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忐忑与期许交织、彷徨与寄望互融中,我们告别了2022年,迎来了崭新的2023年。在这辞旧迎新的重要时点,券商中国、券中社APP邀请各大金融机构代表拍摄新春祝福视频,分享2022年的心得感悟以及对
正文摘要:
在一片忐忑与期许交织、彷徨与寄望互融中,我们告别了2022年,迎来了崭新的2023年。在这辞旧迎新的重要时点,券商中国、券中社APP邀请各大金融机构代表拍摄新春祝福视频,分享2022年的心得感悟以及对2023年的展望。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执行院长李迅雷在券商中国《预见·金兔》年终策划中表示,展望2023年,中国经济将全面复苏,GDP增速有望超过5%以上,中国经济将再度引领全球经济增长。同样,如果说已经过去的2022年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小年,那么2023年有望成为大年。李迅雷:2023中国GDP增速有望超5%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劫波渡尽,拨云见日。在一片忐忑与期许交织、彷徨与寄望互融中,我们告别了2022年,迎来了崭新的2023年。在这辞旧迎新的重要时点,券商中国、券中社APP邀请各大金融机构代表拍摄新春祝福视频,分享2022年的心得感悟以及对2023年的展望。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执行院长李迅雷在券商中国《预见·金兔》年终策划中表示,展望2023年,中国经济将全面复苏,GDP增速有望超过5%以上,中国经济将再度引领全球经济增长。同样,如果说已经过去的2022年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小年,那么2023年有望成为大年。
经过两年的调整,目前A股市场,也包括港股市场,估值水平比过去低了很多,更具有投资吸引力了。在投资方向方面,李迅雷认为有三大主线值得关注,首先要关注高成长的新兴产业。其次,要关注国企发展和改革带来的估值提升的空间。第三,我国监管部门提出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的建议,市场所存在的估值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会否随着2023年机构投资者规模的扩大而得到一定的修复。
以下为视频内容全文:
各位券商中国和券中社APP用户,新年好!我是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泰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李迅雷。
2022年已经过去,对于证券行业而言,2022年是磨砺内功、积蓄力量的一年。尽管中国的资本市场与中国经济一样,增速比预期的要低,但我们经受住了考验,守住了安全底线,确保了市场平稳运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中国资本市场的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为我国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资本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展望2023年,中国经济将全面复苏,GDP增速有望超过5%以上,中国经济将再度引领全球经济增长。同样,如果说已经过去的2022年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小年,那么2023年有望成为大年。首先,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的好转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其次,房地产和建筑业投资增速的放缓,意味着中国的融资结构将逐步从过去偏重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转向偏重于资本市场和券商的直接融资;第三,中国经济的转型速度加快,二十大报告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需要全面推进注册制的资本市场提供融资渠道。
当然,中国的资本市场不仅有助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功能,它还能够给广大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经过两年的调整,目前A股市场,也包括港股市场,估值水平比过去低了很多,更具有投资吸引力了。
在投资方向方面,我认为有三大主线值得关注,首先要关注高成长的新兴产业。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这些产业值得重点研究。
其次,要关注国企发展和改革带来的估值提升的空间。因为土地财政的时代正在慢慢地减弱,股权财政与大家息息相关。中国目前国有资产的总资产规模超过300万亿,如何提质增效,增强国有资产对财政的贡献?这值得期待。
第三,我国监管部门提出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的建议,市场所存在的估值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会否随着2023年机构投资者规模的扩大而得到一定的修复。例如,有些大市值、盈利稳定增长的国企的估值水平是否可以得到提升?港股的估值在过去长期低于其他主要股票市场,会否随着美元指数的回落而出现估值水平显著的提升?
当然,投资有风险,2022年全球出现的黑天鹅事件还历历在目,中国的资本市场仍属于波动较大的新兴市场。因此,我们依然要重视风险的防范。
最后,我代表中泰证券祝大家兔年吉祥,幸福安康!
责编:曹馨文
校对:高源
李迅雷:2023中国GDP增速有望超5%相关阅读:
最新公布的2022年宏观经济数据透露了哪些信号?
2023年,政策需统筹发力
扩大内需、畅通内循环
在各项政策呵护下,在市场主体
预期改善中,中国经济的常态回归之路
或将更迅速更扎实
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实际GDP同比增长2.9%,全年同比增长3%,均超出市场预期,中国经济在持重缓进中迎来新篇章。
从2022年12月主要经济指标看,疫情冲击下生产走弱,但内需指标开始回暖,这是一个颇为积极的信号。尤其是,基建投资继续发挥支撑作用,制造业高景气延续,以及房地产市场在改善,令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开始显现;而消费特别是商品零售迅速修复,则让我们看到了消费作为“内循环”引擎的提升空间。
展望2023年,出口走弱后,政策更需统筹发力,扩大内需、畅通内循环。在各项政策积极呵护下,在市场主体预期改善中,中国经济的常态回归之路或将更迅速,也更扎实,我们预计2023年中国GDP增速将达到5%以上。
2022年中国经济持重缓进
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实际GDP同比增长2.9%,高于Wind统计的市场预期值(1.9%)。实际值和预期值差距较大可能原因在于:一是,疫情防控优化后,中国经济从“J曲线”底部走出的时间比预期更早;二是,季度GDP核算以生产法为基础,加总各行业的增加值得到。相对需求,2022年四季度生产端受疫情的影响要小些,而通过观测需求侧的高频指标可能低估了中国经济的恢复速度。不过,由于国家统计局并未如同此前公布2022年第三季度GDP数据时那样,在当天公布各行业的不变价GDP同比增速(按照近年公布年度GDP的惯例,预计该数据将于2023年1月18日公布),因此暂时难以从行业视角分析2022年第四季度GDP增速超预期的原因。
2022年中国实际GDP同比增长3.0%,高于市场预期的2.8%,预计2023年GDP增速目标将设定在5%以上。目前全国31个省份均已公布2023年各自的GDP增速目标,用GDP加权平均为5.6%。2021年和2022年各省市自治区加权平均的GDP增速目标,分别比全国GDP增速目标高0.8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据此推断2023年全国GDP增速目标在5%左右,或5%以上。
2023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是推动信心恢复,5%以上的GDP增速目标有助于更好推动市场主体和居民信心的改善,我们预计增长目标设为5%以上的概率更大。这也符合年度GDP增速目标连续性的规律,2012年~2022年期间,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未设增长目标外,其余年份的增速目标要么持平于前一年,要么较前一年下调0.5个百分点,而2022年全国GDP增速目标为5.5%左右。
当然,实现该目标增速,2023年有必要围绕扩大内需、畅通内循环,政策统筹发力。2022年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中国GDP累计同比的贡献率为32%,创2009年以来同期新高。但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出口同比增速已持续回落,除直接拖累经济外,还会通过制造业投资、就业和消费等渠道间接抑制经济。
从2022年12月主要经济指标的同比看,中国内需已出现修复。2022年12月服务业生产指数从前值-1.9%提高至-0.8%,固定资产投资当月同比增速从前值0.8%提高至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增速从前值-5.9%提高至-1.8%,折射内需强弱的进口当月同比增速也从-10.6%回升至-7.5%。中国防疫政策调整相对较快,“发烧”、“咳嗽”、“新冠”等相关词汇的百度搜索指数已于2022年12月下旬见顶,内需高频指标也已连续三周改善,随着疫情好转内需将继续修复。
工业生产走弱 制造业投资延续高景气趋势
2022年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前值2.2%,创2022年6月以来新低。季调后2022年12月工业增加值环比0.06%,是2011年公布该数据以来的同期最低值。工业生产走弱后,2022年12月工业企业产销率出现超季节性回升,从96.4%提高至97.7%,而过去四年同期平均提高0.6个百分点。
我们预计,2022年12月工业生产走弱的原因有二:一是,新冠感染人数增加后,在影响工业生产的同时,也可能让一部分从业人员提前返乡。从三大门类看,2022年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回落主要是受制造业的拖累。制造业是工业吸纳就业的主体,其增加值同比较快走弱亦映射出疫情的影响。二是,尽管内需在恢复,但总体来看内需恢复还处在初期,叠加出口交货值同比继续回落,工业企业订单需求总体不强,因此企业生产意愿可能主动降低。2022年12月工业企业产销率虽较快回升,但仍明显低于近年同期,工业品整体处于供过于求的格局。
另外,制造业投资当月同比增速回升,延续高景气趋势。从已公布增速的13个子行业数据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2022年12月的投资同比增速较高。和前值相比,2022年12月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汽车制造业的投资同比回升幅度较大。
2023年制造业投资将面临出口下行和产能利用率较低的双重压制,政策需要继续加大对制造业投资的支持,短期稳增长的同时中长期也有助于优化供给。目前来看,制造业投资面临的压力有二:一是,2022年高出口依赖度行业贡献了制造业投资增量的一半以上。随着出口放缓压力进一步体现,可能将向相关制造业行业的投资传导;二是,2022年四季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降至75.8%,比前五年同期低2个百分点。前两年制造业投资的韧性持续超预期,这会逐步形成产能,因此2023年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或将进一步下移。我们认为,2023年需要继续在诸如绿色低碳、智能制造、自主可控和汽车产业链等重点领域,发挥政策的支撑撬动作用,释放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投资需求。制造业投资当月同比增速回升,延续高景气趋势。从已公布增速的13个子行业数据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2022年12月的投资同比增速较高。和前值相比,2022年12月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汽车制造业的投资同比回升幅度较大。
房地产行业略有改善 商品零售开始恢复
2022年,房地产行业纾困政策持续落地下,12月份的房地产相关指标均出现改善。销售方面,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的当月同比增速分别从2022年11月的-33.3%和-32.2%,提高至12月的-31.5%和-27.7%。投资方面,房地产投资完成额、竣工面积和施工面积的当月同比,分别从2022年11月的-19.9%、-20.2%和-52.6%,回升至12月-12.2%、-6.6%和-48.3%。领先指标方面,本年购置土地面积和新开工面积的当月同比分别从2022年11月的-58.5%和-50.8%,回升至-51.7%和-44.3%。2022年12月房地产相关指标整体好转,一是因为2021年同期的基数低,二是与房企融资“三箭齐发”逐步奏效有关。
展望2023年,我们预计房地产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拖累将明显趋弱:
第一,在“保稳定”要求下,预计2023年房企融资将继续改善。2022年11月房企融资“三箭齐发”,和前期所出台的政策相比更加务实。2022年12月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同比增速从前值-35.4%回升至-28.7%。其中,国内贷款同比增速从前值-30.5%大幅回升至-5.5%;在信用债一级发行整体收缩的情况下,据“克而瑞”统计,2022年12月百家典型房企融资环比增长84%,年内首次单月突破1000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房地产部分新增“保稳定”的提法,而保稳定的核心是“保交楼”,预计2023年将围绕保交楼推动房企融资进一步好转。
第二,领先指标显示2023年房地产施工将有支撑。新开工方面,100大中城市土地成交面积(12个月移动平均)同比增速领先于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半年左右。根据这一领先关系判断,目前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可能已近底部位置。存量房屋项目方面,历史经验显示,新开工面积(12MA)同比增速领先竣工面积(12MA)同比增速3年左右,但2021年三季度开始这种领先滞后关系消失。这意味着2021年第三季度以来,应竣工但实际未竣工的商品房面积在持续累积。随着房企融资改善,“保交楼”取得更大进展,将推动存量项目加快施工。
此外,2022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为-1.8%,较前值-5.9%明显改善。
分消费类型看,主要是商品零售在推升,其当月同比增速从2022年12月的-5.6%回升至-0.1%;而餐饮收入当月同比增速从2022年11月的-8.4%降至-14.1%,主要原因可能是疫情扩散期间居民外出和在外消费的频率下降。随着经济向常态快速回归,预计餐饮收入增速将较快回暖。
分行业看,多数行业2022年12月限额以上企业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较前值回升。2022年12月,中西药品类限额以上零售同比增长39.8%,与疫情扩散后的防疫用药需求有关。汽车类限额以上零售额同比增速从2022年11月的-4.2%回升至4.6%,可能与部分汽车销售刺激政策在年末退出(如汽车购置税减半),从而一部分需求在政策退出前集中释放有关。2022年12月,限额以上零售额同比增速靠后的行业,一是化妆品和珠宝等可选消费,二是电器音像器材、建筑装潢、家具等地产后周期消费品。预计随着“保交楼”工作的不断推进,相关装修需求或带动地产后周期消费改善。
(钟正生为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德礼为平安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
作者:钟正生 张德礼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