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新东方的俞敏洪和得到的罗振宇视频连线,聊到了35岁的职场人士应该何去何从。而罗振宇在视频中提到,目前很多“大厂”聘人、用人、裁人都将35岁作为分界线,越来越多35岁以上的人职场走下坡路,甚至很难
正文摘要:
前几天新东方的俞敏洪和得到的罗振宇视频连线,聊到了35岁的职场人士应该何去何从。而罗振宇在视频中提到,目前很多“大厂”聘人、用人、裁人都将35岁作为分界线,越来越多35岁以上的人职场走下坡路,甚至很难找工作,公司裁人也主要从35岁以上的人开刀。正常来说,35岁以上的职场人士应该是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稳定的收入,但现实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开始裁掉35岁以上的人,并且招聘信息中也标注要求35岁以下。34岁的小蒋是北京某电商的程序员,距离35岁还有1年,但是小蒋并不焦虑,对比其他同龄人害怕被裁员,小蒋则是想要跳槽涨薪。罗振宇问凉子:如何打破35岁职场困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终身成长:未来职场的7大核心竞争力》:教你从容面对新型工作
罗振宇在2022年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中总结了“35岁现象”,即35岁职场的焦虑和担心:招聘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35岁非升即走、35岁职场天花板,等等。
确实,对于35岁的职场人士而言,一方面信息、知识的更新频率需要加快,一方面自己的体力、精力却开始下降,真是进退两难。
面对的这样的人生卡点,罗振宇以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年龄最小41岁)为例,告诉我们“35岁现象”这个天花板其实并不存在,学会提炼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比如心理稳定,善于合作,能够进行非常复杂的协调沟通,等等,有利于解决职场瓶颈问题。
社会发展瞬息万变,职场变革也日新月异,那么未来职场到底需要哪些核心竞争力呢?相信不论你是职场新人,还是35岁的职场瓶颈还是退休人士,读完《终身成长:未来职场的7大核心竞争力》这本书,都能从中找到答案。
《终身成长》这本书从成长心态、终身学习、自我反思与自我调节、数字化、新型工作和敏捷、创造力、减速与平衡7个方面帮助读者自我调整和提升。
作者是布什霍尔菲尔德卡特琳,德国作家、职业辅导师。近十年来,作者一直致力于帮助个人和企业解决在职业领域的挑战,帮助人们消除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并使人们成为对自己职业未来的积极规划者。
01拥有成长性心态,快速找到工作定位成长性心态表现为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勇于突破舒适区,渴望改变,而且能理智面对失败。
肯德基的创始人桑德斯上校,65岁才开始创业,退役后,他拿到的第一笔救济金只有105美元。他就问自己:“我到底还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呢?我还能对人们做些什么贡献呢?”他苦思冥想,突然想起自己有一份做炸鸡的秘方,估计人们会喜欢它,于是他驾着自己的“老爷车”,穿着可笑的白西装,到处推销自己的秘方。
两年里,桑德斯跑遍美国的各个角落,被拒绝了1009次,直到第1010次,他才听到一声“同意”。许多年后,“肯德基”快餐店遍布世界各地。
桑德斯上校之所以在晚年创业成功,就是因为他具有成长性心态。首先,他没有因为年纪大了不去工作,而是思考自己有什么优势和能力,结合市场需求,最终找到了做炸鸡的商业定位。
其次,他勇于尝试,不怕拒绝,不怕失败,不达目的不罢休。很多人可能被拒绝10次就已经放弃了,可桑德斯上校居然推销到1010次才成功,这样的心态和毅力值得每一个人职场人士学习。
心态决定行动,进入职场,或是即将进入新的职场,如果你想在职场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就要拥有成长性心态,不满足现状,不害怕失败,否则就很容易被职场所淘汰。
02敏捷应对数字化时代,学会适应新型工作
有企业家从实践中得出经验:创新产品的研发,五六个人的团队就足够用了。于是,当下的创新企业,会在这五六个人当中,选出一名班长,使他具备高级的作战能力、指挥能力和战略定力,并成为决定全局的主力。
这就是独特的敏捷模式,即人或组织能够对变化做出快速且有效的反应。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在变化时代的最大危险是依旧按照昨天的逻辑行事。”
世界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加速运转着、变化着,产品必须快速迭代升级,否则就跟不上市场需求,最终被淘汰。
这就要求企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遵循构思-计划-生产-销售的流程,直到产品投入市场才能知道顾客到底喜不喜欢,愿不愿意购买。而是让顾客从一开始就参与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来,及时测试产品的销路情况。
实现敏捷的方法有三个:设计思维、Scrum敏捷框架和精益茶会。
设计思维被应用于产品和服务开发之初,就是尽可能的开发杰出创意,鼓励创造力、疯狂的想法和冲动。
Scrum敏捷框架应用于软件开发领域,在开发过程中设置多个里程碑,这样就可以从最重要的部分入手,再处理其他次要部分,确保在短期内完成产品和服务的调整。
精益茶会是一种开放的交流方式,通过公告、内网或互联网通知的形式发出邀请,任何有兴趣的人都可以参加。
这三个方法可以也让我们看到新型工作的模式,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型工作。
03正念训练–冷静处理日常生活困境
为了提高效率,我们经常会一边做家务一边听书或者观看直播,一边接电话一边查看电子邮件,或者开车等红灯的间隙,我们会拨打电话,解决一个怕转头就忘的事情。总之,我们往往不愿意或者不能够专注于一项任务,而是试图同时完成多项任务。
实际上多重任务处理会让我们忘记一半的内容,而且我们的正念会不断减少,从长远来看,无法满足对自己的期待。
正念这个概念最初源于佛教禅修,意思就是觉照,同时它也意味着深入地观察。后来,正念被发展成为了一种系统的心理疗法,即正念疗法,用来实现压力管理。
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乔布斯是正念修炼的受益者。在决策新产品前,他会一个人待在办公室里,地板中央放一只坐垫,开始静坐。他面前的地板上会放着几款样品,待他静坐结束后,就凭直觉从中拿起一个——那就是苹果即将推出的新品。
正是这种静坐时带来的直觉,帮助乔布斯获取了大量的商业灵感。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正念来处理日常生活困境,最有效的方法是为自己设置一个“凝神时段”,观察自己的行为并中肯地做出判断,是否出现了多重任务处理的倾向。
平时还要设定规律的工作和休息时间,到了查看电子邮件时间就认真查看,到了用餐时间就轻松用餐,下班了就不再考虑工作上的事情,做到工作和休息保持平衡。
04写作最后
在职场打拼20年后,我进入了瓶颈期,对于一眼就能望到头的职业前景,我感到迷茫和困惑。但是阅读完《终身成长》这本书,我又看到了希望,因为我至少是一个爱学习的人,爱学习让我不断获得新知识,让我不断塑造自己的新能力,也让我有幸阅读到这本书。我对未来发展充满好奇和信心,不再担忧和恐惧。
有人说:冠军的标志就是在事情进展不那么顺利――表现得不够好、情绪不太对的情况下,依然有取得胜利的能力。
今天分享的《终身成长》不是让我们每个人去追求当冠军,但是具备书中的7种核心竞争力能够让我们获得持续性发展能力,我们一旦拥有了新的工作技能和应对变化的积极心态,就不会对即将发生的事情产生恐惧。
读《终身成长》吧,一起向未来。
俞敏洪和罗振宇聊35岁以上在职场走下坡路,难找工作,如何破局?
前几天新东方的俞敏洪和得到的罗振宇视频连线,聊到了35岁的职场人士应该何去何从。而罗振宇在视频中提到,
目前很多“大厂”聘人、用人、裁人都将35岁作为分界线,越来越多35岁以上的人职场走下坡路,甚至很难找工作,公司裁人也主要从35岁以上的人开刀。
正常来说,35岁以上的职场人士应该是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稳定的收入,但现实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开始裁掉35岁以上的人,并且招聘信息中也标注要求35岁以下。
俞敏洪的观点大致是:
1、随着时代变化很多35岁以上的人对新事物没有20-30岁的人接收快,影响工作效率;2、35岁以上已结婚成家的人,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3、35岁以上的人还在找工作,说明大学毕业后的13年发展并不好,企业对这类人的潜力和能力不看好;4、35岁以上的职场人普遍薪资较高,企业裁员首先考虑用工成本高的人。
说白了就是企业雇佣刚毕业的大学生比35岁以上的职场人士更划算,年轻人多东西快、能适应996工作模式、给的工资并不高,企业自然要放弃不能创造更多利润却需要支付更多工资的35岁以上的人。
34岁的小蒋是北京某电商的程序员,距离35岁还有1年,但是小蒋并不焦虑,对比其他同龄人害怕被裁员,小蒋则是想要跳槽涨薪。
小蒋所在的开发组,很多比小蒋年龄小技术差的员工工资都比他高,就是因为小蒋最初入职的时候谈的薪资太低,即使后期工资调整已然改变不了。。
小蒋本科学的计算机,十几年前是很热门的专业,毕业后小蒋在广东深圳都工作过,做过电商、设计,最终发现还是程序员适合自己,别人为写代码头疼,小蒋却利用周六日自费学习,别人一天写几十行代码,小蒋能写几百行。
小蒋的自信来自自己不断的学习,IT行业的更新速度快,小蒋为了迎合时代发展也在不断的迭代自己的技术,小蒋并不担心被公司裁员,反而有自信换到薪资更高的行业。
很多实际案例,揭示出职场环境对于35岁以上的人并不友好,很多企业在招聘时明确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也有文章披露,35岁以后好需要投简历找工作的人,人生无疑是失败的。
虽然这些观点让人反感,但是不得不承认,在35岁还要依靠投简历来找工作,也就是变相的说明自己在行业的领域并没有特殊的成就或者价值,而现实也是很难找到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
那么已满35岁找不到满意工作或者未满35岁工作现状堪忧的人,应该怎么做来打破这样的局面呢?
1、拓宽社交圈积累人脉
在35岁想要换工作,就要走内部渠道或者猎头推荐,这些都代表高质量的岗位,而通过自己投简历很难找到让人满意的工作。
想要有高质量的岗位就要看平时的人脉积累,成年人之间的交往并不单纯地依靠友情,能够在关键时刻提供帮助的都是依靠平时的价值交换,也就是在平时的工作中你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别人真心感谢你,等待你有需要时候,同样能够获得有价值的帮助。
进入职场后我就要考虑经营自己的人脉圈,看看所在行业有没有交流会,找一些相关专业的交流群,多跟行业前辈大咖请教,但是也要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他人提供帮助。
2、保持个人的稀缺性
个人的价值并不是企业赋予给你的,而是来源于自己,保持个人的稀缺性才能够不被替代。随着职场大环境的变化,各行业之间的竞争激烈,优胜劣汰企业之间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对待员工。
为了保证企业的利润,每个公司都会对内部员工进行优化,可以随时被替代的可有可无的岗位自然会被放弃,就像运行中的列车抛弃杂物给自己减轻负担一样,企业淘汰了没有价值的员工,制造出恐慌感激励剩下的员工创造更多的价值促进整体快速发展。
认清这个事实,也就清楚自己的目标让自己变得稀缺成为整个团队中不可替代的人,成为业务主干创造更多价值,即使面对行业的下滑也能尽快找到更优质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