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家庭教育中的不良心理

爱图集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任何教育都必须遵循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规律,要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使受教育者真正接受教育者的教育与指导。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要懂得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明确健康的心理状态的特征与标准,而且首先自己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自己身上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良心理,不能摆正教育的位置,不能平衡自己的心态,在一种错误的心理状态下对孩子进行错误的教育,从而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把孩子推到了危险的边缘!

  那么,家庭教育中的不良心理现象主要有那些呢?

  (1)“拔苗助长”心理:这是指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心理状态。研究表明,由于家长期过高的期望值而造成孩子心理疾病越来越多。有一个患有抑郁症的青年人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他对心理医生倾诉说,他的母亲给他的压力特别大,他总是无法达到他母亲的要求。他说:“她的嘴巴可真厉害呀!大道理一套一套的。”这个青年人的母亲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再加上过多的指责,使他认为自己总是“很无能,很失败”,慢慢变得消极、自卑、抑郁。有的家长给孩子过高的指标和期望,要求孩子成为完人,标准十分苛刻,一旦不能达到,便是牢骚、埋怨、指责。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孩子,因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往往造成孩子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成功的一面,因而导致孩子的忧郁、自责、自卑甚至自虐,或者是干脆“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

  (2)放弃心理:很多家长因为种种原因而对孩子的教育关心较少,比如因为自己的工作与事业很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与成长;或是认为孩子“树大自然直”,成龙成风,咎由自取,所以对孩子放任自流,让孩子自生自灭;或是对孩子的教育经历一个“希望——失望——绝望”的变化过程,由于孩子可能是屡教不改,家长就很失望,最后就彻底死心了。于是就采取一种放弃的心态,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持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可以说,有的家长最后几乎就是因为法律规定父母有抚育子女的义务而不得已为之,只是消极的履行抚育的义务。他们很少花时间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品德情况,在学校的表现如何,是否使进步还是退步;不愿意和孩子进行心灵的交流,更不知道子女的心理特点如何,孩子有什么心理需求。不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这样就导致两代人之间的隔膜很深,互相不理解。甚至还有敌意。

  有的家长一年之中除了两次家长会,几乎是从来不到孩子所在的学校去,不和班主任更不和一般任课教师交流,对孩子在学校学习、思想品行等各方面情况都是一无所知。有的甚至连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也缺席,这样的家长难道不是放弃对子女的教育与管理嘛?

  (3)悲观心理:人们对生活的基本态度有两种——乐观与悲观。乐观是一种积极的生活倾向,在乐观情绪支配下的人热情愉快,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更容易获得成功。悲观是与乐观相抵触的消极的心理倾向,在悲观的心理的驱使下,人们做事的成功率降低,悲观吞噬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人们的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的。特别是在同一个生活圈子的人们之间,这一点就更明显了。要想培养孩子乐观的情绪,家长就要努力保持自己的乐观情绪。有些家长因为工作不顺或其他原因而表现出来的悲观丧气、怨天尤人,都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理蒙上阴影。

  还有的家长,虽然自己在工作上得心应手,呼风唤雨,游刃有余,有足够的自信。但是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却是束手无策、焦头烂额、甚至颜面扫地。最后就开始怀疑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能力,对家庭教育感到困惑与迷茫。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时,由于没有自信心,就显得很没有底气,对有些原则问题不能很好的坚持下去。这种由于缺乏自信而导致的犹豫不决很可能被孩子发现与利用,孩子就会下意识的知道你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本身也没有把握,他就可能继续按照自己过去的思路和习惯去发展,也就不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有些家长还有一种因为自己在教育子女上的无能感与自卑感,很害怕别人在自己面前提起自己的孩子,特别害怕去学校见老师,他们的理由是“无颜见老师”,其实内心里很害怕老师在自己面前批评自己的孩子,更害怕老师批评自己对孩子不负责任,或者批评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合理。这种不良心理对孩子的教育是很不利的,除了导致孩子的心理困惑以外,还可能因为害怕去学校而对孩子的在校情况缺乏了解而无法采取相应的措施。

  (4)娇惯心理:有很多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尽兴,总是竭尽全力满足孩子的种种要求,对孩子各种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特别是物质方面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以为这样就是对子女的爱,其实这样是大错特错的。因为这种一味顺从的态度会鼓励孩子在自私的轨道上发展,认为生活就是我行我素。他所注意的知识他自己、他的欲望和要求,而不在乎别人有什么需求,更谈不上与别人合作。如果他的意愿不能满足,就会给其他的人带来难堪。孩子若被宠坏了,就不知道怎么样处理他的恼火,不能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不能容忍别人违背自己的意志。但是现实生活不可能满足人们的所以需要与愿望,也许在其他人看来是很平常的小事情,而你的孩子由于你的娇惯丧失了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对于他而言也许就是很大的灾难。所以,父母对子女的娇惯心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爱孩子,反而可能是坑害了孩子。使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使孩子的受挫能力降低,使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降低。

  有一位母亲,孩子上了一所当地较好的普通高中,由于学校管理比较严格,孩子提出要转学,理由是这个学校的老师不好。家长也没有仔细询问孩子提出转学的真正原因,便到学校要求转学。费了很大劲终于转到了一所新学校,可是不久这个孩子又不去上学了,理由是这个学校的老师有点欺负他这个“外来户”,又提出要转学……几经折腾,最好只好辍学在家,干脆那儿也不去了。这个孩子可以说就是毁在家长对他的娇惯上!

  (5)专制心理:一位父亲对自己的儿子管教极严,事无巨细,一律严加管教。动不动就是命令孩子“你必须。。。。”、“不准。。。。。。”“不要这样。。。。。”而且从来不允许孩子询问为什么,不和孩子讲清楚缘由,不允许孩子违反自己的禁令,稍微有些异议或反对就是恶语相加,甚至是拳脚相对。这种家庭教育完全是采取一种“君主专制”作风。结果,孩子觉得家里的气氛太严肃、太压抑,以至对父亲的这种教育方式产生了极大的逆反心理,后来在一次违纪以后离家出走。

  心理学研究表面,孩子在父母的“绝对服从”的专制、高压环境中生活,容易形成胆怯、自卑、退缩等不良性格特征;在没有安慰与理解的环境中生活,容易形成孤僻、偏执的性格特征;在包;在暴力的压抑环境中生活,容易形成固执和对抗的性格特征,内心沸腾着怨恨与愤怒,火象一只火药桶。这些性格,对孩子长大以后走进社会,将产生不良影响。健康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建立在一种民主与平等的基础上,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既要严格,又要向孩子解释这样要求的原因,要允许孩子提出不同意见,要尽力去说服孩子而不是简单命令。千万不要为了维护自己的所谓“尊严”,而采取专制主义的作风,这样不仅让孩子无法理解和接受你的管教,更可能让孩子形成很多不良的心理与性格特点,使孩子的成长受到消极影响,甚至使孩子也在你的“潜移默化”下也逐渐产生一种专制、武断的行为习惯!

  我带班主任的哪个班上(2003届初三(1))曾经有这么一件事情:一次,有几个学生在啊学校水泥球台上打乒乓球,由于几个学生拥挤在一起旁边等候,正在打球的一个学生不小心用球拍挥到了旁边一个同学的脸上。被打的哪个同学很生气,就顺嘴骂了一句。哪个打球的同学一听边用脚揣了哪个同学一下,两个人当场就扭打在一起。而打人的哪个同学非常凶狠,他用力的朝哪个同学的脸上抓去,一下子在哪个同学的脸上留下了四道鲜红的血印!后来其他同学赶忙把他们拉开了,可是哪个打人的同学却觉得不满意,他竟然拾起一块砖头,朝着被打的哪个同学打去简直就是要置哪个同学于死地而后快。所幸的是哪个同学灵巧的躲过了,一场悲剧虽然没有成为现实。但是哪个学生的言行里流露的暴力倾向却让我感到很大的吃惊与深深的忧虑!后来我到哪个学生家里去了解情况,他的父母也是吓了一身冷汗。他妈妈告诉我说,孩子小的时候经常因为调皮而被孩子的爸爸痛打。孩子的父亲平常不怎么教育孩子,一遇到问题就是靠打来解决。小的时候这种方法也许一时还有点效果,后来打也没有什么效果了,孩子只是表面上一时害怕,并没有从意识深处认识自己的问题在什么地方。等到上初中了,父母虽然也开始慢慢的减少了打骂,但是打骂还是在孩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阴影。后来,这个孩子一旦犯了什么错误,如果父母批评他,他总是恨恨的对父母说:“你们打呀,你们不就是会打我嘛?你们干脆把我打死了算了!”而且,据说孩子还曾经在母亲面前说:“总有一天我要把你们都杀了!”,这个孩子的暴力倾向应该与父母的不良教育方式有关系,孩子从小就受家庭暴力所害,历经暴力的洗礼,耳濡目染的是暴力的教育方式,他怎么能不受带潜移默化的影响?今天,父母用暴力的方式教育他,用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明天他也就会用这种方式去对待别人,去解决他面临的很多问题。就这样,这种不良的教育方式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代代流传下去了。

  (6)操纵与偏执心理:对孩子要求很高,求全责备、肆意攻击。

  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怎么教育怎么处罚都是家长自己的事情,属于家庭私事。强调孩子要绝对服从家长的命令,不容许孩子对家长的权威有任何的挑战。有时候明明是自己错了,可就是不愿意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固执地要求孩子遵守自己的规定和命令,对孩子的要求很高,一厢情愿的要求孩子样样拿第一、得冠军。如果孩子有哪怕有一个方面做的不好,求全责备,甚至肆意攻击,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以上是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心理误区,也是一些家庭 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家长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家教理念和手段,避免这些心理误区,才可能使家庭教育科学之路,培养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

  作者简介:http://www./html/BMZXZZJG/BMZXZJGWT/DBDH/ZJGW/97625201206161314508.shtm

  (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转载)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家庭教育中的不良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