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中农村,从正月初五起,就开始送灯活动了。
送灯主要是舅父给外甥送灯,俗话说:“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的谐音)。”另外,还有干爸给干儿女、奶妈给奶儿奶女送灯的。父母也给出嫁不满一年的女儿送一对大红碌碡灯(宫灯)或玻璃灯和一对花灯,叫追灯。有了外孙则要加送小灯笼。
以前关中人送灯笼有许多讲究。女子出嫁的第一年,娘家人要为其“送大灯”,也称“追灯”。所谓的“送大灯”一般要凑够八个灯,其中有一对代表性的玻璃灯、一对四明灯、一对莲花灯和一对普通实用灯,莲花灯内往往还要放一对童男女,寓意自家的女子早生多生贵子。而玻璃灯上面则绘有代表吉祥、美好的图案和花纹,加上灯下角的穗子,挑起来足有一米五高呢,气派极了!与灯笼配套的还有相应的“搭头”。搭头包括时鲜水果、糖果,以及核桃、柿饼、红枣等各种干果,人们常说的“仨核桃俩枣儿”就由此而来。如此看来,郑重其事地送一次大灯,花费也不是一个小数字。不过,从女儿出嫁的第二年起,就按普通的规格送灯了。追灯的日子一般在正月的初九或十三,送灯的必须有媳妇娘家至亲的三辈人;而婆家呢,则设宴热情招待来客。一般情况下,婆家接收“追灯”后,新媳妇即随娘家人回娘家去“躲灯”(一般是正月十四日去、十六日归)。“躲灯”完后,新媳妇要从娘家赶回婆家,亲手将婆母卧室里的灯点亮,名曰“亮眼睛”。据说,此举可以促使婆母的眼睛明亮,办起事来,明快果断。以此孝行取得婆母的好感,处好婆媳关系。
待到女儿生子后,就变成舅舅和外公外婆给外甥外孙送灯了,就按普通的规格送灯。如是一个小孩,必须送一只红灯笼、外搭一只引灯(或玩具灯);两个小孩送三只灯,包括一只引灯。有一点必须强调,无论如何不能送四只或六只灯,否则就犯了“四六不成材”的忌讳。
舅家送灯一直要送到孩子十二周岁,叫“完灯”或“全灯”。值得一提的是,十二岁这年送的是一对大红宫灯,民间流传的大红宫灯制作很讲究,灯上孔为天,下孔为地,灯内的四个支干为春夏秋冬,12个竹插扎为圆形(现在一般用铁丝和细钢筋机制而成),代表12个月和十二生肖。和大红宫灯同时送的还有一对老虎或双鱼形状的大花糕(若是男孩则寓意虎虎生气,是女儿则寓意像鱼儿一样活泼可爱)。也有送鞋子、雨伞、衣物的习俗,是希望孩子经风雨见世面。而婆家这边,更是隆重庆贺,不仅要设宴招待亲朋邻里,还要叫戏班子来唱戏,以祝福孩子从今往后健健康康长大成人。
接到灯后,孩子们每晚打(挑)灯成群结队地玩耍嬉闹。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的“玩灯”一般叫作“闹灯”。也有人把正月十四晚上的打灯叫做“玩灯”,正月十五晚上的打灯叫作“闹灯”,正月十六晚上的打灯叫“完灯”。而“玩”、“闹”、“完”各有含义。
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家家门前彩灯高挂,所有角落都要点燃蜡烛,名曰“灯照四角”。意思是,到处都是光明,没有黑暗的地方,所以鬼邪无处躲藏。另外,在家宅六神面前,献上供品“老鼠饺”(形似小老鼠的馍),同时点烛烧香礼拜,认为这样可以消灭毒害。除此之外,还要有人打上灯笼,走遍全家的所有角落,通过照明祛邪免灾。然后,全家外出看热闹——观龙灯、赏社火、猜灯谜等。元宵节的特色就是火闹花灯,谁的灯笼好,谁耍灯的技术高,谁就光彩!也给娃他舅脸上添光彩!
正月十六的晚上,是一年灯节的最后一个晚上,所以叫做“完灯”。意思是今年的灯节过完了,因此要尽情地玩灯——以灯打灯、把灯打碎、烧掉,等等,这样才开心。因为民间有讲究有忌讳,每年都不能打旧灯笼,“打旧灯笼,舅父就会害红眼病。”所以,要把灯笼打完了事,这就是“完灯”的含义。
在关中农村,流传着一首名为《玩花灯》的歌谣,形象地描绘了当地元宵灯会的盛况:“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前头舞的是龙灯,后跟狮子绣球灯,丹凤朝阳灯,对对鸳鸯灯,三请诸葛灯,四马奔腾灯,五子登科灯,六绿蛾儿灯,七夕织女灯。八仙过海灯,九九长命灯,十莲结子灯,十一风摆雪花灯,十二腊梅迎春灯,普天同庆闹花灯,迎来五谷大丰登。”
每年元宵节期间,除大闹花灯外,还流传一种“放天灯”的习俗。这种风俗由来已久,据史载唐时已有此举。点放天灯是为了给灯节增添喜庆气氛,把观灯活动引向一个新的高潮。天灯一般为圆锥形,大小犹如背篓。用木片做骨架,外面糊白纸或红纸,而灯的底部则绑着一个十字形底座,上面放一盏菜油灯。“放天灯”时,灯要贴着地面,点燃油灯后,周围用土密封。当灯火将罩内的氧气燃完、仅剩二氧化碳气体后,取掉周围的土,灯就自动上升,高度可达500米左右。天灯在空中随风飘荡,直到灯火熄灭,才慢慢降落。
“挂坟灯”是一种岁时祭祀的风俗,即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夜,关中农村家家户户的孝男孝孙在自己的祖坟上,悬挂一盏红灯。挂灯前,人们要烧纸焚香,设立香案,供献祭品,家中人跪拜,祭奠一番,以慰先人在天之灵。
十五晚上吃元宵、十六晚上称过“巴巴儿年”(意为过年之尾),孩子们可以继续打灯玩耍、嬉闹,灯笼继续悬挂。到正月十七,灯笼就全部收了。(白来勤)
延伸阅读:女医谈允贤的历史原型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请点击下方“订阅”,订阅↓↓↓秦通社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