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从《双面胶》看家庭亲密关系的重建

爱图集

  小说不过是讲了一个普通的婆媳故事,读小说会感觉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但故事的发展却让我们不得不审视我们自己的生活。故事中的人物,似乎谁都没有错,但这并不能阻止悲剧的发生。原本陌生的两个女人,只是因为对同一个人的爱,才聚到一个屋檐下,我们可以说爱的争夺不过是一种本能,那么,在这场争夺中,作为儿子与丈夫的主角,他又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

  也许,我们最该审视的,是在子女成年之后,我们应该如何重建与子女的亲密关系。亲密关系的意思是在某种人际关系中,你可以做你自己而不必伪装,并且还允许别人有同样的行为。

  良好的亲密关系,应该是彼此之间能够对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情畅所欲言,也就是当我们在面对重要感情问题时,有一个清晰的立场,并且还要求我们在一种关系中,能澄清我们所能接受的和所能忍受的限度。同时,我们能与那些在想法、感受和信念上和我们有差异的人,保持情感上的接触,并且不需要去改变、说服或纠正别人。一种亲密关系,不需要任何一方保持沉默,无私奉献,或者违背自我;而且,任何一方都能以一种平等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缺点、长处和短处。这其实就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一个概念:平等与尊重。

  一个孩子从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应该得到与父母同等的被尊重。但是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父母就是子女的真命天子,父母对子女的一切操控,都可以在“爱”的幌子之下堂而皇之,因为父母养育了子女。

  中国自古就有“养儿防老”一说,细究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无非是在做一种隐性的交换:因为我养大了儿子,所以儿子就是我的私有财产,我对他有处置权,他对我好是应该的,他有拂逆我的地方就是有悖人伦,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即使是我老得不能思考的时候,我的私有财产也要在我的严格掌控之下。基于这样一种理念,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不可能建立起一种平等交流的亲密关系的。

  回到小说来看,在有矛盾时,婆婆最常做的事是:光吃白米饭,菜是一口不吃的。婆婆以这种自虐的方式在儿子面前表现,无非是在向儿子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你妈把你养大了,你不让她开心,是你的大不孝。而这一心理战术又的确奏效,在传统环境中长大的儿子,是无论如何也不愿让自己背上“不孝”这样一个恶名的。

  小说中一家人缺少的是平等与尊重,多的是控制与反控制,这其实也是我们许多传统家庭的状态。小说开始讲到50万元买的房子婆婆出了2万,因为这2万元,婆婆便有了对儿子的家颐指气使的权利。我们不妨假设:如果没有这2万元,悲剧还会发生吗?会,肯定会。在婆婆的概念中,这是我儿子的,我儿子的就是我的,至于媳妇,她不过是儿子的附属,所以我才是一家之主,这里的一切,我说了算,因为我儿子必须听我的,不然他就是大逆不道。可悲的是,这种观念也深植于儿子的头脑之中。所以,我们根本不可能奢望,婆婆能与媳妇在一个平等的层面上来交流。

  而作为“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儿媳丽娟呢,在这场战争中,她更多的选择了沉默、退让,希望自己的隐忍换回家庭曾经的幸福,可是,她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家庭一步步走向深渊。这是典型的“淑女情结”,她牺牲了理清自我的机会,而将精力用于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就丧失了清晰的自我概念。越希望自己做得像“淑女”,在无意识中积累的愤怒和怨恨也就越多。越是退让和迁就,在她体内积累的愤怒也就越多,最终导致了这种愤怒像火山一样的爆发。

  这样的悲剧,不知道每天在发生多少。那么,这本小说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其实很简单,平等是建立好的亲密关系的基础,因为在人格上,孩子与父母是平等的。从孩子一出生,他就应该得到父母的尊重,因为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错,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但这不能成为父母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的资本,因为父母养育儿女的最基本目的是——让孩子长大。而子女也确实在这种父母的奉献中长大了,所以儿女已经在自己的成长中回报了父母,父母当然没有理由因为自己的付出而控制子女的生活。我们不妨把子女当成身边的朋友来看,事实上,我们对子女的尊重应该像对朋友的尊重一样自然。

  在尊重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形成相对安全的依附形态。由于他们有健全的“自我感”,他们也就较能接纳差异,容许别人“做自己”。换句话说,当别人意见、感觉、偏好、做事方式与他们不同时,他们心里不会觉得受到威胁,也不会动不动就看别人不顺眼,强逼别人改变,要别人跟他们一模一样心里才舒服。

  如果说我们已经很难再改变上一代人的处事方式的话,那么不如从我们自己做起,对自己的孩子给予足够的尊重,帮助孩子建立安全的依附形态,那至少到我们的孩子的孩子成家时,这样的悲剧就会少一些。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从《双面胶》看家庭亲密关系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