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暴力家庭环境对孩子尤其未成年子女的影响也是极其恶劣的。我们面对冷暴力时,要耐心去找出对方内心的真正需求,面对对方的性格和沟通障碍之症结所在,发现对方有心理问题,需及时进行心理治疗。
50岁的何女士踏入咨询室门的时候,面容苍白,精神萎靡,浑身充满无力感,仿佛随时就要倒地一般,诉说其不幸经历时更是黯然:她和丈夫是大学同学,26岁研究生毕业后便结了婚,女儿现在上大学,外人看来是家庭美满、事业有成,她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原来,自小生长在城市的她家庭条件优于来自农村的丈夫,婚前就时常闹“小姐脾气”,婚后也免不了颐指气使。十多年前,丈夫下海做起生意,随着生意规模逐渐扩大,经济水平也慢慢超过她,两人的共同语言却越来越少,到后来甚至可以一周、一个月乃至半年不说一句话,夫妻生活更没有了。丈夫在外面有了情人,她也不哭不闹,“为了孩子,勉强维持”。尽管丈夫一直按时上缴工资,每逢大年三十、初一回家过夜,却始终冷着脸、没有笑容,他们是同居一室、形同路人,还要扮演幸福家庭形象。“在这个家里,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无声的折磨快把我逼疯了1她时常感到孤独以至精神恍惚,不知如何解决。
“我所接触的冷暴力家暴案例中,不少当事人是像何女士这样的高学历者,还有公务员、白领等。”郑得芬说,近年来高学历、高收入家庭出现家庭暴力尤其冷暴力的情况逐渐增多。中国法学会对全国家庭暴力现状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在发生矛盾的家庭中88%会出现夫妻双方互不理睬的现象。一项针对北京、天津、武汉、长沙四城市2000多个家庭的入户调查显示,70%以上的家庭都有过或正处于不同程度的冷暴力,且冷暴力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受过良好教育且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知识分子家庭。这是由于一些现代家庭中,夫妻双方文化、知识水平都比较高,对传统的暴力行为都比较克制,当矛盾产生时他们碍于面子轻易不会厮打怒骂,而“理智”地采取冷暴力这种消极应对的方式,常为“三不政策”不说话、不理睬、不关心,即使说话也常是嘲笑、语言折磨。
冷暴力比动手更可怕
“冷暴力现象已逐渐成为危害现代婚姻家庭的重要‘杀手’,其所造成精神上的摧残丝毫不亚于肢体打骂的家庭暴力和婚外情带来的伤害。”郑得芬说,相比传统意义上拳脚相向的显性家暴,“兵不血刃”的冷暴力目的性更强,它是故意让对方感到被忽略、被歧视、被蔑视,引起其精神上的惶恐、惊吓,在痛苦的煎熬中备受折磨,自信、自尊都会被严重打击。很多女性像何女士一样遭受冷暴力直到身心无法忍受才不得不向外求助,往往已忍受了5至10年或更久,心灵饱受创伤。这种情况下受害者大多有委屈感、被控制感,性格变得敏感、脆弱、自卑、多疑、消极,心理上常常处于孤独状态。身体也会因长期处在强大精神压力下,容易出现头痛、失眠等身心症状,甚至可因长期精神上的折磨得不到宣泄和缓冲做出自杀、伤人等过激行为,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冷暴力家庭环境对孩子尤其未成年子女的影响也是极其恶劣的。”郑得芬说,在冷暴力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由于缺少家庭温暖,容易内向寡言、性格孤僻,比一般孩子敏感、易怒、难以沟通,并可能影响其将来的家庭观,严重者还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远离冷暴力
及时沟通+用心经营
“我们面对冷暴力时,要耐心去找出对方内心的真正需求,面对对方的性格和沟通障碍之症结所在,发现对方有心理问题,需及时进行心理治疗。”郑得芬分析道,及时沟通、交流才是化解矛盾的最好办法。
郑得芬说,冷战的起点往往是受伤害却无从表达,夫妻当出现不说话的冷战倾向时就应警惕,保持心情平静,分析可能激发冷暴力的原因,感受到彼此都受伤害,尽早化解冷战僵局。若双方不愿说话,可采用发短信、写邮件等方式,或先从时事等双方较不敏感话题逐步进行沟通。态度要真诚,不要说“你这么做太可恶”等评价、指责之语,只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我们的冷战让我感到难过……,”让对方看到自己所思所想,将关心落到实处,逐渐消除负面情绪和负性认知。若夫妻沟通有困难,可求助相关部门或找正规机构心理专家进行疏导。若实在与对方和好无望,不如破除“家丑不可外扬”、“委曲求全”等陈腐观念,勇敢做出决定,重新寻找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