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七年之痒:真爱契机

爱图集

特殊的三年之痒也罢,普遍的七年之痒也罢,都有其特殊的意义:令我们放下加诸于幻象,从而看到恋人的真实存在。看到了真实存在,就要做一个抉择:是继续幻想,还是和恋人的真实存在打交道。假若继续维持幻想,那么这个亲密关系就只有瓦解,然后换一个人,继续幻想下去。

  七年了,真是舍不得这段感情了,人生能有几个七年可以过啊。

  ——百度贴吧“七年之痒”的网友留言

  假设,他对她一见钟情,她对他也一见钟情,完美的爱情发生了。

  那么,这两个幸运儿彼此迷恋的甜蜜会持续多久?

  或许,7年是一个极限。那些非常有感觉的爱情与婚姻,只怕势必会遭遇七年之痒。

  近一段时间,不断听到关于七年之痒的故事。结婚7年了,今年离婚;恋爱7年了,今年分手。也想起了以前几个朋友的事,一样是在结婚第7年陷入严重危机。

  看来,七年之痒这个词是相当有道理的。只是,为什么是第7年,它有什么特殊含义?

  一天,无意中思考这个问题时,脑子里突然跳出一句话:第一次童年,是6年;第二次童年,还是6年。

  这句话一跳出来,我就知道,这是我的大脑暂时为七年之痒找的答案。

  七年之痒意味着成熟

  第一次童年,是0~6岁。心理学理论认为,6岁孩子的人格结构和智力机构基本定型。

  第二次童年,是恋爱,是婚姻。七年之痒如此普遍,意味着第二次童年可能也是6年。

  第一次童年,是命运,我们没有选择权,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有什么样的父母和亲人,我们不能主动选择只能被动接受。

  第二次童年,我们有了相当的主动权,我们选择恋人,我们选择结婚,我们选择分手……

  第一次童年,我们希望自主,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父母。童年越痛苦,改造意愿就越强,但不幸的是,这些改造愿望很少被实现。

  第二次童年,我们再现第一次童年实现过的美好,于是恋爱中的人常觉得两人像是“两个快乐的孩子”。同时,也会再现童年的童年和童年未被实现的憧憬与愿望。童年越有问题的,这时就越渴望改造恋人。假若改造成功了,那仿佛也意味着以前的命运也被改变了。

  第一次童年,当我们“成熟”时,即人格基本定型时,是6岁。做父母的多有体会,6岁的孩子和5岁的孩子有很大差异。其中一个重要的差异或许是,6岁的孩子在相当程度上放弃了改造父母的愿望,他们学会了接受事实,接受“父母就是这个样子”的事实。不过,改造梦想并未消失,只是深深地压抑到潜意识深处而已。

  第二次童年,第6年时极可能会重现这样一个心理过程,前6年,我们潜意识深处的渴望——改造父母、纠正童年的错误——又被唤醒,我们把这个愿望投射在恋人身上,像6岁前渴望改造父母一样而渴望改造他们,但到了第6年,我们再次发现,这是行不通的,我们得再次放弃这个改造梦。

  这时,一定会有巨大的失望,我们的意志再次被命运嘲弄,你这时常常会惊讶地发现,这个最亲密的人根本不是你想像的那样,他(她)似乎完全是另外一个人。

  他(她)的确不是你想像的那样,你其实是将你的想像强加在他(她)的头上,当你看到他(她)时,你看见的不是对方的真实存在,而是你加诸在他(她)身上的幻想。他(她)的确是另外一个人,而这恰恰是他(她)的真实存在。

  由此,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契机。假若两人都看到了对方的真实存在,并愿意接受彼此的真实存在,那么,一个新的、真实的关系就会得以建立,这个关系看起来不如前6年的关系那么动人,但它更稳固、更牢靠、更有弹性也更轻松自如。

  假若这个关系发展下去,它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迷人。

  我们常说,相恋容易相处难。相恋时,其实我们没有和对方的真实存在打交道,我们是将自己的幻想投射到对方身上,然后与自己的幻想打交道,这自然比较容易。相处时,我们就要看到彼此的真实存在,从而能适当地放下自己,与那个和自己一样拥有独立意志的人打交道,这的确更难。

  七年之痒的由来

  七年之痒是一个舶来词,源自美国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主演的同名影片。这部影片是一个轻喜剧,讲述的故事是一个结婚7年的男子在妻子去乡间度假后,被刚搬来的一个风骚的女房客撩拨得心猿意马,整日对其想入非非,但最后还是幡然省悟,悬崖勒马,回到妻子身边。

  按照词义,七年之痒很容易被理解为到婚恋第7年才产生的不轻不重的问题,一般常被称为是审美疲劳。

  不过,在我看来,七年之痒并非指到了第七年才产生问题。常常是,问题早就产生了,但两人都在忍受,给对方也给自己留点机会。然而,到了第7年,再也不愿意忍受了。

  所以,七年之痒并非仅仅是轻轻地痒,而可能是大问题,其实许多婚姻或恋爱是在第7年结束的。  

七年之痒:真爱契机

  幻觉的破灭常发生在第6年

  在上一期“健康?心理”专栏的文章《一见钟情或是致命诱惑》中,我写道:

  爱情,是对再一次重复童年的憧憬。

  这就导致了这样一个结果:童年美好,爱情就重复了美好;童年不幸,爱情就重复了不幸。

  当然,很少有人会明确地期待不幸的爱情,我们一开始总是憧憬着爱情的幸福和快乐,只是到了后来才发现,所谓的爱情居然与童年如此相像,那个我们寄予了很大期望的异性,原来与令自己失望的异性父母那么相像。

  在我的博客上,一个叫“愚者”的网友的回复也反映了这一心路历程。她写道:

  我即将踏入婚姻的第7年,今年是第6年。我突然发现,我的丈夫仿佛重复着我父亲的足迹。我结婚时,下定决心选择一位爱我多过我爱的人,选择一位有责任心的丈夫,要和我父亲完全不同的人。我父亲事业曾遇到重大挫折,一蹶不振,弃家庭不顾。

  现在,我丈夫也遇到了事业的瓶颈。我的丈夫,和当年我父亲一样想自己去做点买卖,同样地也缺少资金,同样地也想向我的亲戚借钱,同样一旦遭到拒绝就火冒三丈。

  我感觉有点恐惧,因为我父亲当年在我母亲的帮助下借到了钱,但生意失败了,从此家四分五裂。当年年少的我,看到父亲弃家而不顾,我母亲为应付亲戚和各式各样的债主而痛苦不堪。

  现在,究竟是我在重复我母亲的足迹还是我丈夫重复我父亲的经历?对此我感到迷惑。

  这是意识与潜意识的分裂。意识上,她想找一个与父亲完全不同的男子,但潜意识还是指引她找到了与父亲像极了的男子,甚至还令她与丈夫重复了与她的母亲与她的父亲几乎一样的历史。

  究竟是她在重复她母亲的足迹,还是她丈夫重复她父亲的经历呢?这是一个双重问题,从她丈夫的角度看,想必他也在重复他的童年的一些历史,从她的角度而言,她显然是在重复她自己的童年时的一些历史。

  这些可怕的命运重复是怎样发生的呢?

  这是潜意识的力量。读了《一见钟情或是致命诱惑》后,一些读者对我反映说,我漏写了一种情况——因为对父母不满,所以会对与父母完全不同的异性一见钟情。

  这样的一见钟情,其实常常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意识上,我们好像是被这些异性与自己父母完全不同的地方吸引了。潜意识上,我们还是被这些异性与自己父母相同的地方给深深地打动。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第一次爱上异性,一定是爱上异性父母。这种第一次产生的生命感觉留下的印刻是如此之深,所以当它再次在一个异性身上强烈重复时,几乎势必是因为这个异性像极了自己的异性父母。

  在我此前的文章《迷恋:源自幻象的爱》中,我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H对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一见钟情,他原来一直以为之所以对她一见钟情,是因为他一直憧憬外向快乐的女孩,但过了多年后他才突然明白,他对她一见钟情时,恰恰是因为她陷入了抑郁之中,而他的妈妈一直是抑郁的。H对现实妈妈的抑郁很不满,于是他从小就在心中勾勒了外向快乐的理想女性的形象,但当一见钟情发生之时,打动他的并非是那个女孩的活泼开朗,而是他早已习惯并曾一度严重抵触的忧伤。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实,然而,有趣的是,H也是到了第6年的时候,才突然明白了这一点——他的确非常喜欢她的活泼开朗,但真正令他一见钟情的,是她快乐背后藏着的深深的忧伤。

  和前面的例子一样,H也是到了第6年,才做到了放弃幻想,直视真相。

  执着于幻象,故意不看清事实

  七年之痒,意味着婚恋的第7年会出现严重问题,譬如第三者、分手或离婚等一些标志性事件。不过,从感觉上而言,或许第6年更重要,我所了解的一些婚恋故事,都是在第6年出现了幻觉的破灭感。

  一个叫“月凉”的网友在我的博客上的一个留言典型地反映了这一点。

  在留言中,她写道:“算一下,我今年正好结婚第7年,从去年发现自己的幻觉破灭了。别想着靠任何人,只能靠自己。”

  幻觉破灭了,那么,她的幻觉是什么?

  我一个朋友的说法可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她前不久与男友分手,两人正是相爱了7年。和“月凉”一样,她也是在去年有了一些破灭感,并预感他们的恋爱即将结束。

  她的一个重要的破灭感是,她终于发现,男友是一个花心的男人。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其实,相恋的第一年,她曾离开广州一段时间,没想到她刚离开广州不到一个月,就听说男友和另一个女孩走到了一起。

  显然,从事实上看,她的男友一开始就是花心的。然而,从感觉上看,她却一直到恋爱的第6年才“发现”这个事实,并尊重这个事实,接受了男友是个花心男人的真相。

  任何自发的心理或行为都有道理,那么,她的这种感觉与事实的严重脱节是怎么一回事呢?

  答案很简单,她是将自己现实父亲的形象投射到了这个男孩身上。

  她对这个男孩一见钟情,后来她发现,这个男友许多方面像她父亲。但他毕竟不是父亲,并且还有一些关键性的差异,其中一个差异就是,她父亲对母亲非常忠诚。

  她爱这个男孩。这种爱,势必会有这样的情形——把自己理想男人的形象投射到他头上,而她的理想男人的原型势必源自父亲,并且其中一个关键内容是对爱忠诚。

  于是,当她看到这个男孩时,其实常常看到的不是他,而是她投射到他身上的幻象,而这个幻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忠诚。

  因此,尽管这个男孩一开始就显得很不忠诚,并且以后也有一些信息显示他很花心,但她将这些不符合她的理想男人原型的信息都给过滤掉了,没有让它们进入她的意识。不过,她其实很在乎这些信息,她试图通过一些方式努力改造男友,这些方式的原则就是“对他好”,就像她的妈妈对她爸爸那样的好。

  然而,这些改造努力几乎都会失败,一个花心的男子,很少会因为女友“对他好”而放弃花心的努力。她男友也不例外,他也有自己的逻辑——“我只把你当老婆,其他的女子都是玩玩而已”。他用这套自欺欺人的逻辑解决了自己内心的矛盾,于是可以一边很爱女友,一边可以非常花心。

  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到了最后,她就不得不去直面这个事实。只是,直面事实的时间选在了第6年。

  我这位朋友,她并非是简单地重复童年的苦难。毕竟,她的父亲不是花花公子,相反很忠诚,而她在家中也是最受宠的,爸爸妈妈都爱她胜于爱彼此。她也有过一些改造梦想,但都与忠诚无关。她花6年时间才接受男友花心的事实,可能反映的是一个普遍性的规律——和第一个童年一样,在恋爱的第二个童年,也是在第6年的时候才开始成熟,才能做到放弃自欺欺人,放弃幻想,直面并接受一些真相。

七年之痒:真爱契机

  令人羡慕的爱情常被称为“梦幻”,而这也恰恰是爱情的最关键的问题所在——我们看到的是梦幻,而非事实。

  幻灭感产生之后,会有更多真爱

  不是所有的婚恋都会经历七年之痒,有很多婚恋,还没到第6年或第7年就严重地痒了,甚至几天几个月就结束了。

  然而,即便这些短命的婚恋,也常常可以发现是对童年的又一次重复。

  一位男士谈过一次为时3年的恋爱,前两年尽管有些磕磕碰碰,但两人相处整体上是非常默契的。然而,到了第3年,一些严重的问题爆发出来,女友一度指责他自私,深谈之下,他发现女友是真的相信他是自私的,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指责,这令他极其伤心,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宽容大度,而身边所有朋友也这样称赞他的。

  之后,女友一次又一次误解他,并且还做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事,简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最后,两人分手。

  后来,他了解到,这个女孩3岁时,她的父亲离家出走,与另一个女人组建了一个家庭,这对她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这可以理解为,这个女孩在重复她童年的经历。3岁时,她被父亲抛弃,恋爱3年时,她在潜意识力量推动下,做了许多莫名其妙的事,以再次重复这种被抛弃的经历,她说男友自私,其实不过是将她心中的父亲的自私形象投射到了男友身上。

  当然,她并非是追求被抛弃。假若男友仍然一如既往地对她好,甚至对她更好,他们的关系能安全地度过这个第3年,那么,她童年被父亲抛弃的痛苦就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修复。可惜,她没有这个好运气。

  我们多数人都没这个好运气,因为当我们因潜意识的指挥而去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时,我们的另一半不会明白我们在干什么,他们最后也会和我们一样落入我们潜意识的圈套,认同我们的投射,然后和我们一起重复童年的苦难。

  当然,特殊的三年之痒也罢,普遍的七年之痒也罢,都有其特殊的意义:令我们放下加诸于幻象,从而看到恋人的真实存在。

  看到了真实存在,就要做一个抉择:是继续幻想,还是和恋人的真实存在打交道。

  假若继续维持幻想,那么这个亲密关系就只有瓦解,然后换一个人,继续幻想下去。

  我一个已离婚的朋友回忆她的七年之痒说,她和前夫早就有了问题,但一直忍着,自己总说,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而他也一样。但到了第6年,她和他都不想忍了,于是分居。分居一个月后,他好像放弃了幻想,不再渴望改变她,而开始改变自己,用一种新的方式与她相处。

  然而,她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责任,她拒绝改变自己,仍渴望改变他。也就是说,她仍在坚持心中的幻想,而不愿也不能与真实的他打交道。

  结果,到了第7年,他们离婚。现在,她有些后悔,她说,假若自己当时能懂得这一切,不再总想着改变他,而开始自我改变,那么他们也许不必离婚。

  不过,看到了恋人的真实存在,并不意味着关系一定有救,有时结束反而是最好的选择。譬如,前面我提到的那个女孩,她终于放弃了投射到男友身上的忠诚幻象,接受了男友是一个花花公子的事实,这个事实她绝对不能接受,那么分手对于她而言就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当陷入七年之痒时,不必惶恐,也不必沮丧,相反应去认识到它的价值,并接受自己的幻灭感,这种幻灭感一定是好的。只有当幻灭感产生后,接下来的相处,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相爱,两个幻影,不管多么迷恋彼此,都不过是幻影而已。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七年之痒:真爱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