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画说民俗:腊月二十八贴春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爱图集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蒸馒头、蒸年糕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在汉朝,桃花和桃木是防止鬼魅的。在门的两边,在桃木

正文摘要: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蒸馒头、蒸年糕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在汉朝,桃花和桃木是防止鬼魅的。在门的两边,在桃木上面画着神荼、郁垒两神,就是春联的最初起源。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这就是后世的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摊主可以书写买主拟稿的春联内容,买主也可以选购摊主提前写好的春联。【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画说民俗:腊月二十八贴春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蒸馒头、蒸年糕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

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在汉朝,桃花和桃木是防止鬼魅的。所以桃木具有辟邪的作用。在门的两边,在桃木上面画着神荼、郁垒两神,就是春联的最初起源。

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这就是后世的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那些年我们乡村的春联一般都是去集市上购买,集市上的春联摊那几天的生意特别好。摊主可以书写买主拟稿的春联内容,买主也可以选购摊主提前写好的春联。

一户人家一般会购买三副春联:堂屋、灶屋和养猪的猪圈屋。每副春联的内容对应着房屋的功相,堂屋的春联就说吉祥如意、国泰民安,灶屋的春联就是丰衣足食、色香味美,猪圈屋的春联就说畜牧、庄稼兴旺发达。

流传至今,春联早已成为了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它要求平仄对应,喜气吉祥,朗朗上口,又贴合每家的新春心愿。

编绘/杨仕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画说民俗:腊月二十八贴春联相关阅读:

趣谈贴春联,这几件事你做对了吗?

今天大年二十八了,大家都准备好春联了吗?关于贴春联,有哪些趣事呢,我们一起聊聊吧~

每逢春节前后,大家都会喜气洋洋,满是对新春的期盼,对团圆的期盼,对除旧迎新的期盼。过春节一般会有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吃饺子、守岁、挂灯笼、磕头等传统习俗,各地习俗稍有不同。

有句俗语叫做:“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这里面所说的贴花花,指的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等。

我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很少吃肉吃饺子。而且每天上学也很枯燥,总盼着热闹。上学时我盼寒假,寒假了我盼大年二十八赶集买年货,最盼的是年三十贴春联吃饺子看春晚,从这一天开始大人们都放假了,大人小孩十几口人齐聚一堂吃喝玩乐好几天,特别开心。我们聊聊欢乐的开端——年三十贴春联吧。

趣事一:福字的贴法

大部分的孩子都会有疑问:为什么福字倒着贴呢?

其实福字有两种贴法,一种是正着贴,表达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一种是倒着贴,是为了一种寓意,是福来到的意思,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不管正着还是反着,都是对生活的祝愿、向往。都是可以的。

趣事二:上联下联贴颠倒了

小时候,爸爸站在梯子上让我递春联时,我就很好奇,不停地问,该递哪张?

春联根据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最有趣,比如车子上,一般贴“日行千里”,院墙上贴“出入平安”“春光明媚”,鸡舍狗窝上贴“六畜兴旺”,粮仓贴“五谷丰登”等等;“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但将春联的上下联贴颠倒的大有人在。

在解放前,横批的文字书写顺序是从右到左,所以贴春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而解放后由于横批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所以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不过现在市面上也有很多春联的横批是按照传统方式从右到左书写的,那么上联就该在右了。

趣事三:威武的门神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在春节时就喜欢悬挂“桃符”。据《淮南子》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古人喜欢在桃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左神荼、右郁垒来驱邪。这就是最早的的“门神”。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中国民间流传下来。

趣事四——爱热闹的朱元璋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那时,“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的。有的人家在桃符上刻门神和联语,有的则把联语刻于门两旁柱子上,也就是“楹联”。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也叫“春贴纸”。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下令家家户户贴春联,由此习俗流传下来。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日朱元璋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起原因。原来主人是个阉猪的,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由此可见,春联的盛兴和朱元璋的大力推广离不开关系。

其实,不光是“春联”,“腊八粥”也是朱元璋倡导而流传下来的呢。朱元璋出身民间,曾经穷困潦倒在街上乞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何其凄凉。当时正值腊月初八,饥寒交迫的他发现了一只硕鼠,尾随其后掏了老鼠洞,发现老鼠储存了一些大米,豆子,花生,桂圆,红枣等,只可惜全都混在了一起。但他早已饿得顾不了这些了,干脆洗干净后一起熬粥,没想到香气扑鼻,回味无穷。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为了纪念这一顿粥,要求民间每年腊八这一天熬粥,这就是“腊八粥”的来历,我们也由此多了一道美食。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祝福大家新春快乐!兔年吉祥!万事如意!

贴春联还有哪些趣事?留言聊聊吧~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画说民俗:腊月二十八贴春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