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非言语行为更能传递孩子的教养

爱图集

  回放生活场景

  到了周末,儿子央求妈妈去吃一顿麦当劳快餐,母子俩便去了。快到门口的时候,儿子迫不及待地三步并做两步超过妈妈推开门,然后手一松进去了,因为儿子推门的用力比较大,所以弹簧自动门反弹的幅度也比较大,差点撞上紧跟其后的妈妈。点完餐,妈妈与儿子边吃边说:“你刚才手松的时候,门差点撞上我,如果撞上我,你知道是什么后果吗?”儿子恶作剧地回答:“鼻青脸肿。”妈妈变严肃了:“别不当回事,如果是别人,十有八九会找你的事。”儿子说:“他走在我后面,我没看见。”妈妈说:“弹簧门都会反弹,你进出都要看看后面有没有人,如果有人就轻轻松手把门交给后面那位,或者等后面的人进来你再松手,那才叫绅士呢!”儿子点点头:“嗯,没错!”“那一会儿出门看你的表现了?”“没问题!”儿子果然操作正确,在前面开门,等妈妈和后面的两个阿姨都出来才松手,收获了三声“谢谢”,当然也收获了风度和教养。

  品味生活真谛

  非言语行为更能传递孩子的教养。人的教养可以通过口头言语行为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脸部、双手和身体的动作姿态等非言语行为显现出来。研究发现,非言语行为中仅面部表情就有2万5千种之多,它传情达意的感染力也非同凡响。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的语言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非言语行为虽然是伴随言语行为而起辅助作用,但是能传达丰富的真实信息,其真实性超过口头言语。因为非言语行为常常是下意识的习惯性动作姿态,人无论怎样故意掩饰自己,也不能完全做到万无一失。如果孩子的非言语行为习惯里面包裹着不被众人接受的瑕疵,很容易不自觉地暴露出来,给人留下最初和最深刻的印象,在很长时间内影响着他人对孩子教养水平的判断和评价。

  引导孩子明辨有教养的非言语行为和无教养的非言语行为。哪些非言语行为有教养,哪些非言语行为无教养,是人们约定成俗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孩子要经过观察、模仿、学习和实践才能认识和掌握,父母有目的、有意识地传授和教育是孩子掌握教养行为的重要途径,所以父母常常要主动指导和提醒孩子。例如放学的路上不要几个好朋友并排横行,不要踩踏剧场的座椅,不要对着别人打喷嚏、扣鼻子,随手收拾自己制造的饭粒、纸屑等垃圾,撞掉别人的物件及时拾起来恢复原位,举手之劳做环保……一件一件具体的小事做到之后,还要告诉孩子凡是尊重和照顾到他人和集体的利益的行为,都是有教养、有修养的表现,随着孩子抽象思维水平的提高,以后遇到家长没有交代和指导的情景,他也知道怎样做是有教养的行为,否则就是无教养的行为。

  帮助孩子将有教养的非言语行为转化为习惯。在大人的提醒下,孩子可能做到一两次或几次有教养的非言语行为,却未必会形成自觉的、稳定的行为习惯,而只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孩子的非言语行为才能时时、处处自动体现教养水平。培养孩子的教养行为习惯,提请家长注意避免视而不见。对孩子有教养的行为不要熟视无睹,要用微笑、点头、翘拇指等非言语方式进行肯定和赞赏;对孩子无教养的行为,不宜不管不教,温和、耐心地暗示和提醒即可,不宜数落、批评和指责,否则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生活温馨提示

  在公共场合礼让和关照他人,是非言语教养行为的典型表现。孩子进出门不知道关照后面的人,最初可能是不了解弹簧门的反弹特征,但是久而久之不经提醒和教育,就会形成不会关照他人的非言语教养行为习惯。当然,非言语教养行为的特点是一经发现,矫正起来并不困难,但是要形成习惯,还需要一个过程。先是一个刻意表现的不自然阶段,坚持下去就会进入不刻意表现的自然阶段,最后自然成习惯,孩子的举手投足都透露着教养和文明。

  学习教养行为的关键是锻炼操作,而不是明白道理就行了,所以妈妈及时让孩子演示一遍是正确的指导方法,而且简单的操作让孩子容易产生成就感,激发出积极的动机,教育效果也较好。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非言语行为更能传递孩子的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