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怎样对待发脾气的女儿

爱图集

12岁的女儿中午放学回来直奔电视机,“叭”的一声,电视打开了。我正在厨房给孩子做饭,饭已经好了,冲着女儿喊,“吃饭了”。女儿一动也不动,也没有回应。这时先生下班回来,看看孩子,看看我,问:“怎么不吃饭”?这时,我感觉有些生气。 “不管她,咱俩吃”。先生走进厨房,坐下来吃饭。女儿看到我和爸爸在吃饭,到客厅里踢毽子,见我们都没有反应,走进厨房,拿起面包径直走到电视机前。这时家里的气氛有些紧张,我和爸爸心里都不痛快。吃完饭,跟孩子一起上床睡觉,每天孩子午睡喜欢跟我在一张床上挤,今天自己气哼哼地跑到自己床上去,不一会,起来穿上衣服要上学去。我一看,气不打一处来,但还是耐着性子跟孩子讲道理,孩子边哭边说:“妈妈跟我作对,不让我吃饭,还不让爸爸叫我吃,自己不想睡觉就不睡,我干嘛非要听你们的?”

孩子哭着走出家,我的心里既生气,又内疚,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也不知道这孩子是怎么了?脑海里思忖着:“孩子这么不懂事,要不要管理?怎么管呢?如果不管,将来会是什么样子,现在都不理解家长,将来她能成什么样子呢?”此时孩子也很生气,边哭还边说:“你们还想让我怎么办呀?你不让吃饭我就不吃,我睡不着觉上学还不行吗?我在哪儿站着,你们还管呀?”边说边往外走。听到孩子的哭诉,感觉她也委曲,可是我也满肚子牢骚。这孩子也太不懂事了,家长为她想尽办法让她生活的舒服,回来一进屋,饭菜就摆好了,只是今天饭菜没摆上,结果就不理解家长了。唉,真气人。 我问先生:“你感觉怎么样”?

先生说:“我也挺生气的,这孩子太不理解家长的心情了。”

我听了先生的话,一下子意识到这个时候大家都在抱怨彼此不理解,大家都站在自己的立场说话,此时的交流是无效的。家长说孩子不懂事,不理解家长,可是家长又理解孩子了吗?如果家长能够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场想孩子的行为,家长真的作为成年人来包容孩子,理解孩子了吗?这场家庭战争会爆发吗?家长此时的行为是什么样的行为呢?我在脑海中重新搜索了整个过程,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跟孩子一样在说斗气的话,家长在家庭里有话语权,孩子反而是话语少的那个人,难怪孩子这么委曲呢。还有,我又重新思考我为什么这么愤怒,是当我看到孩子这个行为的时候,我担心孩子以后也会每天重复打开电视,这个观念是用固定的眼睛来看待孩子的成长,忽视了孩子的成长是流动性的,不是一尘不变的,可是我却用固定的眼睛来看孩子,这中间就会出现一个误区,家长因为怕,孩子因为不被理解而产生的交流断层。我分析了这段过程的原因,对问题有了清晰的理解,有了这个感觉后,心里更多的是宽容和爱了。坐在床上看孙瑞雪主编的“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这本书是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写的,她接受蒙特梭利教育思想,宣传我们的幼儿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孩子在爱和自由下发展孩子的潜能。这里面介绍了家长要有爱的能力,正确看待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不被传统观念所接受的行为,也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要发展的“敏感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每个时期都会有一个“敏感期”出现。在这个时候,孩子会反复出现一种行为,如果这种行为被家长“剥夺”了,那么这个行为就会延后发展,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在小学,初中看到的一些同学,他们的行为就像幼儿一样,比如:“咬钢笔,咬橡皮,在桌子上检同学掉下来的食物,抢东西,偷拿东西,攻击性行为等等”,这些现象多数是他们的敏感期被剥夺,被忽视或者被消减的结果。撕咬物品是孩子0-2岁发展的敏感期,孩子在这个年龄通过口部的来感觉世界的,这个时候口的撕咬会产生兴奋感。如果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被家长的批评为“这个不卫生,那个不干净”。那么,他的这个行为就会向后延迟,也就是在小学经常看到的现象了。看完这本书,我对女儿今天的做法又有了新的理解,女儿今天这个“执拗”劲,会不会是他在3,4岁那个时候要发展的“执拗”敏感期的后延呀?我记得女儿在3,4岁时候很乖,没有那个“执拗”劲,我当时还暗自庆幸。发展心理学有过这样的讲解,孩子在3,4岁的时候有一个“自我”建构阶段,这个时候是第一个自我产生的时期,孩子经常说“不”,这个时候发展的好,那么孩子将来可能会发展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现在回想起来,我女儿今天的举动可能是她的“执拗”敏感期来临了,而我却全然不知,对女儿却横加干涉,真惭愧呀。如果儿童的敏感期被阻碍,滞后太久,以至于覆盖了他的后半生,就等于改写了一个人的人生,于是就有了很多永远长不大的成人。对孩子的情况有了解后,内心里对女儿充满着感激,谢谢你,女儿,妈妈和你一起成长。晚上女儿放学回来的时候,我和往常一样高兴地接她。她悄悄地对我说,“妈妈,我中午不该对你吼。”

这件事,值得分享的是:这种情况在每个家庭每天都发生,其实孩子是非常在意她的父母对她的态度的,孩子往往会通过一句问候来观察父母对她是否接纳。母亲的爱是真诚的,孩子能够感受到,这位母亲做的好的地方是她能及时反省自己和孩子之间的问题,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同时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及时弥补了亲子间关系。把问题解决在点上,没有集聚成疙瘩。这对亲子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怎样对待发脾气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