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内心越是匮乏,越是会抓住外物来填补。很常见的例子就是情感绑架,或者说情感操控。
以下是我最近接到的一个咨询案例:
丈夫很苦恼,妻子是一位情感操控的高手,而这位丈夫是一位懦弱的人,他很容易被妻子操控而妥协。夫妻因为口角,妻子在大年三十的时候离家出走,留下四个月还在吃奶的孩子。而丈夫呢,为了孩子有妈妈的照顾,也因为6岁的大女儿不停的要妈妈,团年饭也因为一家不团圆,而父母唉声叹气,老公开车六十公里,把妻子接回来,又是道歉又是保证,然后“战事”暂时告一个段落。
然后接下来,妻子又和弟媳闹了矛盾,大年初二就闹着要回家。丈夫很无奈,就带着孩子和妻子离开了。热闹的团年春节,霎时间变得冷清。
然后,妻子又和婆婆有了矛盾,勒令孩子不许在电话里叫婆婆奶奶,也不许打电话给奶奶,丈夫的妈妈伤心叹气,丈夫无奈。
一家人战战兢兢,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让这位脆弱的妻子爆炸了。这位妻子仿佛时刻在说,如果如果我不高兴,不管你惹我不高兴,还是我本来就不高兴,我都会竭尽全力让你的生活也变得充分不高兴,直到我高兴起来。所有人的行动都要改变,都要去照顾她的心情。她的家人不但会改变自己的正常生活程序去讨好她,更会为了自己的日子好过些,而去替她解决本来应该由她自己解决的问题。
情感绑架,或者情感操控,就是控制别人的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这种目的,往往是填补自己那脆弱、匮乏、自卑的内心。我简直不能想象生活在那样的家庭和婚姻里。我很同情那位丈夫,但是,他既然内心没有力量去反抗这种操控,一次又一次的被操控,也不能不说,这或许是无奈的命运,性格决定的命运。
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假定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模式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这位妻子既然会绑架自己的丈夫、婆婆,当然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自己的孩子。
父母为了控制自己的孩子,操控手段层出不穷,比如制造负疚感控制孩子。有的母亲会说:我把你生下来,经历了很大的痛苦,你要报答我;我工作都是为了你,你还不给我好好学习;为了你,我不舍得花钱给自己买衣服,吃好的,但是舍得花钱在你的身上。
或者,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来控制孩子:你什么都做不好,你懂得什么,你还不听我的?你懂什么,考试成绩那么差,这样的事情上你根本没有发言权,全部要听我的。
或者,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来控制孩子:我打你,都是因为你惹我生气;我现在压力很大,所以你不能拿那些小事情来烦我,你拿那些事情来烦我,都是你得错,你没考虑到妈妈的需要。
而孩子就在这种操控下,慢慢的失去了自我,失去自信,失去价值感,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他人而活,自己的心情、欲望、感受,全部都压抑起来,一切为了别人。而到了成年,到了婚姻中,这种关系模式就会重复,要么控制别人,要么被被人操控。而解开这一切的关键,就是洞悉模式,划分界限。
有些事情是我的事,有些事是你的事。我的事情,我要靠自己做好,这是我自己的责任,自己的责任自己承担,我不期待别人成为一个拯救者,不需要别人为我的事情负责。
而有些事情,是你的事情。这是你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对此我十分尊重你的决定,或许我不太认可,我可以建议,即使与我的意见相反,我也接受,我不会干涉你,因为这是你自己的生活。
比如遇到情感操控的妻子,离家出走,丢下嗷嗷待哺的孩子。没有界限的丈夫会怎么想?这都是我的责任,是我没有让着她,让她离家出走,让孩子没有母亲照看。而有界限感的思维应当是这样的:养育孩子是夫妻共同的责任,即使夫妻间有矛盾,也应该另找个合适的方式解决,作为母亲,不应该离家出走而不管几个月的孩子。妻子和婆婆的矛盾,这是她们自己的问题,而这和孩子没关系,孩子不应该为他们的不愉快而承担责任,孩子有权利叫奶奶或者不叫奶奶,妻子无权干涉。
划分界限感,是不受操控,以及不操控别人的良药,明确哪些事是我们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同时尊重别人的界限。
真正的界限感并不是让彼此划清界限,而是通过界限感来尊重你爱的那个人做的决定和他的想法 ;界限感并不会让我们变得更陌生,反而会让我们的相处变得更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