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感染高峰下救治实录:抢救室无处下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爱图集

“我以为自己过不了这一关了,没想到还能重新好起来。”元旦后的第一个周末,泰康仙林鼓楼医院的老年病区里,即将出院的梁奶奶紧紧握着医护人员的手,感谢她们这一个月来的细心照顾。入院当天,老太太就发起了高烧,

正文摘要:

“我以为自己过不了这一关了,没想到还能重新好起来。”元旦后的第一个周末,泰康仙林鼓楼医院的老年病区里,即将出院的梁奶奶紧紧握着医护人员的手,感谢她们这一个月来的细心照顾。入院当天,老太太就发起了高烧,后经核酸检测确诊为新冠阳性,这也是泰康仙林鼓楼医院接收的第一批新冠住院患者。2022年12月7日,优化落实疫情防控的“新十条”发布。此后,社会面新冠病毒感染人数激增。大面积医护感染、急诊抢救压力骤升,住院床位紧缺……眼下,尽管抢救室的17张床位依旧全满,但每天接收的重症患者数量已经有所下降。感染高峰下救治实录:抢救室无处下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我以为自己过不了这一关了,没想到还能重新好起来。”元旦后的第一个周末,泰康仙林鼓楼医院的老年病区里,即将出院的梁奶奶紧紧握着医护人员的手,感谢她们这一个月来的细心照顾。

△泰康仙林鼓楼医院

梁奶奶今年72岁,平时就有哮喘、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是南京鼓楼医院江北院区的“老病号”。12月12日,她突发呼吸困难,因为江北院区收治新冠患者床位紧张,家人将她紧急送到了同属南京鼓楼医院集团的泰康仙林鼓楼医院。

入院当天,老太太就发起了高烧,后经核酸检测确诊为新冠阳性,这也是泰康仙林鼓楼医院接收的第一批新冠住院患者。住院期间,梁奶奶一度面临生死考验——新冠病毒感染,加上多项基础疾病,她的肺部出现大面积白肺,血氧指标掉到80,心脏、肝肾等多器官衰竭。医护人员连续抢救近5个小时,才将她从鬼门关外拉了回来。

2022年12月7日,优化落实疫情防控的“新十条”发布。此后,社会面新冠病毒感染人数激增。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三级医院要充分发挥医疗救治兜底保障作用”的要求,各地三级医院相继迎来救治高峰。

大面积医护感染、急诊抢救压力骤升,住院床位紧缺……几乎每一家三级医院都像被拨快了两倍速的齿轮般高速运转。

位于南京的泰康鼓楼仙林医院就是其中之一。过去半个多月里,这家床位数500余张的三级医院(规划床位近1400张,一期开放524张)总共收治了1300多位患者,医院的急诊量也从平时的300多人次,直线上升到了元旦期间近1000人次的日均峰值。

△泰康仙林鼓楼医院病房

无处下脚的急诊抢救室

对于任何一家医院来说,急诊都是迎战新冠高峰的第一道关口。

泰康仙林鼓楼医院急诊科主任许宝华第一次意识到形势严峻是在12月中旬,从那时起,大量肺部感染的高龄老人被接连送到急诊抢救室,这些老人的共同特点是80岁以上,肺部有大面积病变,就是通俗所说的“白肺”,还伴随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心梗等各种基础疾病。

“能送到抢救室来的,几乎没有轻症的。所以来了我们就要给他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还有一部分人,缺氧很厉害,就剩一口气了,当场就要做气管插管。”许宝华说,他粗略做过一个统计,这一波新冠高峰,急诊抢救的病人数量大概是平时的3倍。最多的一天,从急诊抢救室转到各个病区的危重症患者有57个。

为了应对这一波救治高峰,急诊科的抢救床位从原先的6张增加到了12张,后来又添置了5张移动床位。收治容量是提升了,但总共17张病床挤在不到80平米的空间里,床和床之间的缝隙刚够医护人员通行。当发生患者心脏骤停,需要心肺复苏时,就需要紧急挪动床位,给医生留出插空按压的空间。

△泰康仙林鼓楼医院病房

另一个难题是人手。病床可以临时增加,但能够处理紧急情况的急诊科医生就那么几个。从12月中下旬开始,以许宝华为代表的急诊科医生几乎阳了个遍,但大家轻伤不下火线,始终带病坚持在岗位上。为了给急诊科的医生减负,同时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医院抽调了其它科室医生,开设了综合诊疗门诊区,即“第二急诊”,分流轻症的新冠感染患者。

“我们不怕辛苦,医护人员累一点没关系,但必须保证每一个患者得到救治的权利。”许宝华说,新冠重症患者多为高龄老人,大部分需要实施有创抢救,因此和家属沟通解释病情也会占用较多的时间。

曾经有一个89岁的患者,送来时白肺面积达到80%,血氧掉到正常值的60%以下,家属不想让老人多受罪,打算放弃。沟通中,急诊医师得知老人此前身体状况不错,基础疾病轻微,判断抢救的成功率很高。最后,他们努力说服家属,给老人做了气管插管,又联系了ICU接棒,成功把人救了回来。

眼下,尽管抢救室的17张床位依旧全满,但每天接收的重症患者数量已经有所下降。经过近一个月的鏖战,急诊科的抢救高峰已经平稳渡过,65岁的许宝华和他的弟子们终于可以获得些许的喘息。

多腾出一张床,就能多救一个人

在常规的诊疗流程中,新冠的重症患者在经过急诊科的抢救后,就会被收治到对应的病房。但这一次,几乎在任何一家收治新冠重症患者的三级医院里,这条路都被堵死了,因为“一床难求”。

△泰康仙林鼓楼医院重症监护病房

泰康仙林鼓楼医院共有524张核定床位,算是一家中型三级医院规模。院领导班子在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也预见到可能出现的就诊高峰,一方面成立了新冠患者救治领导小组,将疫情相关工作的重心从原来的防控调整为救治,另一方面,也部署院内做好治疗物资的储备。元旦前10天,当呼吸科等收治新冠患者的重点病区床位几乎饱和时,新冠患者救治领导小组决定向新冠患者开放所有病区床位,全院资源统筹协调,应收尽收,而此时,50张紧急加购的病床也已在运往医院的途中。

为了实现对新冠患者“应收尽收”,具体病房资源的调度工作就落到了医务部。摆在医务部负责人李京面前的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他和他的团队在关键时刻成为全院574张床位的统筹人,哪些患者能够收治,收到哪个病区,都需要由他与各个专科及时做好评估和沟通。

“最先去的肯定是急诊抢救室,和许宝华主任一起评估哪些患者情况比较危急,需要优先安排床位。如果肺炎比较严重,首先考虑的就是呼吸科,甚至ICU。如果主要是并发症,比如心梗、脑梗,就尽量安排去心内科和神经外科。如果只是轻症肺炎,就插空安排到其他科室,先确保能住进来。”李京告诉八点健闻,开放全院的病区收治患者后,为了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医院也出台了配套措施,比如给全院进行新冠救治的实战培训,呼吸科医生及时响应各病区的会诊等,这让更多的患者能及时入院得到治疗。

而真正的困难出现在元旦期间,574张床位,除了给新生儿预留的,已经满负荷运转。这个时候想要再收新病人,就只有等老病人出院。那段时间,也是急诊抢救室最忙的时候,积压了20多个重症患者,一度连抢救的地方都腾不出来。

多腾出一张病床,就可能多挽救一条生命。为了加速床位的周转,元旦假期三天,李京和他的团队不眠不休地穿梭于各个病区之间,挨个过问患者的情况。碰上康复情况比较理想的,即便是凌晨,他也会紧急协调呼吸科专家会诊,判断是否达到出院标准。“疾病进展是瞬息万变的,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把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尽量提高。”李京表示。

不放弃任何一个患者

虽然不像急诊科、ICU那样直面新冠重症带来的死亡冲击,但在过去的近一个月时间里,泰康仙林鼓楼医院大多数科室的负荷都处于饱和的状态。

一方面,全院病区打开后,各个科室都在接收新冠感染的患者,大量人员、设备被抽调到新冠患者救治上;同时,新冠以外的专科诊治工作也不能耽误,各科室必须马力全开,全力以赴。

以神经外科为例,冬天原本就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几乎每天都有脑出血、脑梗的患者被送进医院,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患者必须马上手术,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

泰康仙林鼓楼医院神经外科行政副主任杨咏波说,神经外科总共8个医生,是根据日常诊疗量来配置的。但新冠重症高峰一来,科里既要支援急诊,又要留守病房,还要上手术台,每个人的工作量至少翻了一番。以上周三为例,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因为人手有限,我们一位医生一天连做了四台手术,没办法,都是急重症,如果拖到第二天,很可能人就没了。”

郭慧敏所在的消化内科,同样面临着人少活多的窘境。因为接收新冠患者,科室里增加了11张床位,但医护团队却被抽调走了4个人,一进一出,给专科救治工作带来了挑战。

△泰康仙林鼓楼医院消化内科

“消化内科的急诊患者,不管是消化道出血,还是急性胆管炎,很明显的一个症状就是剧烈腹痛,这样的病人是一刻都不能耽搁的。”郭慧敏说,过去近一个月,消化内科总共收治了近40例急诊病人。在人员最紧张的时候,同为消化科专家的院长邹晓平,在“阳性”状态下坚持上手术台,为4名患者开展了ERCP手术。

轻症不下火线,超负荷工作,这几乎是泰康仙林鼓楼医院所有医护人员过去近一个月的真实写照。也正因为如此,在保证新冠患者“应收尽收”的同时,医院其它专科的就诊渠道也全都正常开放,确保来院患者的日常诊疗需求得到满足。

采访中,杨咏波主任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必须时刻做好准备。病人的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即便是要牺牲我们自己的健康去换取。

感染高峰下救治实录:抢救室无处下脚相关阅读:

疫线故事VLOG丨浙大二院急诊室:病人骤增4倍,最多一天抢救186人

编者按:新冠感染高峰冲击下,抗疫一线有什么样的故事?本周起,天目新闻开设《疫线故事VLOG》栏目,聚焦各大医院急诊室、ICU等抗疫一线,讲述“阳峰”之下的真实故事。

疫情之下,急诊是与病毒正面交锋的第一战场。面对新冠病毒感染冲击,医院急诊室情况如何?1月4日,天目新闻记者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抢救室,用镜头记录下最真实的救护现场。

近期,浙大二院解放路院区急诊抢救室病人数量骤增4倍,最高峰时一天抢救了186位患者,绝大多数与新冠感染相关,其中急危重症约占10%,以老年人为主,主要表现为低氧、呼吸困难。

急诊医学科医生李雨林告诉记者,急诊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评估患者的严重程度,“这个病人重不重,需不需要气管插管辅助通气,需要我们首先评估,先抢救需要抢救的这部分病人,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另外一部分病人情况相对稳定的,我们就迅速收到住院,这样加快急诊的分流,保证病床周转顺畅,否则外面的病人送不进来了。”

相比元旦,最近两天病人数量有所下降,“预计正在高峰平台期慢慢往下走的阶段。”

紧张、忙碌一直是急诊的“主旋律”。李雨林形容急诊医护已经“身心疲惫”,“尤其是前面两个星期,大家都是带着新冠感染上班的,很多人都没有休息,上班的时候头都晕了,但大家都撑着,因为我们走了这个岗位就没有人了。”

对急诊医护来说,把急危重症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是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李雨林清楚地记得,前几天有一位33岁的女患者,因为新冠感染加重了基础疾病,发生心跳骤停,送进抢救室时心跳已经停了一小时左右,医护人员持续按压了将近30分钟,才把她抢救回来,目前该患者正在ICU接受进一步治疗。

尽管艰难,但包括李雨林在内的急诊医护们都觉得希望就在眼前,“现在比前段时间情况要稍微好一些,虽然病人的数量还是非常大,但我们都很团结,相信一定能把难关渡过去。”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感染高峰下救治实录:抢救室无处下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