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卢悦
(接昨日《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是你试图拯救他》)
第二种:父母是受害者
也有的父母从做一个受害者的角色中获益良多:很抑郁的父母会使用孩子作为替代性的伴侣。他们会重新和孩子一起睡,而且可能以前已经分床睡了。你问家长,家长会说孩子需要更多的安抚,其实是父母需要。因为他们无法区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孩子的痛苦的差异,所以他们就扭曲了现实,模糊了边界,以为自己感受到的都是孩子感受到的。
其实我上两篇文章已经讲过了:对孩子来说,他们的核心痛苦不在于婚姻的完整感的丧失;他们的痛苦在于,
-
父母情绪的稳定,是否有正能量的气场
-
秩序和生活的改变是否被很好的消化。
在很多曾经早年遭遇离婚之痛的成年人的交流后,我发现,对他们来说童年最痛苦的记忆在于父母长久无法修复的扑克脸。他们被罩在情绪雾霾之中,他们在精神上已经和孩子失去了链接。
作为父母,我们无法保护孩子一生没有缺憾,我们无法阻止伤害在孩子身上发生,我们不能避免丧失会慢慢吞噬他的生命,正如我们也会慢慢丧失有活力的一切一样,我们唯一能给孩子的,就是面对一切生命的艰险和苦痛的心态。
记住,如果你承受不了的,你的孩子就一定承受不了。
第三种:父母是迫害者
很多父母在婚后会陷入一种狂欢的状态,这往往是为了压抑自己内在的抑郁。比如因为外遇而离婚的父亲会感觉自己从地狱来到了天堂,完全没有离开一段关系的痛苦;或者一个被抛弃的母亲,会不停地找男朋友,不断让孩子隔一段时间就认识新叔叔。
或者孩子会发现,爸爸妈妈成了超级工作狂,这些方式要么是进入隔离的状态,远离有可能遭遇的丧失感的抑郁,要么用过度的其他活动来压抑对未来的焦虑,否认自己有可能发生的痛苦。这会让他们在客观上成为迫害者。很多爸爸就因为无法承受内心的谴责,干脆就远离孩子,因为每次面对孩子,他们都觉得自己是罪人。但如果孩子和父母待的时间不超过38%,就会和父母有隔阂,尤其在孩子11岁的时候,容易和父母有很大的冲突。
很多父母因为无法承受内心对于伤害孩子的痛苦,就试图让爷爷奶奶来带孩子,或者慢慢疏远孩子,这对孩子最大的伤害在于孩子会觉得自己是父母生命的累赘,自己的存在失去了意义。他们也不得不否认自己是对父母是有需要的,也会否认自己作为一个孩子的存在。
第四种:将孩子视为迫害者
或者,无论是良心犯还是弃妇都会脾气变暴,对孩子的耐心很容易耗光,对孩子开始恶言恶语或者冷漠以对……要么就将痛苦的来源放在孩子身上——“如果不是因为你,我也许现在可以有更好的生活!”
孩子也因此会有内疚感,这样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可能会把自己也会把这个世界都“黑化”,形成一个“你不好”,“我也不好”的世界。这样的存在,实在太艰难了,往往这样的孩子不得不到外面寻找温暖,比如早恋或者到学校里以及某些其他抚养者那里,获得一些可以呼吸的空气,然后在三十多岁乃至四十多岁,开始修复自己早年的伤害。
没有成长,就不算“好的”离婚
离婚之苦,不在于分离,而在于我们如何安放内在受伤的小孩。那个小孩是我们过去一直都排斥的,以为他不存在的,但在亲密关系受伤的时候,他就又回到我们身边,如果我们再想逃离,那么代价就是再次自我麻醉,并且将痛苦传递给下一代。
与其到外面的世界寻求安慰,或者把孩子看成是不堪一击的婴儿,不如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不要着急去拯救世界了,最需要拯救的,就是你自己了。
离婚了,最重要的不是忙于“跑路”,你要给自己,也要给孩子重要的哀悼期。如果离婚涉及到一系列的生活的改变,比如学校、住所的改变,要和孩子一起处理因此带来的变动对孩子乃至对我们自己的冲击。
我们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来应对人生的种种打击,我们只有顺应我们内心的伤痛,愿意正面直视它,接纳它的存在,并愿意和它对话,不要被心魔召唤,轻易的远离自己,轻易的投射恶意和脆弱给他人,好好安置我们自己的脆弱,安抚它,理解它,支持它,激励它,教会它长大。
一个好的离婚,就是走出“受害者、拯救者和迫害者”的三角循环,而为自己的人生增加“支持者”、“理解者”和“挑战者”、“激励者”。
我们可以如何增添这些角色?敬请期待下篇文章《什么是“好”的离婚之内在对话:如何安置我们不安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