“缓冲区”“放心区”,在红区里你就严格n95洗手就可以了。按照不同的标准去防护。但现在,我们都不用害怕,病毒的毒力已经很低,再不用纠结,我也做好了感染的准备。
记者:很多人担心是否会有后遗症?
钟鸣:目前奥密克戎出现的时间太短,才一年不到,对其后遗症的研究成果还比较有限。但即使是武汉时期的后遗症,也大多是心理层面的后遗症,患者有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等多种表现。这个大家应该非常好理解,武汉本身就是一个创伤,对于我们医务人员也一样。反而在身体机能层面上,这些患者几乎完全康复了,有些病人肺纤维化也恢复得很好,顶多就是有一些患者味觉、嗅觉丧失的时间较长。这是我们的观察。
记者:感染后是否存在重复感染的风险?
钟鸣:多次感染的情况是存在的。一方面,暴露在不同的毒株下,可能会重复感染;另一方面,同一毒株上一次感染形成的抗体浓度降低之后,也可能重复感染。这和个人体质有很大关系,有些人产生的抗体浓度很高,有些人则不行,因人而异。
记者:回望这两年多,您有什么感触?
钟鸣:和最初相比,我们面对的病毒完全不一样了。这个病毒不断变弱,我们对它的认识在不断加深。
2020年在武汉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一无所知的对手,完全预料不到这个病毒的发展,你以为这个病人要好了,他却突然就急转直下。那是我第一次和它交手,回来之后做了大半年的思想准备,看文献,不断地分析、复盘,第二次我出发去吉林长春支援的时候,我就觉得我看清它了,虽然不一定能打败它,但它接下来要出哪一招,往哪个方向走,我们很清楚。
所以那次回来我虽然还是很累,又在隔离酒店过了一次年,但是我很开心,因为我心里这个包袱终于放下了,好轻松。再到后面就越来越清晰了,我们能够直奔主题去治疗,办法越来越多。从未知转到已知,我们对它的了解是与日俱增。
我们即将迎来一段非常忙碌的日子,这没有悬念,要早做准备。现在这个事情已经不复杂了,都是普通医疗行为,就是量大。
不用担心太多,你会发现,最终我们还是会过了这一关的,上海上半年的形势也很严峻,但我们还是过来了。那时候我支援过的地方,他们的队伍都来支援上海,包括武汉金银潭医院,贵州的医院,很多很多人都来了。他们一到上海就会跟我说,“我们来了,我们跟你一起战斗”,我看到后唏嘘不已。还是挺感动的。相信人的韧性,没有什么完不成的事情。
记者:这一波疫情克服后,您觉得我们的社会生活能恢复到三年前吗?
钟鸣:大部分人的生活会,我们(医护人员)可能短时间内不会。即使这波高峰过去了,病毒还是可能不断变异,在小范围的反复流行,产生一波一波的小高峰,所以我们的工作可能会持续繁忙,医疗系统也会持续承受压力。
但在大多数人心中,只要不去医院看病,疫情就算是过去了。这也是我们想达到的效果,让少数人的付出来换取大多数人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