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碗汤的距离”是日本学者在上世纪年代提出的家庭亲和理论。由于各方面的差异,两代人大都不愿意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但又希望能互相照应,所以才有了这“一碗汤的距离”。那么跟老人距离多远最好?
一碗汤的距离 让幸福零距离
一碗汤的距离:指父母与子女家的居住距离不远不近,煲好一碗汤送过去刚好不凉。既可以方便探望老人又不至于住在一起。“相见好,同住难”、“各有各空间,相处更快乐”是小年轻们说得最多的答案。
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两代分居,而两代分居则是保持一碗汤的距离。
曾经,娶媳妇过门,过的自然是男家的门。时下,都市人更讲究拥有“二人世界”,与父母“一碗汤的距离”是备受推崇的活法。
辉哥是较早就享受一碗汤的距离的幸福生活。早在1999年,家人见广州赤岗某楼盘推出货尾“笋盘”,便火速“杀”下了一楼两套小户型。当时,还只是周末去住一下。到了2004年,辉哥娶媳妇,举家正式迁入。
辉哥的妈妈爱清静,习惯早睡早起;辉哥小两口则喜欢夜晚看看碟、听听歌、打打游戏机。两代人的生活习惯不同,辉哥笑称“阿妈冇眼睇”,家里又有条件,很自然就开始了白天在妈妈家蹭饭饮汤、饭后回自己的小窝娱乐休息。虽然小家也有厨房,不过成了摆设,辉哥坦承“一年开伙次数几乎为零”。
去年,辉哥荣升为父亲,为小孩将来的教育打算,他们全家又从羊城的“河南”搬回“河北”。本来卖旧屋的钱足够支付一套大户型的首期,但他们两代人已习惯了分开住,全家一商量,还是买下一街之隔的两套二手楼。如今,每日辉哥的爸妈就来儿子家“上班”,煮饭煲汤凑孙,其乐融融,吃完晚餐散个步,又逛回自己的窝,想干吗就干吗,随心所欲,好轻松!
由于没有同住,辉哥说,别人讲什么婆媳关系难处,在他家从来不是问题。买房结婚,年轻人觉得自由,老人家又何尝不觉得是种“解脱”呢?增加的经济成本,成为家庭关系的润滑剂,何乐而不为?
读者评点:
我亲身体会到:婆媳千万别同住,我现在就万分压抑的。本来我算较自律的,凡力所能及的都会去干,怕婆婆太劳累,但是,她好像无动于衷的,喜欢对我发号施令的。那天,她出门玩了一天,下午4点才回家准备晚饭,我刚进门,她就从厨房出来,指挥我干这个、准备那个……唉,我回到家,脱了外套,还没有缓过气来,就吩咐我干这些,我很生气。做儿媳的我每天早出晚归,回家还要伺候一对退休在家的公婆吃饭?你光知道心疼儿子,为什么就不爱惜体谅你儿媳?我也是从娘肚子里面出来的……这类烦恼事每天在我们家都会发生,久而久之,婆媳积怨甚多,冤家路窄……
我的公婆也有先见之明,我们婚后,他们一直坚持不与我们同住,每天我们回家吃饭,然后再回自己的小窝!
其实,一碗汤的距离也会有婆媳问题的。婆婆爱唠叨,总会啰啰嗦嗦的,回去吃个饭也够烦心的,她每天在餐桌上喋喋不休,说三道四,我也不胜其烦了……
要想婚姻不解体,就不能与婆婆共同生活,彼此生活习惯、消费观念不同,两代人根本无法沟通,更谈不上和谐,我第一次婚姻就因婆媳同在一个屋檐下而被迫解体的。婚姻中的“小三”不光指第三者,也泛指婆婆呢。现我再婚后则是以“一碗汤的距离”与婆婆相处的,没有太多的婆婆妈妈,少了许多是是非非。
谁不知婆媳相处“一碗汤的距离”最好的,但前提是必须要“有米”才行啊。
距离远点,工作生活互不干涉,节假日过去看看帮着做做饭,干点家务,尚可接受。如果朝见口晚见面,彼此那就度日如年了。
谁都有懒惰的时候,距离公婆远点,相互都有自由呼吸的空间,可以享受在阳光下坐在马扎上发呆的自由。就算公婆为某事要挑理拨刺的话,我也听不到心不烦不郁闷。
结语:日本学者提倡的“一碗汤的距离”没有精确的数据,它只是时刻提醒为人子女的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心中装着养育你的父母,常回家看看。其实与父母家距离的远近不是问题,即使在同一屋檐下亦或远在他乡,只要对父母多一份包容,多一份关爱,父母也就心满意足了。
(本文内容/图片转自网络,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