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魔鬼天使,好妈妈,坏妈妈和上帝

爱图集

这种现象, 时常让我想到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克莱因的一个理论: 叫“好妈妈, 坏妈妈理论”。大约大多国人还是听说过弗洛依德的,却没有听到过克莱因。其实这个克莱因,十分了得,年轻的时候,她曾经有个理想, 如果世界上大多人都接受了精神分析, 那么这个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她的理想当然没有实现, 但她却将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转了一个岔道, 她和她在伦敦的一些同事们创造了精神分析中的现代理论版:客体关系理论。这个克莱因是个女的, 不同于弗洛依德,她是靠观察研究幼儿起家的,所以她的理论自然和幼儿有关。

“好妈妈坏妈妈理论”说:

幼儿难受,或者因为饥渴,身体不舒服或者就是仅仅因为不爽,嚎啕大哭。妈妈赶紧跑来, 将乳房塞到幼儿的嘴里,幼儿停止了哭泣,饱吸一场后,平静下来, 脸上露出灿烂的微笑。这时候, 妈妈在幼儿的眼里, 就是“好妈妈”。

幼儿难受,或者因为饥渴,身体不舒服或者就是仅仅因为不爽,嚎啕大哭。但这回, 妈妈没有来, 不管他怎么哭。这时候,天地颠倒了,妈妈在幼儿的眼里, 变成了“坏妈妈”。不, 说变是不合适的, 克莱因认为:因为孩子太小,在他的眼里,是两个不同的形象, 就是说,真实的妈妈裂变成了两个, 一个叫好妈妈, 一个叫坏妈妈。

因为幼儿的情感世界是如此疾风暴雨,好妈妈不难成了天使, 坏妈妈不难成了魔鬼。

当然这还不是这个理论的关键地方。关键地方是,随着幼儿的成长,这两个本来裂变的妈妈现在渐渐成了一个整体。于是真实的妈妈终于在孩子的眼前出现了。 妈妈也许即是天使也是魔鬼,但这两个东西加到一起, 就不再是天使和魔鬼。而是:

人!妈妈是人!

克莱因还有更妙的地方:

她说, 在好妈妈和坏妈妈还没有变成一个人的时候, 这个阶段叫“孤裂/狐疑”阶段。它的特征是封闭的内心,加上外部危险重重的世界;这个阶段充满了爆炸性的情感,混乱的对外界世界的攻击。幼儿痛苦的时候, 他只有挥动他的小手小腿漫无边际地向外踢打腾挪。

而当好妈妈和怀妈妈变成一个人的时候,这个阶段叫做“忧郁阶段”。是的, 一个怪名字:忧郁阶段。 为什么呢? 因为, 孩子开始意识到痛苦其实发自他自己的内部,和外面的世界关系不大;当他意识到,打妈妈,其实也就是打那个也是他的好妈妈的妈妈,他开始对自己的击打行为感到内疚; 当他痛苦的时候, 还不再能用打去发泄自己了, 那么他怎不忧郁了?

所以,知道忧郁, 就是长大了。

后来的精神分析家修正了一下克莱因的理论:并非这一定是两个发生在幼儿时期的阶段,比较好的思考方法是用两种状态来描述它们:“孤裂/狐疑状态”和“忧郁状态”。

这两种状态也可能发生在成年人中。

于是那由爱生恨,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进入了“孤裂/狐疑状态”呢?

然而克来因的成长之后阶段有着这样一个名称: 忧郁阶段。这难道是人类发展的终极吗?

在孤裂/狐疑的时候,我们看到“天使转为魔鬼”;在忧郁的时候,我们看到“人”;可是, 当我们再往下看呢?

让我在此借用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魔鬼天使,好妈妈,坏妈妈和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