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爱图集

  什么是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理解和感受对方的心理,就像感受自己的一样;说白了就是将心比心,用对方的眼睛来看世界,用对方的心灵来体验世界,与对方进行心理互换。例如,孩子回家后说:“今天红红语文考了不及格。”她的意思很可能是在试探父母的态度,其潜台词是:如果我也考得不好,你们会怎样?又如,当父母批评孩子不该与传达室的大伯顶撞时,孩子口头上是答应了,但脸上却流露出不屑或委屈等表情,很可能事情就没有父母所想的那么简单,孩子心中另有想法。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刹那间的沉默、不经意间的叹气、不易察觉的一丝眼神,都在反映他内心的“天机”,如果我们都能仔细地去体味,细心地去捕捉,就能破译其中的“隐义”,读懂他的内心,这,就是同理心。

  如何培养同理心?

  首先,要学会倾听。

  要尊重孩子,让孩子说话,不要认为小孩子啥也不懂,要认真、专注地听他讲话。

  倾听首先是要听,不要老是自己说,要给听留出一定空间。有了这个空间,才会有亲子交流的存在。听的时候还要专注,所谓侧耳倾听,讲的就是专注地听入神地听的意思,只有听得专注,听得投入,才能读懂孩子的话语,也才能让孩子感到理解与尊重。

  听的时候还要有应答,要有接听词,接听词有两种,一是短词短语,如,嗯,啊,这样啊,不错等,以表示自己的关注与理解。一是概括句,即在理解孩子话语的基础上,将其话语的实际意思“翻译”概括出来,这会起到“镜子”的作用,让孩子“照见”自己的心态,也有助于父母进一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如:“你的意思是老师误解了你,你感到很委屈。”“你觉得这个大伯太凶,做事又不公平,心中不服,所以就顶撞了他。”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可用问句的形式来表达,直到揣摸出孩子的心思为止。如“红红”例,可以这样回答:“真的啊,你对这件事怎么看啊?是感到担心呢还是感到惋惜呢?”视孩子的回答情况再作进一步处理。在用概括句表达时,要注意澄清孩子的内心感受,是委屈、气愤还是伤心?因为不同的感受反映着不同的心态,也潜藏着不同的想法。

  其次,要换位思考。

  问问自己:如果我是孩子,我会怎么想?如果我在孩子的位置上,将会有什么感受?

  一是要注意放弃

  即放弃主观臆测。父母往往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与心理定势对孩子的状况有一个主观的判断,如:“考得这么差,一定是粗心的缘故!”“注意力这么不集中,肯定是不想学。”等等,其实并不一定符合实际。

  据说有一个大导演,为面试一批新演员而忙碌,忙到最后,有一个女子推门进来,结结巴巴地说:“对不起,先生,我——”

  “好了好了,”大导演打断她的话:“不用罗嗦,你说你有什么特长?这样好了,你唱一首歌给我听听。”

  该女子有点胆怯,似又有些神经质,清清喉咙,唱道:“路边一棵榕树下,是我怀念的地方……”

  “好了好了,停停!”导演大声喊:“你唱得真是令人毛骨悚然,你根本不会唱歌。”

  “啊?我也没说我会唱歌啊!我是来打扫房间的!”

  所以,当我们认为“他肯定是这样”时,不妨做点冷处理,缓缓气,换个角度想一想,也许不是这样的,也许另有隐情。

  二是要注意转换

  即多做角色转换练习。对生活中、电视上出现的情景,不妨想一想,“如果我受到这样的对待,将作如何感想?”“如果我是他,会怎么做呢?”家庭成员之间还可以适当做角色互换,让父母做“一日孩子”,让孩子做“一日父母”,加强亲身体验,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的良好氛围。

  三是要理解“古怪”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有的孩子常常取笑别人,是因为他感到自卑,以此来获取心理平衡;有的孩子爱顶撞人,是因为他觉得不这样就显得自己是个“软蛋”;有的孩子爱围着老师转,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才会让老师喜欢自己。如果单纯地从道德的角度去评判,对此作一番道德说教,效果是不好的。

  再次,要识别情感。

  能从孩子的言行举止中抓住蛛丝马迹,对孩子的真实情感加以识别。有时,孩子的语言表达与其潜藏着的情感并不一致,这需要父母去作细心的体察,理解其中的隐义。如,孩子对父亲说:“听隔壁的明明说,动物园来了一头大象。”其实,孩子并非只是陈述这样一个事实,他其实很想父亲带他去看大象,只是不敢说或不好意思直说罢了。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情感觉察力不高,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加以提高。“猜感情”就是一种较有效的方法。如:对电视中或漫画中的人物,根据其表情、姿态,猜猜其内心的想法与感觉,猜测他也许会说的话;也可以到生活的实景中去观察与猜测。在家庭中,可做“感情单词”游戏,即在卡片上写下不同的感情单词,轮流抽出一张,让每个人用身体表演出卡片上的感情,不准说话,其余的人猜正在被表演的感情。

  最后

  就是要经常与孩子保持沟通,建立起一条动态性的交流回路,以上所有的方法或途径,都要通过这条回路才能发生积极的作用。

  如果我们对孩子内心的解读都发生了错误,就谈不上有效的引导与教育。所以,同理心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基础与前提,父母要在这方面多注意、多学习。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