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有哪些习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爱图集

农历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又因为它是农历第一个朔日,在旧时被称为\”元朔\” 。人们把舜祭祀天地和传位尧的那一天,算为一年的开始,这一天被称为\”元旦\”,或\”元正\”,据说这古代的元旦,也是春节来源的

正文摘要:

农历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又因为它是农历第一个朔日,在旧时被称为\”元朔\” 。人们把舜祭祀天地和传位尧的那一天,算为一年的开始,这一天被称为\”元旦\”,或\”元正\”,据说这古代的元旦,也是春节来源的传说之一。夏朝的夏历以春季一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冬季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纪年,遂将公历1月1日定称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为确定为 \”春节\”。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有哪些习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农历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又因为它是农历第一个朔日,在旧时被称为\”元朔\” 。

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成器,他没把\”天子\”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后来舜把这个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同样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人们把舜祭祀天地和传位尧的那一天,算为一年的开始,这一天被称为\”元旦\”,或\”元正\”,据说这古代的元旦,也是春节来源的传说之一。

其实元旦在汉武时期以前很不统一,所以历代的元旦日也并不一致。

夏朝的夏历以春季一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冬季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正月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叫法。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叫做\”三朝\”、\”正旦\”、\”元日\”、\”岁旦\”;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岁日\”、\”新正\”、\”新元\”等;清代一直叫\”元旦\”或者\”元日\”。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纪年,遂将公历1月1日定称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为确定为 \”春节\”。由此\”元旦\”和“春节”有了明确的日子和叫法并被一直沿用至今。

在民间“春节”被称为大年,\”元旦\”被称为新年。就重视程度而言,春节在民间是最受欢迎和最被重视的节日,俗称\”过年\”。平时再省吃俭用任何一户家庭,一旦进入岁未的腊月,都会倾力大肆采购新衣等物品,购买一定量的鸡鸭魚肉及各种瓜果蔬菜,极其隆重地准备迎接除夕和正月初一的到来。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一个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春节在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正月初一习俗

一,放爆竹开门大吉

初一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禄寿禧”;放五枚叫“五福临门”;放六枚叫“六六大顺”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巷瑞气,喜气洋洋。人人见面互道一声“新年好”,这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二,吃汤圆吃饺子

汤圆旧时别称“汤团”“浮元子”也称为元子。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的明州(现浙江省宁波市)所兴起的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板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软糯,回味无穷。

在中国很多地方尤其在南方广大地区正月初一早晨流行吃汤圆。

1.象征圆滿。汤圆本身是圆形的,南方的汤圆一般是用双手包或搓出来的,北方的汤圆则是用馅料放在糯米粉里面滚出来的,不管是怎么专门做出来的,汤圆的形状都是圆圆的,那么圆就是预示着圆满团圆。所以在过年的时候吃汤圆就是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家庭团圆美满。

2.象征甜蜜幸福。在南方有咸的汤圆和甜的汤圆甚至还糖油的,而在北方的基本上都是甜的汤圆。在过年的时候,一般家庭准备的也都是甜的汤圆,以花生馅,豆沙馅,芝麻馅为主。一口甜甜的汤圆吃下去,预示着新的一年生活能够甜蜜幸福。

3.多子多福。汤圆个头不是很大,所以一碗热腾腾的汤圆六个、八个不等,有多子多福的寓意。所以旧时初一这天吃上一碗汤圆,其实也是祈求新的一年家族能够人丁兴旺,多子多福。尤其是家里有新结婚的小两口,一定要吃上一碗汤圆,能够为家里添加子嗣。

4.祈求安康。汤圆是用糯米制作而成的,那么在古代糯米其实是非常滋补的食物,尤其适合在冬天的时候吃。所以在过年的时候吃汤圆,也就是希望能够有一个好的身体,祈求安康,希望在新的一年能够平安,健康,幸福。因此一到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用最好的糯米粉来制作汤圆,给家人们分享。

除夕、大年初一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不过现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饺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时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

三,祭祖拜神

正月初一也是拜神的日子,有的人会去寺庙里烧香祈福,争上第一灶香,争撞第一钟,祈求新的一年顺利平安。正月初一这天,初一在家拜神祭祖很有讲究,摆好祭祀果食酒和茶,在祖先像前上三炷香,全家行跪拜礼祈求先祖护佑平安。

四,吃素求平安

除夕的大鱼大肉后,初一第一顿饭,全家人却要吃素食。吃素食旧时称为吃斋饭。“斋”与“灾”同音,而吃斋也意味着“吃灾”,将新的一年各种灾难全部“吃掉”,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祈求来年诸事顺利。

五,饮屠苏酒

相传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可避邪、除瘟疫。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成为过年的风俗之一。

屠苏酒,古时春节饮用的酒,故又称岁酒。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

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饮酒,总是从年长者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

六,吃年糕

年糕用黏性大的糯米磨成粉状或米粉蒸成糕,在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习俗。

据说年糕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吴国都城(现江苏省苏州市)传递到四面八方。因其松软可口及能长期保存广为人们所喜爱,一直流传并保流至今。

因为年糕谐音“年高”,表达了人们对新一年的期待以及一份美好的祝愿。年糕是过年必不可少的贺年糕点,它饱含吉祥之意。“年”与“粘”同音,因此可以将粘字理解为新年或团圆凝聚之意,而“糕”谐音“高”,寓意来年步步高。

七,吃长寿面

长长的面条,也叫长寿面,大年初一的时候吃长寿面,寓意“年年长久”,祈愿寿长百年,在不少地方至今还有不少老年人还保持着这样的风俗。

八,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中国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方才外出拜年。

现在很多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九,正月初一的禁忌

旧时每逢过年,都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习惯要遵守,俗称年禁。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一年运程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比如大年初一这天忌杀生,因为杀生被认为会导致灾祸的发生。正月初一不能挑水(除夕那天得把水缸挑满),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即使爆竹纸、果壳纸屑撒遍地,也不能扫,说是会把“财神”给扫掉了,不能相骂、不能打架、见面须说贺年吉利话,新年里不可以打碎器物,是破财的预兆,如不小心打碎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有哪些习俗相关阅读:

兔年春节将至,请教会孩子这5个传统习俗,不忘传统,传承经典

#天南地北大拜年#

导读:兔年春节将至,请教会孩子这5个传统习俗,不忘传统,传承经典

时间过得真快,再有几天的时间我们就要迎来兔年春节了,春节作为华夏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目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身处何地,都要赶回家中,与父母妻儿欢聚一堂!

最近一些年,每逢春节的时候,很多朋友都讲“年味儿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其实不是年味儿淡了,真正被淡去的是那些经典的传统文化!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抽时间给孩子普及一下有关春节的传统文化,把这些经典的传统传承给下一代!兔年春节将至,这里就给大家分享5个经典的传统习俗,讲给孩子听,让年味儿逐渐浓起来!

贴春联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年到了腊月二十八的时候,家家户户就该忙着贴春联了,所以在很多地区也流传着二十八、贴花花的说法。在以前,贴春联也被称为“贴桃符”,在古人看来在桃木板上刻字的桃符具有辟邪除灾的作用,同时还寄托了古人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联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春节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春联用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通常包含上联、下联和横批,上联下联张贴是有讲究的,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其中上声、去声及入声字为上联,平声为下联。所以,大家贴春联时千万不要弄错了!

放鞭炮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火药问世之前,古人就会用火来烧竹子,使其发出爆裂之声,以此来驱逐瘟神,因为竹子爆裂时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故名“爆竹”!

鞭炮现在已经成为年味儿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朋友都调侃说,如果不放炮,那可就真没什么年味儿了!放鞭炮的时间点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是在除夕晚上、初一凌晨、初一早上和初一中午这四个时间点。

守岁

在除夕这一天晚上,很多地方都有守岁的风俗习惯。守岁又被称为守岁火或者照岁,农村地区也称之为“熬年”!在除夕这天晚上吃完年夜饭之后,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家里的灯全部打开,有些地方也会点起篝火,大家围坐在篝火旁闲聊,熬上一个通宵,直到第二天早上来临!

守岁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寄托了大家对于新年的期盼之情,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家人身体健康,家中来年财富充实。守岁的时候,大家一定要量力而行,对于一些身体不好的朋友,还是应该作息规律。

拜年

大年初一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起个大早,或者干脆年三十的时候直接熬个通宵。大年初一作为农历新年的开始,很多地方都有拜年的习俗。在以前,拜年基本上都是晚辈去给长辈拜年的,但是发展到今天,很多平辈或者朋友之间也会相互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一般从初一延续到正月十五,故民间流传着“有心拜年十五不晚”的说法。

压岁钱

春节期间,晚辈给长辈们拜年的时候,长辈都会给晚辈准备压岁钱,这也是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刻,拿到压岁钱可以买零食、鞭炮、玩具等等。

压岁钱在古时也被称为“压祟钱”,祟指的是一些不吉利、不好的事情,而“压祟钱”也不是真钱,只是一种像钱一样的东西,据说可以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朋友们,新年即将到来,关于新年的传统风俗习惯还有很多,建议家长朋友有时间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讨论:您认为年味儿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呢?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有哪些习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