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卢悦
看完《捉妖记》这部电影,我并没有太多快乐。虽然片尾好莱坞式的狂欢舞蹈,给这部电影定下了喜剧的基调,但我觉得这部电影三观不正确,虽然很多桥段都好莱坞化了,可是在这部电影的内核里,却非常不主旋律。
好莱坞的主旋律就是:1.为了孩子,我可以抛弃一切;为了亲人,我可以抛弃一切。2。屌丝一定要逆袭,从一个小男孩,变成一个大男人。从一个无法承担责任的人,变成一个敢担当和乐于担当的人。
换句话说,好莱坞宣传的主旋律是:个体化与独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好莱坞影片里,一个人为了拯救妻子或者孩子,可以和整个国家对抗。相对于国家,个体更重要;我们也会经常看到屌丝逆袭的情结,其结局一定是这个loser开始成长为一个更有肩膀的人。
但我们的大片里,未必有这样的情节。
《捉妖记》主要说的是这样的故事:1.这是一个妖人种族隔离的世界。2.妖界大乱,逃出一个妖后,妖后有种,妖后要死,就把种留给了一个屌丝男。3.屌丝男主人公和屌丝女主人公带着这个妖种去领赏。然后反悔,去救那妖种。救完妖种再让它返回妖世界,开始自己的追爹之旅。(抱歉这里剧透了。但如果你现在还没去看,也不一定要去看了。)
这部戏除了不太好看的武戏以外,最大的买点就是两次抛弃。男主人公把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扔下,送它去死,把它救下来,然后再恶言恶语地逼它走,就像是当年自己的爸爸这样对自己一样。
我只能说这部片子拍得太真实了,真实到重口味到想要到电影院逃避现实的我,都没法接受了。
这是一个没有男人的故事。所有人都是婴儿,所有人都在无所顾忌地“吃”掉所有能吃的。所有人都很饥饿。
捉妖师很饥饿,为了捉妖可以相互倾轧。吃妖怪的人也很饥饿,为了生孩子,为了口舌之欲,可以把像童男童女的妖怪活生生地杀死,姚晨的杀人绝技成为片中最搞笑的段落,但搞笑的内容却不能细想——实在太血腥了。
即使是拯救者也很饥饿。做小婴儿的父母的是一个屌丝男和一个女汉子,男人做女人的事情,女人做男人的事情。他们在养孩子的过程中获得了什么?似乎什么都没有。
最终的结局是,这个男主忽然明白了,我的使命就是要找到父亲,问问他为什么要抛弃我。如果他知道自己被抛弃很难过,那么他对那个把他当成妈妈的小妖,为什么没有半分共情呢?因为他顾不得这许多了,他没有能力消化这分离的痛苦,只能把这些痛苦扔给这个孩子,就像他的爸爸对待他的方式一样。
他为什么不能用更柔和的方式对这个孩子呢?
看看男主的从小的成长经历吧。爸爸用粗暴的方式离开了他,然后他的唯一的抚养者——奶奶,也是半疯状态。那些妖民们呢?对他也毫无尊重,动不动把他摔得七荤八素,要么就让他去做女红。在他成长的环境中,有人很温柔地对待他吗?有人在他难受的时候,帮他消化处理这些痛苦吗?有人告诉他,什么是爱吗?
女主人公也是被爸爸抛弃的,她是亲眼看到爸爸被妖杀死的,然后她就开始流浪。她也是个弃儿。
为什么这部戏如此大火,可能因为它太真实了,真实到它可能就在映射着我们这个时代——一个只有婴儿,没有母亲的时代,一个只有男孩,没有男人的时代,一个只有女汉子,但却没有女人的时代。
在这样的世界里,人和人的关系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没有理解,没有共情,没有爱,只有需要和利用。
反而是妖身上,我们能看到更多的“人性”。你会在乎一个反复追杀你的人的生死吗?你更可能有的想法是希望他赶快去死,可是妖能够拯救追杀他们的人。你会对抛弃你的爹妈毫无芥蒂地拥入怀中吗?你可能接受起来很难,可是妖会的。 (精彩未完,明日继续)【尊重版权,转载请署名作者及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