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种领域科普作者陶黎纳说,网络上有很多夸张甚至错误的信息,进一步加大了大家对疫苗的不信任,应该进行更多科学、权威和详细的宣传引导。在这个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有1300名60岁以上老年人留守的村里,
正文摘要:
疫苗接种领域科普作者陶黎纳说,网络上有很多夸张甚至错误的信息,进一步加大了大家对疫苗的不信任,应该进行更多科学、权威和详细的宣传引导。在这个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有1300名60岁以上老年人留守的村里,首针疫苗覆盖率已达到9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马宗岭村“零感染”数字被打破的同一天,12月1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加强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反恐和健康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加快提升农村地区80岁以上人群疫苗接种率。12月4日一大早,马宗岭村村纪检委员张艾军带着乡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开车进了村,这一天,他们准备完成对村里22个老年人的疫苗接种任务。“空心村”样本:给1300名老人打疫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一文速览《南方日报·清远观察》第2008期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原文)
第一版
小积分激活乡村善治一池“活水”
身边“小变化”助力乡村“大治理”
第二版
连州:省市重点项目投资进度列清远第一
锻造忠诚干净担当政法铁军
学生沉浸式体验“开学第一课”
促干部家庭和睦家风清廉
一张烈士证 了却多年夙愿
第三版
产业“镇”兴 空心村蝶变实心村
新冠疫苗接种率全县领先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一个空心村样本:给1300名老人打疫苗
“乡村里,村民们上网不多,大多没有后遗症、并发症之类的概念,‘疫苗犹豫’也就随之少了很多。城里人上网多,接收到的信息多,也就有更多顾虑。”疫苗接种领域科普作者陶黎纳说,网络上有很多夸张甚至错误的信息,进一步加大了大家对疫苗的不信任,应该进行更多科学、权威和详细的宣传引导。
文丨新京报记者 杨雪
编辑丨胡杰
校对丨刘越
本文3105字 阅读6分钟
12月16日,村干部们的核酸混管检查出现阳性结果的时候,张艾军心里慌了起来。这是新冠疫情暴发三年以来,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乡马宗岭村第一次发现新冠阳性病例。作为村干部之一,张艾军意识到,检验马宗岭村疫苗推进工作结果的时刻到了。
在过去的一年半里,马宗岭村用包车接送、上门服务、陪同复检等各种办法,想方设法推进疫苗普及工作。所幸的是,在大考到来前,3300多人的马宗岭村,除了20多名禁忌症、空挂户人员,以及12岁以下儿童外,其余村民都已完成接种。在这个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有1300名60岁以上老年人留守的村里,首针疫苗覆盖率已达到9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马宗岭村“零感染”数字被打破的同一天,12月1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加强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反恐和健康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加快提升农村地区80岁以上人群疫苗接种率。
“挨家挨户”做工作
12月4日一大早,马宗岭村村纪检委员张艾军带着乡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开车进了村,这一天,他们准备完成对村里22个老年人的疫苗接种任务。
在这22位老人里,易大爷和张奶奶两口子住在距离大路约3公里的地方。两位老人此前一直不想打疫苗。“他们觉得自己天天待在村里不出去,山上放放羊,没必要。”张艾军劝了半个多小时,两人终于点了头。
张艾军等人的任务,是要说服未接种新冠疫苗的村民们都能接种疫苗。11月2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发出第二天,马宗岭村村委就收到上级要求,要对村里符合接种标准,但尚未进行疫苗接种的老人“挨家挨户”做工作打疫苗。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老人有电话但并不随时带在身上,有些老人压根儿连电话都不使用,村委会只能通知儿女,或者打电话给老人附近的邻居,提前叫他们待在家里不要出门,而直接上门找,并不能保证每次都不走空。
截至12月3日,马宗岭村还有73名60岁以上老人一针疫苗都没打过,其中年龄最大者是92岁的陈正英,12月4日这一天,她打了新冠疫苗第一针。
“主要是腿脚不便,去乡镇上打疫苗不方便。”陈正英的儿子秦先海今年53岁,此前已经自行前往乡卫生院,打完了三针疫苗,“我妈有一点哮喘,但是不严重。打疫苗这事我们没啥犹豫和担心的,就是去镇上不方便所以才不去打。”打完疫苗后的三四天里,秦先海观察了一下老母亲的身体状况,觉得和平时相比没有什么变化。“后遗症什么的,(我们)没想过。”他说。
80岁的秦大爷患有哮喘和高血压,已经打了两针疫苗。“村里安排拉到乡里去打的,没车肯定不会去,不好走。”秦大爷的女儿说,家人对于疫苗的安全性等没有质疑,“到现在打了几个月了,也没觉得有啥后遗症。”
下午接近5点,20位老人成功接种,还有两位老人不在家,张艾军告诉记者,还得为两位老人专门再来一趟。
在12月4日的工作中,给张艾军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50多岁的村民主动要求打第四针疫苗。“他时常进城里去,今天我们给他爸爸打第一针,他在旁边问,能不能给他自己再打一针第四针。”
包车接送打疫苗
马宗岭村户籍人口共有约3300人,长期居住者约1700人。
“在这长期居住者里,60岁以上老人差不多有1300人。”张艾军说,老年人群体是村里推进疫苗接种工作中相对最困难的群体,这让马宗岭村在接种疫苗方面的主要人力物力,都花费在给老年人打疫苗身上。
2021年五六月份,村里刚开始进行新冠疫苗普及工作时,时任村支书是58岁的陈士。
他坦言,当时村里接到的任务是“应打尽打”,虽然没有规定必须达到的接种率,但每天都需要汇报打疫苗的数据,这让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有很大压力。
“去年五月份,刚开展疫苗接种工作,第一阶段我们让村民自己去乡镇卫生院接种,当时的推进真的非常艰难。”张艾军是全村第一个接种疫苗的人,作为村干部之一,他记忆中第一阶段的接种人数很少。“那时候不上门服务,都是到卫生院打疫苗。第一周整个村打的只有几十个人。”
接种人数太少,让马宗岭村村委压力颇大。“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的,村里就开始安排车,一车一车把人拉到乡镇卫生院去打。”张艾军说,从村到乡大约有22公里距离,因为是山路,一般开车要一小时左右才能到,“村里工作人员,党员代表挨着上门喊人,包车,请小车,送到卫生院再把他们接回来。”
村里每次包大车都需要几千元钱支出,前前后后花了几万元。到2021年7月,村里的接种人数达到了五百人左右,接近长居人口的三分之一。
“七月以后我们就开始安排在村委会接种疫苗,这个阶段也是接种推广最快的时候。”张艾军说,这正是第一批接种人群打第二针的时候,也是在这个阶段,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被村委会接到现场接种他们的第一针疫苗。“最难做的就是第一针,只要打了第一针,完针率就很高。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在疫苗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包括张艾军在内的工作人员们,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2021年7月左右,村里一名70多岁的老人,在张艾军的劝说下,被村里派车接到乡镇上打了第一针疫苗,两天后,他打电话给张艾军说,自己觉得“打出了问题”。
“他说拉肚子、浑身无力、头昏,我一听,第一反应确实也害怕是并发症。”张艾军说,他没见过这样的状况,心中十分忐忑,又自己开着车把老人送到乡镇卫生院检查,“卫生院说已经过了两天,肯定不是并发症,开了点药就让我们回来了。”
这一趟,除了自己贴了200多元检查费和油费进去,张艾军还惴惴不安了好几天。过了个把星期,老人再也没找过自己,他才慢慢把心放回肚子里。
2021年8月左右,村里一位95岁老太太打了新冠疫苗第二针,2个月后去世,虽然是年龄大了自然死亡,但张艾军担心了很久。“我特别怕家属来找我,说是打疫苗出了问题。我们负不起这个责任,也不知道如果出现这个情况,该谁来负责?”张艾军说。
从2020年开始,截至今年12月4日,马宗岭村保持了两年多的无疫乡镇。张艾军说,因为村子相对城区较远,所以防疫压力小。
11月2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司长夏刚介绍称,截至2022年11月28日,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的覆盖人数为2亿3940万人,覆盖人数占老年人口的90.68%;8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的覆盖人数为2742.6万,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占80岁以上人口的76.6%。
截至12月16日,马宗岭村3300人共计不到30人未打疫苗。全村无论是60岁以上,还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疫苗接种率,都达到95%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乡村里,村民们上网不多,大多没有后遗症、并发症之类的概念,‘疫苗犹豫’也就随之少了很多。城里人上网多,接收到的信息多,也就有更多顾虑。”疫苗接种领域科普作者陶黎纳说,网络上有很多夸张甚至错误的信息,进一步加大了大家对疫苗的不信任,应该进行更多科学、权威和详细的宣传引导。
从11月29日《方案》印发以来,数据明显向好。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数据,11月30日开始,全国新冠疫苗注射针剂数明显逐日攀升,从11月28日的10.3万针/日,到12月12日,已经达到143.3万针/日。
(张艾军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