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话题中,爱情是个永恒不休的聒躁话题。人们都以为对此具有发言权,都以为自己的感受是爱情“正确的定义”,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总的来说,爱情其实是自我寻找的一部分。
在心理学意义上讲,爱情基于自身的需要。如果你自小缺乏安全感,你可能从一个厚道可靠的人那里,感受到爱情;如果你生活内容贫乏,那么你可能会迷恋一个异常活泼的女孩。你的情结越多,你对他人的依恋和需要就越多,你受到“爱情”控制的可能性就越大,你就越是在爱情中感到不自由,感到容易被伤害、失望、无把握和痛苦。
如果一个人解决了自己的大部分情结,他还需要爱情吗?我认为,他仍然是需要的。灵魂需要交流,需要彼此爱抚。这种交流和爱抚超出了一般性的意义。我们滋养对方的需要和满足自身需要变得一样重要。我们更多地怀着探索和好奇的心问:“他(她)何以如此?”而不是“他(她)怎么可以这么干(想)呢?”
我们在探索对方的过程中探索我们自身――包括身体的和心灵的。我们知道,爱情的意义并不是占有对方。一个人怎么可能占有另一个人呢?即使奴隶制社会条件下,奴隶主也无法占有奴隶的灵魂啊!
爱情的唯一终极目的,是成为一条道路。我们通过这条道路,寻找我们自己。我们何以爱上这个人而不是他人呢?我们应该好好问问自己这个问题。
爱上一个理性超级强大的人,是可以把自身理性化的一面投射给对方,然后自己安心做个任性的感性的小丫头吗?爱上一个特别感性的人,是为了投射自己感性的一面给对方,从而避免在自身中被感性淹没吗?爱上一个特别优秀的人,是否把无法达到的完美愿望投射给对方,从而让自己轻松一点呢?爱上一个崇拜自己的人,是否我们需要依赖此种崇拜来加强自己不坚实的强大感呢?
我们在爱自己感到缺乏的、需要认同的那部分,我们在爱压抑了的“影子自我”。是的,我们爱。我们在爱中,开始向我们的影子自我认同,我们在爱中,通过与对方的融合,整合着我们灵魂的面貌。这就对了。普通的情况是,两个人分别担当对方的一部分需要,他们始终是两个相互弥补的个体,他们始终分裂着,没有了对方就产生欠缺感。认同没有达到能内化合并到自身的程度,他们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偷换了概念,变成了寻找别人。
确切的状况应该是,在寻找别人的过程中,寻找着自己。
理性的男人寻找特别感性的女人,然后又埋怨她。他不知道那个感性的女人是他内在的一部分,他是在寻找他的女性部分,同时又排斥她。当他不再排斥他内在的女性部分时,他也将不再排斥他的对象本身。事实上,当他可以允许自己的感性与理性整合时,排斥和依赖的冲动都将减退。
在一次次爱的冲动中,我们经由反省,意识到被缺失感折磨着、实际自行拥有的那部分。仿佛骑驴找驴,低头一看,原来不在别处,在自己这里。
爱,变得不再与依赖、强求、占有有关。爱,只与彼此灵魂的探索有关。我们在此探索中,彼此依恋;在依恋中,保持着独立和自足。暂离对方,不会产生焦虑;失去对方,不会失落自己。我们在交融的那一刻,完美合一;我们在分开的时光里,圆满俱足。
不太认同一句:“爱情的唯一终极目的,是成为一条道路。我们通过这条道路,寻找我们自己。”应改为:爱情其实是寻找自我的一部分,她会是一条路探索与迷失、痛苦与温柔、勇气与逃避交织着。信仰是路灯指导着我们。欲了解更多知识,推荐阅读:等待的爱情是谁都负担不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