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做“亲子代沟”个案的过程中发现,如果是“父母离异的怨恨”、“父母更年期综合症状”以及“孩子青春期的反叛”三者搅和在一起,那简直是一种灾难!这样的案例是没法做到底或做成功的。
(一)“第二反抗期”(心理危机期)——青春期
“反抗心理”,是青春期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对外在一切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当孩子生长到十来岁时,由于他们对事物认识能力和世界观都正在初步形成,开始进入渴望被理解、被尊重的时期;因而此时他们总会有一种“我已长大了”的感觉,时时处处都要表现出独立、自强的个性。
3~7岁,孩子反抗,是要求独立,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和在“社会化”。“自我意识”是在适应自己;“社会化”是在适应社会,开始与社会价值观同化,不断在整合有意义、有价值的经验,包括挫折、失败的教训,以促进人格的形成和发展。14岁左右青春期显露,如果过于莫名烦恼,那就是3~7岁以来的不适应心理的积累,至此集中暴发。所以,“自我意识”的成长和“社会化”的发展最好是一起平行、同步、和谐、协调地进行。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在发生急剧的变化,这一阶段是形成“自我同一性”品质或可能出现“同一性混乱”的时期,开始产生“提高独立程度的意愿、急与异性交往”的新的需求。在人际交流方面,自然就不愿、也不便同父母在一起玩,不愿意与家长交流;而是喜欢交家庭成员以外的伙伴,追星,模仿成人,吻龄,特别是喜欢与同龄的异性在一起,开始公开对对方表示好感甚至成双地走路、交谈、嬉戏打闹,去追求共同的志趣,即使是共同的苦恼。这才是正常现象!相反,天天围着父母转,父母会把青春期的青少年当成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孩子在心理方面永远也长不大。这反而是不正常的!
(二)父母应避免自己在更年期迁怒青春期的孩子
笔者一次给中学生讲“青春期逆反”的话题,说人的心理在发育、成长中有两次逆反期:3~4岁一次,青春期一次。这时下面有些同学齐声说:是三次——还有我妈的“更年期”!——也许这些同学的观点,会被某个心理专家采纳,提出“人生有三次逆反期”的结论。
孩子的“第二反抗期”有“鬼门关”之说,原因之一是此时又正好碰上母亲的更年期。这两期碰在一起,很麻烦。
41~6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其心理,想到昨天还是青年,不禁留恋惋惜;想到明天将步入老年,不禁忐忑不安;想到今天人在中年,万事未休,上有老、下有小,样样有操不完的心。
人到中年常会出现消沉颓废、心灰意冷、郁闷不乐、有失落感、多疑、易怒、发脾气、抑郁、焦虑烦躁、情绪不稳、自我评价降低、“神经质”等负面或不良心理状态,整天没精打采,满腹牢骚,被称为“灰色心理”。灰色心理是更年期的一些症状,以女性居多。
这样的母亲稍有不满意就会大发脾气,横挑鼻子竖挑眼,让自己的亲人特别是孩子莫名其妙、无可奈何、退避三舍。这些症状危害性的突出表现就是导致家庭不和睦,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亲子关系紧张,给青春期孩子的“逆反”火上浇油,误导子女想早早离开这个家而独立生活甚至现在就离家出走。
不懂得心理学的妈妈面对孩子的逆反还感到委屈,责备孩子为什么不理解妈妈的爱?其实发问的应该是孩子:妈妈,你为什么不懂得孩子的内心世界?
因此,注重心理调理、个人修养,遵循规律,缓解焦虑和不安,平和地度过更年期,是中年母亲的头等大事。
笔者又把更年期分为三个阶段:41~45岁为更年初期,45~50岁为更年中期,50~65岁为更年后期。如果你正好处在这个时期,如果要对孩子发火,请首先不要考虑孩子有什么问题,而是问问自己是否出现更年期症状。然后调适心理,保证自己处于良性心态,再去帮助孩子顺利度过第二反抗期。
(三)对前夫怨恨比关爱孩子的比例还重的离异母亲不能心理辅导孩子
有可能形成这样的三个等式或现象——
1.青春期=困惑—烦恼;
2.更年期综合症状+青春期反叛=烦恼—麻烦;
3.离异怨恨+更年期综合症状+青春期反叛=麻烦—灾难。
如笔者在这类案例中遇到这样的一位母亲:
有“偏执型”的人格障碍。离异时间达7年之久,但还陷在恩怨之中,即离异时怨恨的阴影一直“闪回”在脑海,对原丈夫的怨恨比关爱孩子的比例还重(6:4),把孩子当成一个“筹码”。
给母亲打分:6.5分。
辅导困难:偏执型人格障碍不易配合心理老师对孩子、对母亲本人的辅导或治疗。
母亲现在对离异的怨恨还耿耿于怀,下一步需防止更年期综合症状的出现。若离异的怨恨和更年期综合症状两者加在一起,自己可能会精神崩溃;若发泄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现在是困惑和烦恼的问题,下一步则很可能会导致孩子离家出走;到那时,要唤回在“十字路口”彷徨的“小鹿”则非常困难。
所以这样的母亲不宜甚至不能心理辅导孩子!
(四)处于更年期的母亲当帮助未成年的孩子顺利度过第二反抗期
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做这样的攀比:你“青春期”怎么了?我还是“更年期”呢!
作为母亲哪,请一定记住是先有青春期后有更年期,青春期是未成年人,而更年期则是成年人!
然后——
1.尊重孩子,让孩子有所选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处于反抗期的孩子不喜欢别人吩咐他做某件事或被迫接受某种意见,哪怕这意见和行为是正确的。这时,你可以把自己所期盼孩子接受的做法与其它几种可能摆在一起让他选择,既让孩子表现了他的独立性,又往往能心甘情愿地顺从你的建议,双方皆大欢喜。注意:使用叙述句、疑问句,征求、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议仅供参考,相信孩子会自己做出自己满意的决定。
2.巧搭梯子,让孩子自然下台阶。如果孩子因故考试成绩明显下滑,你不能对他嘲笑讽刺,因为嘲笑讽刺会适得其反,迫使孩子走上反抗的“不归路”。在应试教育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安慰、鼓励孩子:平日努力了,考场尽力了,分数如何,于心无愧。
3.因势利导,疏而不堵。孩子玩得高兴的时候,父母打断而要求他做他所不愿意的事,这正是引起孩子对抗的导火线,往往还会发展到亲子对抗,甚至可能会有极端之举。
4.对优点:积极强化,表扬。
5.对缺点、弱点:鼓励,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6.对错误:淡化,沉默。对一些“问题”,可先只关注,可以“表示担心”,仅此而已,不急于批评。就是没有优点,也不要老批评,可只关注。这时,耐心很重要。
7.当孩子感到学习痛苦时,不要讲大道理,可表示关心、同情,道声:你辛苦了。
8.不论孩子的实际情况如何,都要坚信并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如此种种,巧妙施用,就可以帮助孩子健康、自信地度过人生的关键的时期,使“危险期”变成“黄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