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死一个小三很容易,但是有助于我们拥有一个幸福婚姻的出路却不在于此,甚至不在于我们对于小三人群高高在上的宽恕和原谅。
1、我们为何对小三如此愤怒——即使她挤进的是别人的婚姻?(每当小三事件出现,网上一定骂得狗血喷头,像路金波与赵子琪,姚晨分手的唐姑娘等,每个人骂小三的语言信息意味着什么?)
羡慕、嫉妒、恨呗。
就好像法学家将卖淫嫖娼定义为一种“没有受害者”的犯罪(相对于偷盗和杀人),一种“冒犯”道德之罪。所谓“小三”,也只有放在我们这个“现代文明”的大背景之下,才谈得上是一个贬义词。或者说,是我们先创造出了“婚姻”的概念,把异性划分为“婚内”和“婚外”两类,才有了小三存在的可能。
而婚姻制度,在保护了我们排他地独享伴侣的性、经济、情感等相关权利的同时,实际上也限制了我们被禁止惦记别人的老公老婆。因此,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为了确保自己活在一个相对安稳的婚恋环境之中,基本上是不加选择也不加思考地,自我节制内心中上下翻腾的各种婚外恋、婚外性冲动(也就是遵守道德约束)。
*此图片来自网络,若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倘若这时,突然看到另外有些人大大咧咧地破坏规矩而没有受到惩罚,那么,由此担心自己的婚姻将来遭到破坏,估计还是一种比较理性的次级反应;更加自然的,直接的反应,我估摸着则是咬牙切齿地赌咒这些妖精“凭什么?”——凭什么你不需要忍受这些节制之苦?而且,不厚道地多说一句,通常骂得越凶的,越是要跳出来替天行道的,估计本人心里的惦记也越汹涌。
突然想起某位太太的一段牢骚:“你说我们这些当老婆的,真还不如当人家(指丈夫)小蜜呢。我们这天天辛辛苦苦,为他洗衣做饭、拉扯孩子、照顾爹妈,可她们(指小三)呢?游山玩水、看电影、喝咖啡、美容建身,那日子,多滋润啊!”
酸吧?
2、妻子与小三,这是两个女人之间的战争吗?
怎么把中间的那个男人给忘了呢?一般来说,需要两个女人争抢的男人,自身的价值感都不太高;他们需要这样一个“被争抢”的外部形式,来增加内心的自我价值感。
原谅我比较刻薄地抨击男人,因为我首先是一个女人,真的不想把妻子和小三放在同一条战壕的两边。相反,我倒觉得,这是当事人三方的一场共谋——谁和谁都没有事先商量,每个人却全都异常积极地参与其中。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大网之中,每一个参与游戏的人自己,都在缔造和不断改编游戏本身。
比如说最近比较热门的家暴问题。见过太多女人整天在家里吵啊吵,直到男人动手她才能停下来。如果我们说这个女人是在“邀请”她的男人揍他,不知道大家可以接受吗?那如果我们说很多小三是被一个家庭“邀请”的,会不会挨揍?
如果我们社会的主流观念充满了对所谓“弱者”的拯救欲,那么就不用奇怪为何总有那么多人前仆后继地去抢夺弱者的位子。小三的问题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在发生婚外恋的家庭中放置一个24小时的录像机,也许就会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为客观一些,平静一些。
3、只要有婚姻,就可能会有小三吗?(这是婚姻制度的缺陷?)
(这个问题让我怎么答啊?)这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是完全“没可能”的?
或者我们反过来说,要是哪天“婚姻”这个概念不存在,“小三”就一定没有了。
4、如果真心相爱,就不会有小三吗?
很难说,什么叫爱啊?
理想意义的相爱,需要一个苛刻的前提——伴侣双方都是一个独立的、心智成熟的人。独立,是指两个人的结合是彼此“选择”在一起,而不是“不能够”不在一起,不是依赖,也不是为了逃避自身的不圆满。心智成熟,是指两个人都对于生命的不完美有一个最基本的接纳,了悟生活中必然存在的那些无聊、厌倦和无意义感,不一定是眼前的这个人带给你的。
当然,以上说的只是一种想象的美好境界。在实际的生活中,每一个身处围城之内的囚徒,都会想象甚至企图过,至少一次以上的虚幻的外遇。但同样是不去付诸行动,每个人背后的理由却相差十万八千里,每个人的感受和体验也大不相同。有些人仅仅是惧怕道德批判的压力,有些人是觉得没有必要,另外还有些人却是故意给生活留出一些想象的缝隙。
5、有些婚姻专家说小三能帮助婚姻稳定,这是真的还是操蛋的一句话?
是啊,内疚感的能量常常很强大。
可问题是我们想要的是一个怎样的婚姻?如果有人对婚姻的要求仅仅限于“稳定”,那么真遗憾,我只能说他/她的婚姻观只发展到工业革命发生以前的时代水平。的确,在中世纪,婚姻(家庭)更多意义上是一个经济共同体,而不是感情的共同体。(对于一个中世纪的农夫而言,性爱是一件只能被四只眼睛看到的事情,而对于一个资产阶级的绅士,拥抱和接吻都是向公众表达生活美满的最简单方式。)
不过我还是更愿意相信,以上说法只是有些不懂装懂人在断章取义。心理治疗师的确会建议每一为来访者,把生活中出现的任何一件让他/她感到不舒服的挫折、失败、痛苦、挑战……都看作是一次通向自我觉察、自我理解的机会。小三或者其他婚姻危机也是如此。
如果有正在经历这种问题的夫妻前来一同求助,婚姻治疗师会帮助他们一同鼓起勇气,去看看两个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是怎样的一系列影响和被影响,促成了第三个人的加入。如果是所谓的“背叛方”或者“被背叛方”接受个体治疗,治疗师也会陪伴他们一起探索这一现实事件背后所隐藏的欲望和意义。
但这绝不等同于说,出现小三的婚姻就一定能有个好结果。
这里我说的“好”,甚至包括了小三退出、夫妻和好,以及夫妻双方承认彼此不合适、平静分手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三角恋的当事人纠缠不断、痛苦一生的故事,生活中我们听得还少吗?——很多痛苦的夫妻坚持着捆在一起不分开,不一定就是因为他们幸福,只是他们害怕“分开”本身。
6、当小三出现,就是关系出现危机的信号?
这个我同意。
小三的出现,说明出轨的一方放弃了在婚姻内部寻求愿望满足的努力。当然,我不是说,他们一定会在外遇中获得最初想要获得的东西。
7、为什么有些女人非要当小三呢?还说自己就是小三命!(小三命的女人的心理机制成长动因?)
传统的精神分析认为,这些女孩是在成年以后的生活中,试图满足俄狄浦斯期遗留下来的攻击母亲的愿望。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她们迷恋于解救那些“在婚姻中痛苦”的脆弱男人,而究其原因,是她们的母亲,在“妻子”的身份上是功能不良的,默许甚至鼓励她们扮演起父亲的“小情人”的角色。
举个例子来说,有个小女孩的爸爸经常失意醉酒回家,而她的母亲每当看见醉醺醺的丈夫就会暴怒一场,然后把这个可怜又可恨的男人遗留在冰冷的地板上。每当剧情演到这一幕,小女孩就会爬到爸爸的膝盖上,细声细语地安慰这个低落的男人,因为平时的父亲是冷漠和不可接近的。当这个女孩长大之后,她一次又一次地与那些身陷糟糕婚姻之中的男人擦出火花,似乎也不是很难理解的。
以上这样的解释,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也不一定就是百分百的真理。而且生活中的故事情节,很多时候都比案例更加细碎和微妙——酗酒的父亲生活中并不多见,但是把自己对妻子的不满随意向孩子们倾倒的爸爸,却也不算新闻。
另外还有一个现象我也觉得挺有意思。有些女人会对“被选定的”男人有兴趣:前一天还觉得土得掉渣的男同事,突然听说他订婚了,立刻就开始对他有兴趣,总要做点什么在他心里“留下点儿痕迹”,好像这样就占了些便宜。也许,她们是对自己的眼光和个人魅力都很没信心吧。别的女人想要的,大概就是个不错的男人啦。
8、婚姻是几个人的?(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更多人?)
婚姻是两个人的,是一场共舞。
这些年很流行的客体关系理论十分强调“婚姻是一个人的”,强调我们眼中看到的伴侣,都是我们自己主观构建出来的模样。没错,我们的确会在生活中无意识地选择性关注(或忽视)很多外部信息。但如果我们过分强调“婚姻是一个人”,就可能促使一个感到孤独的人更加孤独,陷入一种“我向”的困境之中。
不管是婚姻中的“我”还是“你”,都不是静止的死物,都是有感受性的,都处在不停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婚姻的双方,在日常生活的一个接连一个的瞬间,都在影响对方的同时被对方所影响。如果我们总是把今天的困境,归因为“我妈在我3岁的时候怎样怎样”,未免也太忽视当下身边人的作用力了。
很多婚姻之中的痛苦,在于我们过于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事情;而那些被我们坚守的信念,又常常都是源于过去留下的痕迹,特别是父母留给我们的。婚姻辅导的一项通用技术,就是促进夫妻双方增进对对方成长史的了解,对对方内心信念的理解(尽管它们有时在另一个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而本质上,就是帮助夫妻双方看清楚眼前的这个朝夕相处的大活人,促进他们去觉察“此时此刻”的自己和对方内心中正发生着些什么,而不是只看到对方让自己联想到的那些东西。
9、小三的存在告诉我们,女人要为自己负责,男人和婚姻都保护不了我们?
我们都是要为自己负责啊。
只是自我负责与保护之间的关联,并不是那么密切,它更多是指一个人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性,有勇气为自己的生活作出选择,并且承担每一个选择的结果。更多与一个人的力量感有关,而保护一般是和危险或安全联系在一起的。
10、如果小三变成一个具体的女人,要不要去骂死她?(扯她的头发把她当街和网上示众?)
谁愿意骂谁去吧,反正这么没营养的事我是懒得做啦。
正直高尚地活着不容易(佛教里说“人生即苦”的“苦”,不是一种味觉体验,而是“有遗憾”的意思),但是卑鄙龌龊地活其实更加辛苦——他/她们甚至不能公开表达自己的苦,也很难得到外界的同情和支持。就好像我刚才提到的那位醋意满满的太太,谁也没拦着她去当别人的小三啊!道德上的优势和法律的保护,足以吸引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最终还是找个人领证。
评价一个社会热点现象,当然要比认认真真过自己的日子容易很多——特别是当我们站在一个所谓的“正确”立场的时候。但是,就如同任何一个现代都市都离不开阴暗肮脏的下水道和垃圾场,这个世界需要很多对立的事物以维护我们脆弱的内心平衡。
真正拯救我们的,是理解,是明白,其实我们大家都一样。
*文章引用图片均来自网络,若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