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南心 来源:心探索
女性较之男性,似乎更难摆脱情欲之苦
从早到晚,见了一堆朋友,白天是一堆男人,晚上是几个闺蜜。聊天话题迥异。男人聚在一起,聊:中医,养生,古琴,禅修,政治,徒步……夜里月亮出来,女人聚在一起,聊:他不爱我,一声叹息,一股阴气。
大抵如是。女人绕不开情字,想来令人丧气。女性较之男性,似乎总是更难摆脱情欲之苦。在情爱里,女人总归是凄楚的、哀怨的、愤怒的、渴求的、求不得的、暗里焚情的、寂寞难耐的,而一旦有了性关系,女性又总归要比男性更容易陷入情感的纠缠、情欲的孽障。女人似乎总是要苦苦把持,才能让自己免于怨妇下场。真正在情感里幸福自在又自主的女性,实在太少。
姑娘来我这里做心理咨询,第五次了,谈与男友情感问题,谈到疼。无外乎他不关心我,不回应我,对我冷漠,但是又不说分手,吵也吵不起来,一争吵对方就回避。两个人谈了三年,从开始的甜蜜,到没有性,到不再牵手拥吻,到例行公事地见面,索然无味的约会。我问她,要分手吗?她就哭起来,说不愿意。
究竟为什么不愿意?她收住泪想半天,说自己害怕。我问,如果爱的满分是十分,你爱他几分,评估一下。她犹豫着说,三……四……五分?不不,六分吧。
也才六分,就能把人折磨得躁郁。想清楚,这一切从本质上说不是爱的问题。
深究起来,女人大多不是因为真正的爱受苦,而是因为怕
我的大部分咨询对象是结了婚的,感觉更苦,虐心虐肺每天如在深渊。那种情感上的求不得,如果你是女人,你应该懂得。我问她们,还爱吗?她们倒很坦诚:不爱,早就不爱了。但是无法下定决心离婚。原因有很多:害怕离婚后自己无依无靠,害怕二婚的艰难,害怕……害怕离开一个至少还能称之为家的地方,害怕断了那份依赖后,未知的孤独。
深究起来,女人大多不是因为真正的爱而受苦,而是因为怕。在情感困扰中,财富、地位、学识统统不足以使女性豁免于情感上的弱势。
集体潜意识的教育,要为此负很大责任。无论家境如何,女性依然被寄予一种贤妻良母的想象,被灌输着:成功在于得到一个优质男人全心的爱,并许你以婚姻。如果达不成这项目标,不管你多么优秀,社会也会给你贴上标签:剩女。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是被剩下的,无处喊冤。这种重压之下的集体恐慌,在明在暗,让女性始终处在被抛弃的恐惧中。别说自幼父母的灌输了,连我们的广告、影视剧,也在使劲地逼问着同一个问题:结婚了吗?
我惊讶于许多来访者的婚姻完全不是出于爱,而是因为需要婚姻。眼前正好有那么一个人,于是结婚了,然后开始无止尽的怨尤,和绝望。得不到回应的绝望。
当你在爱里受伤,提醒自己:其实我没有那么爱他
从心灵层面来说,得不到回应的绝望,几乎是童年生涯的一次闪回咒。从七零、八零到九零,其实家庭生存环境并没有变化太多,常规模式是:强势挑剔的母亲+沉默隐形的父亲,或者受气怨恨的母亲+严苛粗暴的父亲。通常两种模式合二为一,看似强势的母亲恰恰在感情中是弱势的,看似柔弱幽怨的母亲,又正是以受害者的面目操控着整个家庭。
在这种夹缝里成长的女孩,其实从未真正体验过——亲密,更不用说在心理上完成与父母的健康分离。这个问题存在于你、我、她,无数个表面光鲜实则内心哀怨的女性之中。
你不是真的那么爱他,而是真的分不清爱和依赖,是怎样的两码事。对很多人来说,依赖的感觉就是爱上了。但深究又不是,当中有许多容易跟爱混淆的需求和欲望:
幼年时因为母亲长期对父亲的控诉怨恨,你无法与父亲亲近,成年后,爱,就是重温靠近父亲的过程。通常,你会爱上一个失败失意的男人,以完成某种想象中的对父亲的救赎与依恋。其实,你没有那么爱他。
幼年时你从未得到父母的赞许,长期在严苛打骂中成长,成年后,爱,就是靠努力得到对方的认可。在爱中,你永远有一份历尽艰辛也得不到回应的绝望感,越绝望越努力,越努力越绝望。亲爱的,其实你没有那么爱他,你辛苦了,你尽力了。
有许许多多的模式,让我们在未完成的欲望中,探索着什么是爱。一定程度的身心明澈之前,爱,往往是原始创伤一次又一次的爆发。我们不过是渴求着幼小的自己能够被人疼,被人关注,被聆听和看见——如此柔软的欲望。我们以为那是爱,并为之受苦。
爱情的三层境界:最初的萌动,是内在那个渴望得到呵护的小孩,被对方人格中与自己父母相似的外在成人面向所吸引,于是双方都互为母子父女,互相弥补童年的创痛;后来,是两个小孩的斗争,都渴望自己来当小孩,对方来疼自己,此间会经历许多失望与愤怒;熬过去,滚过去,痛过去,才能走到两个成年人的爱与亲密。在这个过程里,当你感到自己受伤,感受到巨大的痛苦,请轻轻地提醒自己:亲爱的,我其实没有那么爱他。
情感医生潘幸知(微信:sharpshow),帮你提高恋爱和婚姻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