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不幸的夫妻是否该为了孩子,而勉强继续这段婚姻?这样做对子女是否真的有好处,至今还是个充满争议的问题。葛特蒙博士和许多的婚姻心理学家花了数十年的工夫呕心沥血地做实证研究,他发现婚姻有两个容易离婚的高危险期
婚姻不幸的夫妻是否该为了孩子,而勉强继续这段婚姻?这样做对子女是否真的有好处,至今还是个充满争议的问题。葛特蒙博士和许多的婚姻心理学家花了数十年的工夫呕心沥血地做实证研究,他发现婚姻有两个容易离婚的高危险期:第一个是在婚龄(结婚年数)平均5.2年左右的时期,俗话所说的“七年之痒”也并非全无道理。第二个高危险期则在结婚年数平均16.4年左右的时期。本文是《如何终止“病态婚姻”的恶性循环》的续篇,如果想更好地理解本文,建议先阅读前文
*此图片来自网络,若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在正文开始前,先回答在上一篇文章中一位网友提出的问题:
答网友问:怎么知道自己是带着代偿心理找的恋人,还是真正的爱一个人?
在上一篇《如何终止“病态婚姻”的恶性循环》中,Psytopic网友炎龙狼马提出疑问:到后面也没说出如何解决的问题…谈恋爱的时候,怎么知道自己是带着代偿心理找的人(病态循环),还是真正的爱一个人?
其实,文中提及的“病态婚姻”,并不等同于代偿心理爱情,爱情原本就是“寻找另一半”的过程,“另”通常指的是自己所缺的部分,“病态婚姻”是指个人并不是先健全自我,而是将爱情视作医治心灵创伤的途径,多次重蹈失败婚姻的过程。这已经点明了终止这种恶性循环的方法,那便是先“健全自我”。健全自我的方式有很多,可以自己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比较便捷的方式是浏览Psytopic,和网友交流看法,这些都能起到帮助;如果是心理受伤较严重的,可能需要较深度的心理治疗。
正文
前文提及一个许多人都关心的问题:“婚姻不幸福的夫妻是否应该为了子女的缘故,勉强自己留在婚姻中?”在上文中我们看到许多实证 (Empirical) 研究,尤其是学术界研究子女离婚适应之泰斗—华勒丝汀 (Wallerstein) 博士,根据三十年的追踪研究,清楚地指出离婚的确会对子女身心发展带来影响深远的伤害。
然而婚姻学界还有另外一些学者,也提出证据,认为离婚并不一定会给子女身心带来永久性的伤害。例如,哈瑟林顿 (Hetherington)博士研究了将近二千五百名的离婚子女,虽然她并没有像华勒丝汀博士那样花了那么多的时间与离婚子女面谈,并对每个个案的生活与身心状况有那么深入的了解,但哈博士研究样本的“量”,却远远超过华博士。
两位研究者的着眼点不太一样,而她们研究出来的结果也大相迳庭。
哈博士指出,对百分之七十五至八十的子女而言,父母离婚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永久性的伤害;绝大多数的子女在父母离婚两年后,都开始慢慢适应。她进而指出,对某些子女而言,与其让他们留在父母经常冲突、充满赤焰烽火的家中,还不如让他们在单亲的爱中成长,心理发展会更健全些。
两害权其轻
以上这些研究,各有其道理,很难说谁对谁错。我认为另一些知名学者,如Dr. Booth与Dr. Amato历时十五年,在全美追踪了四百七十一位个案的研究,可为上述两派看似矛盾的结果提供不错的解释:离婚发生在“高冲突婚姻”(有家庭暴力或争执白热化的婚姻)时,对子女可以有“两害权其轻”的好处。
他们的研究也同时指出,美国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离婚是“不该离而离”的婚姻,因为这些夫妻并非水火不容,只是彼此厌烦,不再有爱的感觉。
这些“低冲突婚姻”是值得全力挽救的。因为不管夫妻在法律上是否离了婚,他们彼此不和总会对子女将来的婚姻、家庭、与亲子关系造成影响,如果父母能为了自己,也为了子女努力去抢救这个婚姻,子女们可以从父母的榜样学到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生功课:“婚姻或家庭关系是会碰到困难的,但是只要双方有诚心,愿意努力学习,困难是可以克服的。”这是父母可以给子女最好的礼物。因为这样的孩子,好像打过预防针,将来他们在人生碰到亲密关系的问题时,免疫力会比较强。
有心维护婚姻,使亲密关系“更上层楼”的人,需要对自己目前的婚姻状况有较客观,较正确的了解。
婚姻温度计
由美国丹佛大学心理学家史丹利 (Dr. Stanley) 博士所设计,被公认为简要有效的一份“婚姻温度计”,Psytopic已将该测题改良为在线版本,请各位读者为自己的婚姻或亲密关系把把脉。
爱情实验室
美国的离婚率,高居世界之冠。不过,近年来美国人经过这“尝试错误”(Trial and Error)的过程,开始反省婚姻失败的原因,更有认真的研究者,花上数十年的功夫,群策群力地去找寻婚姻失败的关键。在这众多的专家学者中,目前被全世界公认贡献最大的一位婚姻研究者,是笔者的导师,约翰.葛特蒙博士(Dr. John Gottman)。
葛博士花了三十年的心血,做了三十多个对象超过三千人的实证研究,也曾用了十八年的时间长期追踪其中六百五十对夫妻。他做研究时不只是用问卷、心理测验与晤谈,还通过生理讯号测量,加上录影,并把录影带中夫妻有声无声的互动行为做了详尽的分析。
例如,他要夫妻谈他们最近一次吵架的因由,同时在他们身上装置生理回馈的仪器,测试那些语言或非语言之神情(例如翻白眼,音调尖锐,表情轻蔑等等)会导致对方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并可以从手汗盐分测出焦虑程度;又与电脑尖端侦测设备相连,用分隔式银幕,半边照先生,半边照太太,观察话题所引起的面部与身体反应。
葛博士从美国国家申请到一笔可观的经费,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风景明媚的芒特湖 (Mont Lake)旁,盖了他著名的“爱情实验室”,设备就像一个家,里面厨房、电话、电视及床,一应俱全,夫妻可以带着食物住进去,窗外有如画的湖光山色,让他们生活在心旷神怡的环境中,只不过室内装了几个录影机,观察两人之间的互动,夫妻身上也随时带着一个记录生理讯号的小盒子。此外还加上持续的验尿(检查Cortisol含量,以测定Stress压力的程度)。
经过缜密的研究程序,及长期、系统性的观察与分析,葛老师清楚地找出了婚姻成败的关键。他可以根据短短五分钟的夫妻互动录影片段,预测出那几对夫妇在未来四年之内会离婚,而他预测的准确度,平均每次都高达百分之九十一。他的研究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有人戏称他这套测量技术是“婚姻X光”,一照,就一览无遗。
葛老师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讯,帮助我们更深入去了解婚姻破裂的过程,同时也教导我们对婚姻进行预防、维护与治疗时所该走的方向。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葛博士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发现。可能有人会问,这些婚姻心理学家为什么要花了数十年的工夫呕心沥血地做实证研究呢?
做研究需要实证
事实上,笔者刚进研究所读书时也有这个疑问,后来才确实体会到,如果没有实证研究的引导,我们很容易满怀助人的善意,最后却误导了人,反而让他们白受损伤。举个例子来说,几年前在美国东部有位学者,看到许多父母亲为自己幼年子女缺乏社交技巧,没有朋友而发愁,她就招集手下的一群研究生,大家回顾自己四、五岁时如何交友,从而发展出一套训练课程,想帮助这群孩子克服交友的障碍。他们教导这群幼儿要有礼貌。例如,在加入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之前,要先鞠个躬,带着笑容说:“大家好,我的名字是宝宝,我能不能跟你们一起玩?”等大家同意了,就可以加入一起玩耍。完毕离开时也要很有礼貌地对大家说:“我要走了,谢谢大家,我们下次再见……”然后才离开。
以上这套幼儿社交训练课程,在经过实证研究检验之后,才被发现“This is the sure way to get your child rejected”(使用这套办法,保证使您的孩子被同伴拒斥)。因为,实证研究发现小孩子们在玩时,都是很自然地加入一起玩的,最气有人自我中心要吸引别人注意力。所以当宝宝好心地说“我的名字是┅┅”时,他等于是要所有孩子停止玩耍,欢迎他入场,要离开时,又要引起注意叫大家欢送他。难怪不受训练还好,一受到这样未经研究测试的课程,孩子在同伴中立刻成为“最不受欢迎”的人物。
爱之适以害之
在人生中,我们常会见到许多像这样似是而非,爱之反害之的事情。像许多人会劝家有“过动儿”的父母别让孩子吃药(例如Ritalin),因为,想当然尔“药物总对人有害,所以最好别吃……”,然而,若不看实证研究他们就不知道,过动儿行为出问题,大多非因父母管教无方。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过动儿脑的右前叶比常人小了百分之十八,较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同时他们也缺乏一种生化传导物质Dopamine,的确需要药物帮助平衡,而且实证研究发现定期服用药物加上行为矫治(Behavioral Modification),可以帮助这些孩子专心,得到较多赞许与成功的经验,而提高自尊心与自信心。虽然药物对某些孩子有轻微的副作用,但从大局来看,这些孩子们会少吃许多苦头。
同理,在处理婚姻暴力个案时,更需实证研究的引导,才知道打太太的施暴者至少可以分成三类,若一以盖之或乱套公式要用治疗“普通型”所用的Anger Management(处理怒气)或Relaxation Training(肌肉松弛训练)去处理第一类“眼镜蛇型”(打太太时心跳血压反而降低,越打越冷静、残酷)时,反而增加危险。多看实证研究,学习研究法可以帮助我们在碰到问题时,能做个优秀的设计师或发明家,懂得用正确的角度来分析、研判事情,而不是像技工一样,只能照公式去行,却无法了解全局,不懂得找出有效的方式去应变。
从以上这些例子,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实证研究的重要性。为了让读者们有更宽广的角度来看婚姻成败的关键,也更加了解葛特蒙博士精彩的研究成果,在此要先介绍当前实证研究所发现测试离婚的几个指标,然后再谈葛博士所发现两个离婚的高危险期与其他的重要结论。
导致离婚的因素
丹佛大学(University of Denver)的史坦利(Dr. Stanley)博士综合了当前许多有关离婚的研究,提出了下列Predictors of Divorce(预测离婚的相关因素):
1)人格因素∶研究指出较冲动(Impulsive)与神经质的人,离婚的机率较高。
2)父母亲离婚:父母离异,子女成长后离婚的机率也较高。此中因素很复杂,可能是看了父母的榜样,觉得在亲密关系中碰到困难时,离婚是条自然的出路。也可能是成长时人格在父母高婚姻冲突中受创伤,导致他们进入婚姻关系时,无法去面对与处理深度心理互动所产生的问题。
3)婚前同居:与许多追求时尚年轻人的期望正好相反,目前世界各国有关婚前同居的研究(最有名的可能要算是Rutger University新泽西州若歌大学的National Marriage Project)都相当一致地指出,婚前同居者在进入婚姻关系之后有较高的离婚率,较高的机率会有外遇及婚姻暴力,而他们性生活的满足程度却显著地低于婚前未曾同居者。
4)曾经离婚:前文曾提及,第二次婚姻的离婚率比第一次婚姻的离婚率至少高出百分之十。
5)信仰不同:信仰是人的价值体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份。信仰不同,世界观(看事情的角度)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就好像一个人戴着绿色眼镜,另一个人戴着褐色眼镜,两人看世界所看到的颜色截然不同。所以信仰不同的人,较难同心,离婚率也较高。
6)结婚过早:这方面的研究也是非常一致,在目前自由恋爱的社会中,在二十岁之前就结婚的,将来离婚的机率也较高。现代社会极为复杂,一个人可能要到了二十三岁以后,人格才比较成熟,较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认同,也较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有何重要的心理需求。人若不知道自己是谁,人格不够成熟,就很容易勉强配偶为自己的安全感负责,逼配偶带给自己快乐。不能为自己的快乐幸福负责,强求配偶来满足,成全自己是造成婚姻问题的主因。
7)贫穷:中国谚语“贫贱夫妻百事哀”似乎是有些道理。实证研究指出,贫穷与离婚明显相关,(可能因贫困会给人带来压力)。葛博士的研究也指出,那些幸福的夫妻们,即使经历外界很大的生活压力,仍懂得如何防范,不让这些压力侵入危害到他们的婚姻关系。这一点在以后仍会继续讨论。
离婚的高危险期
有了以上这些背景资料,现在让我们继续探讨葛博士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发现。
首先,他发现婚姻有两个容易离婚的高危险期∶
第一个高危险期是在婚龄(结婚年数)平均5.2年左右的时期,所以俗话所说的“七年之痒”也并非全无道理。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指出,一般人在初婚时婚姻满足程度都相当高,但大多数人在第一个孩子出生三个月之后,满足程度就慢慢降下来了。
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出现了三角关系。爱情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就是自己永远在爱人心中居首位,但孩子一出生就像半路杀出了一个程咬金,此时,在对方心目中到底谁最重要,就变成一个问题了。(注∶连自己亲生子女都可能造成夫妻间的问题,我们可以想像婚者把非亲生子女带入婚姻中所造成的挑战有多大了。)加上孩子一出生,两人从来没做过父母,平顺的生活一下子变得令双方都手忙脚乱,压力剧增。在这个时期,很多丈夫会觉得太太把全副心思都放到孩子身上,不但没顾到他的需要,还把他排除在外。而太太却觉得自己突然必须要同时照顾一老一少两个小孩,觉得压力好大。所以在这个时期要特别注意夫妻潜意识中这些微妙又复杂的心理互动,以免造成婚姻危机。
第二个高危险期则在结婚年数平均16.4年左右的时期。
人生进入下半场
这第二个高危险期,也正好是一个人面临“中年危机”之际。一般人到了这“人生球赛”的半场之时,或多或少会开始反省,替自己人生的上半场打打分数,看看目前的方
*文章引用图片均来自网络,若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