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父母应该尽量淡化教育痕迹

爱图集

  在众多的教子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时时留心处处教育”的理论,可能会使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父母应该尽量淡化教育痕迹,减少功利目的。

  有些父母把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变成教育活动,就像学校的活动之后总要写作文、写感想、开班会。

  的确。孩子的一切都是成长,父母的一切都是教育。所谓教育也就是影响,父母的一切对孩子都会产生影n向。不过,父母应该淡化教育痕迹,教育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道理要少而精,要多做。比如,带孩子去钓鱼,父母给孩子讲钓鱼要专心等要领,听上去在讲玩,实际上玩里面有教育。

  我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听上去都是玩,但是父母在每一个步骤上都要说教,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所谓教育过度,就是一个本来很自然的活动,变成一堂活动课了,父母把很多人生道理都通过活动讲出来,回来后告诉孩子:你这次活动是不是有很多收获,写一篇作文吧。

  我觉得要尽量淡化教育痕迹,要减少功利的目的。钓鱼后要写日记,孩子可能会反感,说:“我不去了,我不想写作文。”但是淡化教育痕迹,不等于没有教育。比如在钓鱼当中,肯定要告诉孩子钓鱼的方法,这些都是常识。父母要让孩子尽情地玩,不提出学习任务,因为那样做孩子会紧张的。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无意中把东西打翻了,有的父母认为这是一个教育时机,便批评孩子:“你做事太不认真了,如果你这么点小事都不认真,以后可怎么办?”在品德培养上,父母就有这种困惑,怕自己说轻了,孩子不往心里去;说重了,又担心孩子反感。这样孩子在家里诚惶诚恐,做一点错事,父母就讲一通大道理,可你又不能说父母讲得不对。

  您说的很有启发,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的时候,不要总把教育挂在嘴上。孩子一次做事不小心,父母就说:你要是将来管一个工厂,就会造成大损失。这样孩子在家里就精神紧张。父母不要让孩子过于敏感,不要无根据地联系,比如说:你不好好写作业,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把一个很小的细节和未来找不到工作联系到一起,这是一种牵强附会。孩子的教育还是要就事论事,不要过度联系,不要制造恐慌。经历文革,人们容易得一种病,就是高、大、全,一点小事就上纲上线,所以父母一定要控制自己。

  在2005年8期《少年儿童研究》上,唐静女士发表了《别让教育成交易》一文,或许能给父母一些启示:

  为了使班里多一个游戏的球,女儿周末放假回家时,郑重地向我索要。我嘴里搪塞着她,心里实际上不想给她买。学习上的事,她从不这样主动。这孩子,长这么大总好像玩是主修课,学习上马马虎虎,从不较真儿,再给她送球,还不玩得更疯。这球的事,等等再说吧。

  周一早上她背着行李包住校去了。还记得她临上车时,一再地用小手比画着圆形,眯着眼睛,一脸的笑。这画面在我的脑海里萦绕了好几天,看样子,我还是在乎她的要求的。

  左思右想,不就是一个小小的球吗,何必犹豫不定?关键是要给得“物有所值”。不是流行那么一句话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想这应该是一个难得的教育机会。想到这,我开始设计交换条件:首先要做到本周上课认真听讲,不会的知识主动问老师;其次是作业完成要正确无误,仔细检查;再就是努力向好同学看齐,不能满足现状……

  暗暗地打好了算盘,我拎起昨天下班后在商场里精心挑选的皮球,向他们班走去。这个球是女儿指名道姓要买的弹力球,球轻弹力大,游戏的时候打在身上也不疼。她看到球一定很高兴,因而会在学校表现得更好,我的意地想着。可是手里的球突然变得很重,沉甸甸的。我放慢了脚步,这个寄托我希望的球,正装在塑料口袋里,涨得鼓鼓的,好像里面不是气体,而是被我赋予的太多的期待.

  从什么时候起,为了约束孩子的言行,我习惯与孩子进行着种种“交易”:“如果你……我就……”“除非你……我才能……”孩子在“交易”中渐渐变得乖了起来,从不为一些无聊的事耍赖。和其他的同龄孩子比,她好像很懂事。有时我还暗暗得意自己有教育方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也在这交易中学会了活学活用,经常与我讨价还价。我们母女常常因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没达成交易便不欢而散。有时,她想提点要求,刚一兴奋就又变得消沉了,说:“算了吧,反正如果我要的话,你还要让我如何如何……”孩子失望的表情,让我心里有些难受。

  大多时候我们不敢放纵自己的感情,怕那样做会惯坏孩子。况且自己是教师,于是在众多的教子经验中总结出的“时时留心处处教育”的理论,使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如:孩子要买彩笔,就必须画好画;要出去游玩,回家就必须写出文章来。今天,热心肠的女儿‘为班里要一个球,本应该得到的是赞扬,而我煞费心机,为此大做文章,苦心酝酿一场不公平的交易。想到这里,我舒了一口气,拿出球抛到地上。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父母应该尽量淡化教育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