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让孩子在秩序中成长

爱图集

  遵守规则的生活会保证孩子在秩序中成长,让孩子们能自己判断是非善恶,自发地建立良好的秩序与和谐的氛围,这也就是教育家们倡导的“规则内化”。

  规则会节约孩子的成长成本。它保护孩子成长的自由,让孩子自由地发展潜力,自由地解决问题,自由地承担责任,自由地得到他想得到的答案……最终成为一个在心理、精神甚至体态上有尊严的成人。

  为孩子建立哪些规则?

  对于0-6岁的孩子,国际儿童教育界的通行规则是以下3点:

  不伤害自己

  不打扰他人

  不破坏环境

  其中,不伤害自己是最基本的。先明确不可以伤害自己,孩子就能学会守住自己的界限,保护自己。只有有了不伤害自己的体验,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这是遵守社会道德的基础。

  具体而言,以下是6条需要为孩子设立的规则:

  1.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 玩具和所有公共用品,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 不可以打扰别人。

  6.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这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的6条规则,其实建立了最基本的社会化秩序。

  妈妈给孩子制定规则时不能随心所欲,“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坐着不动就是好孩子”、“乖,不要弄脏手”、“不睡觉,狼就来叼你了”、“不给别人玩,就是自私的孩子”……这些混乱的、临时性的规则,并不能使孩子养成正确地规则意识。

  这些规则妈妈也要遵守

  规则不是仅仅设立给孩子的,而是针对所有人的,家长和教师应该与孩子共同遵守规则。

  仅仅让孩子按你的要求去做是“权威”,而规则却是带着界限的感觉,让孩子通过自己的眼睛、心灵、身体去体会。

  有一个孩子曾经这样问他的妈妈:“为什么我打人就是坏孩子,你打人就是爱?”

  希望这个妈妈的回答不会是:“因为我是妈妈!”

  执行规则的几个关键词

  以下几个关键词,相信只要妈妈能够掌握,就能更成功地为孩子建立良好规则。

  妈妈的难题1

  规则一旦建立,肯定就有违规的时候,这时家长是否需要为此设立惩罚的原则?其中的分寸又是什么?

  场景:小成妈妈规定,不许碰电源和电视屏幕,摸就打手心,小成就先摸一下电视,再主动伸出手来让妈妈打。

  应对关键词:探究儿童心理的秘密,他为什么这么做?

  教育不提倡惩罚,而主张探究儿童内心的秘密。

  这个场景是家长和孩子间最常见的冲突。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正处在执拗敏感期,你越不让他做的事情,他越要做。

  正确的做法是在家中和幼儿园封住所有的电源插座,不给孩子犯错的条件。对于其他的危险物品,比如热水、门(可能会夹伤手指)、刀具、剪子,则要告诉孩子正确地使用方法,告诉他在什么情况下身体可能会受到伤害。

  孩子摸电视荧屏,可能因为他不明白为什么电视里有人有房子。妈妈可以告诉孩子,那不是真正的人和房子,可以给他电视机的包装盒,让他坐在里面体会,也可以说,电视屏幕上的静电对身体不好,去摸它是违背了“不伤害自己”的规则。

  妈妈的难题2

  孩子在家、在幼儿园里学会了遵守规则,但在其它场所,遇到来自不同教育理念的孩子,抢他的玩具或打他时,家长怎么向他解释这种矛盾?怎么说服孩子继续执行规则?家长又如何平复自己因孩子受侵害而带来的愤怒情绪?

  场景:妈妈教洋洋,公共场合的玩具,谁先拿到谁先玩;不可以打人。但在游戏场,洋洋拿着一个小铲子玩得正高兴,另一个孩子上来就抢,洋洋不松手,他就打了洋洋一巴掌。妈妈看着洋洋吃亏,心疼得不得了。

  关键词:上善若水

  一个在规则中成功构建了自我的孩子,是有一种内在力量的。强大的内心力量像水一样,柔软,包容,却拥有改变对方的能量。

  当这样的孩子面对冲突,可能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主动伤害别人,同时又明确告诉对方“不许伤害我”的勇气,在对方一再伤害自己的时候,敢于反击。

  另一种是,选择离开,意味着接受这种现实,但不愿陷入这种斗争的姿态,这是一种更高级的修为——你打我,我知道你怎么了,我也知道我怎么了,我离开,因为我不想介入你这种不好的状态。而此时妈妈的鼓励和肯定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内心强大的自我。

  妈妈的难题3

  孩子吃饭是很多妈妈感到头疼的问题,应该如何设立规则,执行规则呢?

  场景:天天妈妈深知,儿童教育专家都在强调减少孩子吃饭的压力,但天天的确是不追着逼着喂,就不好好吃饭。妈妈试过很多办法,比如,这顿不吃,到下顿开放中间没吃的,连水果也没有;比如,吃饭时只能在饭桌旁,离开就没的吃,又比如在饭桌上放个闹钟,20分钟内必须吃完。但这些办法都不是特别有效。

  关键词:松弛、安静、悠闲

  在吃饭的问题上,教育专家主张先调整妈妈的心态:请妈妈深呼吸,接纳孩子。比如孩子在1到2岁时,有一个“和饭”的过程,他喜欢将凡从这个碗倒到那个碗,往往弄得一桌子都是饭,但是,孩子的发育过程中,需要这种玩儿饭的自由。

  比如孩子在2岁左右表示出对零食的兴趣,如果这时压抑孩子对品尝的发展需求,等三四岁进入执拗敏感期时,心理上对零食的占有欲就超过了品尝的需要。

  吃饭的良性循环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吃饭,为孩子演示优雅的餐桌礼仪,全家吃饭时有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孩子知道吃饭不仅是为填饱肚子,也是一种精神享受,还是难得的与家人朋友沟通、表达情感的美好时段。

  吃饭的恶性循环则是:妈妈担心孩子吃不饱,这种紧张情绪令孩子恐慌或方反感,然后更吃不好了。家长于是更着急,想方设法要求孩子进食,直至追着喂,最终让孩子对吃饭的兴趣彻底丧失。

  其实一个人饿两顿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但如果连续两顿饭都是在压力和逼迫中进食,他一定会反抗。妈妈不妨先在吃饭的问题上学习如何尊重孩子的需要。允许孩子选择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

  妈妈的难题4

  定下一个规则后,孩子过一段时间就失去了耐心,开始讨价还价。这时是否需要变通地修改一下规则?

  场景:小波妈妈允许小波每天上网半小时,前提是必须练完琴。开始小波能遵守,后来就开始提出;“我能今天不练,明天补上两天的课吗?”“我打完这个电脑游戏就练琴行不行?”

  应对关键词:弹性

  规则要有弹性,不是规则本身可以变来变去,而是根据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执行规则的弹性。

  学过琴的人都深知,练琴时非常辛苦和枯燥的事情。教育专家建议,如果孩子表现出对琴棋书画的兴趣,家长不妨先带他去听、看或体验,比如小波妈妈可以提前告诉孩子,学琴不是件容易的事,时间会很长,过程也很枯燥。当孩子遇到了瓶颈产生厌烦的情绪,可以告诉孩子,“是的,我知道这个过程是很枯燥的,但是当你走过了,克服了,会非常棒。在你到达那个目标之前,妈妈愿意在这里陪着你。”

  专家强调,成不成钢琴家不重要,但要让孩子知道,当你决定做一件事,你就要习惯,每天贡献给这件事10分钟,为你的梦想和目标。这个规则适用于任何目标,不仅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成人。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让孩子在秩序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