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婚姻生活中,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被出轨,被出轨是个什么概念,就是你的爱人出轨了,自己却不愿意接受。假如被出轨了,一般都会经历这五个悲伤的阶段,非常准!——婚姻学堂
*此图片来自网络,若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出轨,不管是哪一种首先反映出的都是这段亲密关系内部本身出了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其实不一定双方都会意识到。比如丈夫天天下班回家,周末陪老婆孩子,他觉得这种关系非常的融洽,一点都不觉得有问题,但妻子却觉得丈夫不关注自己的内在需要,觉得很没有安全感。
于是妻子就有可能向外界寻求自己的情感安慰,也就是通常意义上说的出轨。这种情况下,丈夫就是那个被出轨的人。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悲伤五阶段“理论,下面我们通过这个理论原景重现一下出轨事件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借此获得一些领悟。悲伤的被出轨方主角往往会经历这样五个阶段:
1.“不,我的另一半不会出轨。”接受不了现实的当事人,第一反应往往是运用最原始的防御机制之一——否认。从而掩盖自己内心那个理想化爱人形象坍塌后的巨大失落感。
2. 当事人气急败坏,怒火中烧。平时贤惠大方的妻子有可能突然调动出隐藏的歇斯底里模式;而好好先生也会醋意大发,比起摘掉自己的绿帽子来更想摘掉另一个男人的脑袋。这种愤怒背后压抑的是背叛所带来的被抛弃感,激活了当事人内心作为一个孩子的分离焦虑和恐惧。
3. 看似平静的阶段才是故事的高潮。当事人陷入迷茫,矛盾于是否应该原谅出轨的对方。在这件事上,男人通常显得比女人要决断,一旦发现对方出轨,大部分会直接提出分手,主要是女人的出轨严重地挫伤了男人们的原始自恋。正如日本情爱文学作家渡边淳一曾在文中反复强调——“男人比女人更脆弱”,这种脆弱,可以理解为一个婴孩对母亲的渴求。
而女人如果作为原告就复杂得多了。有的觉得身体出轨不过男人风流天性使然,逢场作戏,自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可,只要男人的心还在家里就好。有的就觉得如果自己的男人和别的女人发生了关系,那就是心理学上的“见诸行动”,踩了地雷就别指望全身而退了,非得闹得鸡飞狗跳,满城风雨,偏叫那人净身出户才解气。还有一部分化身成了祥林嫂,絮絮叨叨找人倾诉抱怨,无奈就是做不出个决定。想着要是原谅吧,自己心里头总是硌得慌;要说不原谅吧,自己又好似离不开这个人。
不久前,一位来访者曾这样对我形容她同居多年并未领证的赌徒男友: “我就像他妈一样不求回报地照顾着他”,但来访者一直以来都从未思考过是什么样的心理动因让自己选择了一个需要她以母亲的身份与其相处的男人。这位来访者还告诉我,她也有不甘心,放不下对那个男人的付出,觉得自己爱得好卑微。其实这种心态的女性并不少见,在她们的亲密模式中,习惯使用一种“牺牲式”的迎合性投射认同模式,即“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不可以不爱我。”但这种情感模式要么只能招来在情感上如吸血鬼一般的不成熟男人,要么只会令心智健康的男士不堪压力而落荒而逃。
每当咨客们一脸期待地望着我问起诸如“分不分”“离不离”之类问题时,我只能微笑着摇一摇头告诉他们,没有人可以代替当事人自己做决定。而我作为咨询师则会尽力帮助来访者梳理清晰自己心中密如蛛网般的爱恨情仇,从而令他们的人格得到成长,学会能够独立地处理问题。
4. 当被出轨乌云下的男女没能安然度过这场危机时,绝望感便会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一切思想和行为都会变得消极无比。刚才提到的那位来访者就以一种极其失望而又自嘲的口吻告诉我,“我天真地以为那个男人没了“小三”的孩子会选择我。”
我们一直强调早年经历的重要性,从这个案例中不难看出,当事人把自己放到了和她情敌腹中未出生的孩子相同的水平线上。就好像是国内二胎政策开放之后,不少家里的老大都对未出生的那个弟弟或者妹妹怀有深深的敌意,害怕父母的爱被分割一样。
几乎所有人都吃过爱情的苦,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在亲密关系中受到无法自愈或是不断重复的伤害。如果是的话,也许我们可以想一想,自己期待的那份爱,到底是来自一个亲密爱人,还是一种理想化的父母。
5. 面对现实,接受一切不完美。当我们停止了对爱情不切实际的追求,放弃了对伴侣不切实际的要求,或许出轨这件事不再让你感觉你那样可怕。面对现实会让人更加具有安全感,因为你将发现,虽然你掌控不了伴侣,但能掌控自己。
*文章引用图片均来自网络,若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