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家伙开始变得不听话了,真不可理喻!你不让他做,他偏要做;你让他做,他偏不做。老是反着来,对着干。很多妈妈为此很头疼。其实,只要我们了解了孩子的需要,你会发现他其实“造反有理”。那么,小小人儿会有哪些需要呢?
1、秩序需要
蒙台梭利理论认为,2~4岁正处于秩序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要有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发展认知,因为环境的有序会给他带来稳定、安全的感觉。如果成人打破了这种秩序,他就会哭闹、反抗,直到恢复原来的秩序为止。这使孩子看起来显得非常执拗、固执、不听话。
【案例一】
非非(2岁半)的妈妈每次吃饭前通常把一家人的碗筷分发在桌子上,再依次给孩子的奶奶、爸爸和他盛饭。某天吃饭前,非非哭了起来。妈妈莫名其妙,就问她怎么啦。非非指着桌子说:“爸爸没饭,爸爸没饭。”原来,这天爸爸出差不在家,桌上就少了一个碗。奶奶一听,就夸奖她说:“非非真棒,心里有爸爸。”没想到非非一直喊:“我心里没爸爸!我心里没爸爸!”弄得奶奶一脸尴尬。
【逆反理由】此时,宝宝的心理是:爸爸的碗没放上来,不对;妈妈没给爸爸的碗盛饭,不对!
【逆反解读】如果大人懂得孩子进入了秩序敏感期,就会理解孩子的言行了。孩子并不是心里有爸爸,而是觉得妈妈每天那样摆碗筷、盛饭是一种秩序——按顺序发碗筷,然后盛饭。打破这个秩序,他心理就不舒服。在他眼里,似乎“世界变了”,他需要维持“不变”,以保持内心的宁静、安定。
【逆反化解】妈妈不管爸爸在不在,都依然象以前那样操作就行了。可能妈妈会觉得多此一举,但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认识事物、感知空间、感受秩序的需要。既然不会妨碍什么,又不会太麻烦,为什么不能满足孩子的愿望呢?
2、探索需要
当小脚迈出第一步,孩子的眼界也随之开阔了。在他的眼里,一切都是好奇新鲜的,可爱有趣的,什么也想动一动,摸一摸。而大人总是悬着颗心,怕他碰倒这个,弄坏那个。然而如果大人过于保护孩子和环境,压制孩子,使他不能随心所欲地探索,那一定非常沮丧和愤怒,于是,逆反成了他唯一可以维护自己探索权利的方式。
【案例二】
晓春看到妈妈在从米袋里舀米做饭,他也拿了个小碗要舀米,结果不少米粒洒在了地上。爷爷看见了,生气地训斥:“米都洒地上了,你捣什么乱!”说着要把晓春拉开。晓春死活不肯离开厨房,嘴里喊:“就不,就不!”于是爷爷猛打他的小屁股。晓春不服气,拼命打爷爷,又咬又踢。爷孙俩的“战争”让妈妈心烦,索性把晓春抱开,关到洗手间作为惩罚。
【逆反理由】此时,宝宝的心理是:这很好玩,我也要玩,你别干涉我,阻拦我!
【逆反解读】在孩子的眼里没有“捣乱”一词,只有需要——我想探索,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我想尝试——因为我从来没体验过;我想玩——这么好玩的事,大人为什么不让我玩?
【逆反化解】大人不要分得太清,哪些是孩子能玩的,哪些不是玩的,那是成人的思维。在孩子的眼里,这些都是好玩的“玩具”,有趣的“游戏”。孩子有玩的需要,在玩中探索、学习,在玩中体验、思考,在玩中想象、创造,智力和能力就是在不断尝试和操作中提升的。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只要没危险的,大人应该让孩子玩,并鼓励孩子玩,甚至陪着孩子玩。满足了孩子玩的需要,他还会反抗吗?
3、自主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2~4岁幼儿的任务就是发展自主性。随着机体的成熟,他们学会了用腿走或跑、用手操作物品。再加上自我意识的萌生,知道了自己是有别于妈妈的独立个体,便产生了一种渴望独立活动、显示自己力量的独立自主需要。他们喜欢说“我自己来……”、“我要……”等,不希望大人干涉他,拒绝大人的建议和帮助,以此显示自己的自主性,证明“我能行”“我能干”“我了不起”。
【案例三】
妈妈奶带小江到卫生间洗澡,正要给他脱袜子,他却说:“我来我来!”结果一只袜子掉在了水澡盆里。趁妈妈出去晾袜子的时候,小江把沐浴露瓶子里的沐浴露拼命往手上倒,学着上次妈妈给他洗澡的样子往身上涂。妈妈进来一看,说:“天哪,都快被你倒完一半了!”正要训他,他却笑嘻嘻地对妈妈说:“我不要你给我洗,我要自己洗!”“你洗不干净的!”“就能洗干净!”“你别任性了好不好!”“就要任性!”弄得妈妈哭笑不得。
【逆反理由】此时,宝宝的心理是:我做事要自己来,我不要你管,我会做!
【逆反解读】还有什么比愿意主动做事情更能体现其生命的力量和一个人的意志力呢?这应该被积极鼓励的,虽然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够成熟,操作起来不熟练(比如手眼不协调,肌肉力量弱小等),但人总是在实践中提升能力的,我们需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条件。
【逆反化解】孩子做过的事如果不妥也不要再责怪他,因为责备只能平添双方的不快,不如当作一次教训,下次避免就是了。比如妈妈不想让孩子自己倒沐浴露,那就事先把瓶子放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而眼下,妈妈还要先赞许他:“啊,我家宝宝原来这么能干啊!”“宝宝会自己洗澡了!”接着再边教他边给他适当的帮助,比如教他给具体的操作步骤,告诉他怎么洗才能洗得干净,或者,和孩子商量好,他完成哪几步骤,妈妈又来帮助他完成哪几步骤。
4、 娱乐需要
有时候孩子逆反纯粹是为逆反而逆反,而且大人越关注他越来劲。大人其实不必如此烦躁和紧张,只要不妨碍什么,不妨当作一种他自己喜欢的行为方式。此时如果大人不和他对抗,不给予关注,他自然觉得没“对手”,没意思了,过段时间就放弃了,不逆反了。
【案例四】
昭昭妈常说昭昭是个“小讨厌”。因为昭昭确实让人“讨厌 ”。比如,妈妈叫他不要再玩钥匙了,他偏玩;妈妈说“把玩具捡起来”,他偏不捡,或故意捡起来又扔下去;有一天还从幼儿园学来一句骂人的话:“你个××”,这让妈妈又羞又气:“不许再说!再说这句看我不揍你!”可昭昭却嬉皮笑脸的,继续骂个不停。
【逆反理由】此时宝宝的心理是:嘿,这很好玩!
【逆反解读】孩子其实把它当成了一种好玩的游戏,一种娱乐。大人说往东我偏往西,这是玩行为游戏;大人不让说的我偏说,这是在玩语言游戏。如果我们越关注,越制止,孩子可能越觉得有趣,越要反着来,对着干。
【逆反化解】如果孩子和我们反着来,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我们不妨顺其自然,这次让他逆反好了,下次做好预防工作——不让他玩的东西比如钥匙就收起来,要他做的事用游戏的方式来说——“宝贝,我看玩具躺在地板上好冷哟,我们让他玩具箱这个家里吧!”而对于孩子骂人,我们只需冷处理,不关注,孩子自然觉得没趣,以后不再说了。反而是我们的过度关注钻了孩子的圈套——不知不觉中在陪孩子玩“游戏”呢!
逆反,也不是不可理喻,他只是要满足某种需要,大人满足了他,“逆反”就没有市场;逆反,也不必看成是多大的问题,只要不妨碍什么,不违背大原则,不妨顺势而为。因为,这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
注:所用案例来自:案例二是朋友孩子的事例,案例一和四是自家孩子事例,案例三是一位家长提供的案例。都用的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