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王艳春:“婚前同居”非大不韪之事

爱图集

  在恋爱与婚姻的过渡期,强以男女授受不清来要求男女“自相隔离”未免迂腐,“婚前同居”并非大不韪之事,而是现代婚恋生活中一个自然而然的正常前奏先声。

  

  婚前同居”非大不韪之事

  有调查显示,近半大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前不久,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人工流产多达1300万人次,位居世界第一。其中25岁以下女性占一半以上,大学生成为人流“主力军“。大学生性观念越来越开放会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令人深深地担忧。

  

  大学校园里的“性生态“时常成为被再三议论的“炙热“话题。灯红酒绿的世俗生活,“天上人间“的现实讽喻,及物质欲望扑腾的时代写照之外,有“知识圣殿“之誉的象牙塔便不经意地成了人们寄托“道德理想“的抒情对象。愈是大幕之下嘈杂扰攘、理义浇漓,大学似便愈应成为“一尘不染““圣洁邈远“的“彼岸“。

  

  象征意义越发抽离“客观原貌“的基于道统遐想的大学形象,在一波接一波的类似于“大学周围钟点房火爆““近5成大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的好奇围观中,终于因“残酷的真实“,而更加剧了弥漫于社会的道德感伤和怀旧情绪。一如新闻标题中那刺眼的“性开放“一词背后,呼之欲出的彷徨、焦虑与紧迫。

  

  然而,各种粗枝大叶、走马观花式的所谓调研,及许多毫经不起推敲的“野鸡数据“所堆砌出的“大学夜生活“是可信的么?抑或说,即便它是忠实的,真的又有那么不堪么?这些也许都须在动辄大放厥词、大声喟叹的“道德声讨及反思“之前,先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至少,从一些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校性观念报告来看,其的取样范围、数量、程序都有颇多值得推敲之处。不少仅根据道听途说,或随即采访几位学生,再裸眼扫描一番,就煞有其事的行之成文,并对外发布。凭常识就可判定不严谨的数据借助媒介公器竞相传播、聚焦,也就产生了三人成虎的错位印象,而对大学生群体本身来说难言公平。

  

  就以各路调查者均青睐的“同居“议题来说,这个现象本身需要以平视的眼光来看待,总是以几十年前的校园景观及廉价泛滥的“道德关怀“来不容分说地俯视现下的大学生群体,是不够理性的。“同居“并不是除了狭隘的道德维度之外,就空无一物,它还跟个体责任感、自我认知及情感生活的必然经验密切相关。

  

  现代社会的婚恋风俗及体例与过往已大不同,男女青年需要在自由恋爱后走向婚姻,而非如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千里之外的两个陌生人洞房花烛夜才第一次“熟知“。那么,在恋爱与婚姻的过渡期,强以男女授受不清来要求男女“自相隔离“未免迂腐,现代婚姻家庭的和睦离不开男女之间在之前点滴的相处磨合。此一角度来说,“婚前同居“并非大不韪之事,而是现代婚恋生活中一个自然而然的正常前奏先声。

  

  自由多元的社会,更加强调和尊重个体选择的权利,而所推崇的自应是相信个体决定自我情感的理性本能。夹杂着阴沉甚或绝望的道德咏叹调的校园性生态观察,有时更像是满足了潜藏于社会中的窥视“高校群体“道德私生活的癖好,而在想当然的“道德寄托“下,宣泄着道德、市场崩离综合征困扰下的惶惑、不安。

  

  在承认生活节奏及世情嬗变的前提下,社会应慢慢包容并适应新的婚恋观,摆脱褊狭的道德统摄一切的价值桎梏,如此,才能真正纾解不时发作的社会道德焦虑症。对于纠偏部分年轻人过于随意、失范的婚恋行为,高高在上的道义教条灌输及棒喝只会怂恿出叛逆轻狂的“逆反心理“,莫如站在对方角度,发掘新的共识,平等沟通地去让他们在拥有爱的激情之后,也学会爱的能力及责任理性。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王艳春:“婚前同居”非大不韪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