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依恋,Ainsworth的陌生情境测验将婴儿的依恋关系分为三类:
安全型:我发现自己比较容易与他人接近,并且与他们互相依赖时感到舒适。我不担心被遗弃或者与人过于亲近。
安全型的人描述他们的爱情的时候,描述为友好的、温暖的、信任的和支持的,他们强调亲密是爱情关系的核心特征,并且他们相信爱情的存在,以及一段长时间维持爱情的可能性。
回避型:当接近他人时,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完全信任、依赖他人是困难的。与任何人过于接近时,我都感到紧张,他人经常希望我在自我感到舒适的基础上与其更加亲密。
回避型的人描述他们的爱情的时候,将他们的浪漫关系描述成缺少温暖、友好的,并且他们感受不到他们十分的投入这段感情。他们相信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偶像剧和电影中的那种爱情对他们来说:“特别特别假,不可能存在。”
焦虑型:我发现他人难以像我希望的那样接近我。我经常担心伴侣不是真的爱我或者不愿意与我在一起。我很想亲近我的伴侣,但这有时会把人吓跑。
焦虑型的人描述他们的爱情的时候,在恋爱初期,他们会把浪漫关系描述成魂牵梦绕、激情、强烈的身体吸引、强烈的相互结合的愿望,恨不得每天都黏在一起,腻在一起。甚至也许是饥不择食的。然而,过了热恋期以后,他们会时刻担心对方是否还爱着他,拼命找爱的证明,这个时候,他们倾向将伴侣描述为靠不住的、不支持的,情绪上经常的愤怒,伴随着被拒绝和抛弃的忧虑。
在我们的原生家庭当中,当我们在原生家庭中感受不到足够的爱的时候,我们可以向左走,也可以向右走。向左走的孩子,运用一切方法去争取爱,他们或许会讨好父母,把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一再压抑,他们或许会用伤害自己的方法、生病、假装脆弱和无助来控制父母,时时刻刻获得父母的关注。在爱情里,他们有着对伴侣的注意和关系的强烈需要,对各种“拒绝”的过度警惕,就是俗称的“玻璃心”。在人际交往中,对夸大别人的需要,对他人痛苦的过度警惕,有点强制性的关心和呵护他人。
而向右走的孩子呢,在原生家庭中感受不到足够的爱的时候,他们就会自我催眠:“我不需要别人的关心、帮助和依赖,我一个人也很好。”他们关闭了对爱需求的渴望,以避免达不到目标的时候的伤心和难过。他们信任自己,更看中事业和金钱,这些更能带给他们安全感。如果这个孩子向右走的特别厉害,回避的很“典型”,他们同时也没有碰到“穷追不舍的、十分激情和付出”的追求者,他们可能长时间都无法体会到爱情的激情的感觉。他们的困难是,在经营亲密关系的时候,他们不能很敏感的去回应伴侣的需要,不考虑或者不重视对方的苦恼,不能在伴侣脆弱的时候给与很好的支持,不善于表达爱,同时压抑移情和同情。
对于向右走的孩子,生活经验给与他们不同的自我价值。如果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多,向右走的孩子是倾向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比较有自信的。他们喜欢自力更生,也要求伴侣自力更生,独立自主,他们拒绝相互依赖,他们在爱情中自我卷入也比较低,他们不喜欢被粘着,喜欢独立空间。他们有着积极的自我概念,但是,对于他人,他们也习惯于预期拒绝。
另外一种向右走的孩子,生活若没有给他带来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他们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也对他人的有着消极的观念,他们或许会担心失去爱情,而让自己从未有机会开始,虽然他们希望有人爱着自己,但他们更担心自己因此离不开别人,而一旦建立了亲密关系,又往往会过度担心伴侣会离开自己,整天提心吊胆。
在【回避亲密】和【忧虑被弃】上,就有了这样一个图。
但是,如果有人在回避亲密和忧虑被弃两个维度上都表现出中等水平,套用上述几种依恋类型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太适合的。所以,依恋关系不能武断的只分为几种类型,而人大多是几种类型的复合型,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有着差异的表现。
虽然很多老师一直强调,寻找安全型的伴侣是最好的选择,但是生活却不可能把一个最优选项摆在我们面前,很多人因为际遇的不同,我们可能被任何一个类型的人吸引。最保险的方式,就是通过顿悟、学习, 发现自己模式,改善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把自己变成一个最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