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孩的日子过得真快,转眼间儿子已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适应了一年日托后,我们把儿子送到了寄宿制幼儿园,虽有太多的不愿意,儿子还是很快熟悉并适应了新的生活。让精力过于充沛的儿子在集体生活中受到约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我们很无奈的选择。
儿子所在幼儿园的教学理念是快乐教育,除了自愿报名参加的钢琴班外没有其他任何课外兴趣班。老师注重的是体验过程,在玩中学,强调的是孩子社会性、认知、独立能力的培养,没有具体算术和识字的教学内容。我们想让儿子学钢琴,但儿子坚决拒绝参加钢琴班,理由是太难了,别人玩的时候要去上课,挤占了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就这样儿子在幼儿园快乐自由地玩了两年,每周给我带回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和作业,我在周末的时候陪着儿子抓蝌蚪、种土豆、采花籽、摘树叶,这期间我认识了许多以前不认识的花,知道了银杏树叶是怎样变黄的,目睹了蝌蚪长大的全过程。儿子偶尔会给我们背几首儿歌,唱几句不知所云的英文歌,讲讲地震海啸外星人,除此之外就只剩下玩了。
升入大班,老师开了家长会,很中肯也很无奈地讲了小幼衔接,大班为了帮助孩子能顺利通过入学考试,并尽快适应小学生活,要在每日教学中加入算术和拼音的内容,这样周末的作业就有了算术。我从来没想过十以内的加法会有什么难度,似乎应该念一遍就会,记得我上小学前100以内加减法没问题,连乘法口诀都会背!这也是我一直放纵儿子尽情玩的原因,我天真地认为,时机到了,学习自然水到渠成,不用太操心。但是事与愿违,儿子似乎对数字缺乏最基本的感觉,十以内的加法教了很久还需要数手指,其实就那几个数背也背下来了。我注意观察了儿子算算术的过程,发现儿子做作业既不用心也相当懒惰,数手指是最简单易行的计算辅助方式,不需要思考只需往上数数就行,这个习惯太不好了,趋势也很危险。
为了帮助儿子克服这个定势,周末的活动增加了算术练习。我用牙签来演示数的分解组成,希望用形象的东西表示抽象的数的概念,同时也借此让儿子记住十以内数的组合。我想即使不理解数字的逻辑关系,熟能生巧,背下来也很有效,长长的儿歌都可以倒背如流,记住加法口诀也应不成问题。儿子很不配合,因为这意味着他不可能全天泡在外面玩了,这可是影响周末活动安排的大事。这一次我的态度很强硬,快乐不能是无限度的,如果现在一加一还要数手指头,以后还有什么学习的乐趣!可我没想到第一次演练,儿子就给我出了难题。当我把1、2 、3分解组合后,对儿子说记住一加一等于二,儿子点点头,马上就问:“妈妈,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我当时就傻了,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可陈景润推演了好多年才证明这个题目,演算纸就用了几麻袋,我该怎么解释给儿子呢,看到我有些迟疑,儿子很得意地举起两根手指“一再往上数一个就是二呗,我早就知道了!”小孩子天生就有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本事,让我哭笑不得。我有时打趣儿子,“是不是要把脚指头也请上来呀?”儿子则很正式很严肃地回答“现在还不用!”我马上警惕而且紧张。现在十以内的加法儿子已不用扳手指,但再往上加还要飞快地掐指一算,看来我还需要努力很长时间。
现在我才刚刚有体会,教育过程永远是一种缺憾美,只有经历了才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需要修正,但是走过的弯路却是无法回头的,需要太多的时间和耐心去更正,当我们终于清楚明白了,孩子已经长大,我们已没有机会重新来过,尤其是现在只有一个孩子。作为父母,我们充满热情而又如履薄冰地在这块实验田上辛勤劳作,不断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即使这经验是一次性的),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期望过程是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