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助(微信:luyuexinli)
女性心理健康与成长专业平台
陪伴你心灵成长 获得幸福生活
预约情感咨询 成长咨询 学习心理课程
整理 | 心之助April
小编 | 心之助 雅倩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三篇文章连在一起看非常有意思。
电影《一代宗师》中有一句台词: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今天这三篇恰是这样一种顺序与关系。
《明知道对自己好,就是做不到:如何让无可救药感滚蛋》把生活中一种大家司空见惯的心理作为一个小小的切口,深深地挖下去,让你看到原来自己还有如此深的、你从未意识到的内在。每个人都是从读懂自己开始读懂他人,读懂这个世界的。
接下来,《亲密关系中,男人为什么总是沉默?》将镜头推向外在世界,其核心就是一句话:天地这么大,不要认为别人都和你一样。“男女有别”这句话你以为你真的懂了吗?即使是懂了,又有几人能真正将这句话贯彻在两性交往中呢?只有彻底了悟男性是与女性不同世界的人,才会渐渐走出亲密关系的困局。
最后,我们将视野进一步放宽,《你有这么多关系,可是你有连接吗?》以广袤的视角带领我们去看整个世界,你会发现,当你强行要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当你希望男人可以像闺蜜那样和你聊到夜深,所有的“纠结”,都是因为你想要和“完美”连接,而拒绝和“不完美”连接。
然而,你,我,他,所有的众生,所有的不完美,都是不知名的宇宙规律所编织网络中的一个连接点。当你顺应它,完成它,成为它,才能走完皈依之路。那时,一切的恩怨,痴恋,也就真的放下了。
只有真正拥有正确三观的女人才是有格局的女人,才会被全世界温柔相待。现在,让我们一步步走向真实的命运与真实的世界吧。
《明知道对自己好,就是做不到 | 如何让无可救药感滚蛋》
1内在需要的冲突
拿减肥来说,为什么很多人就是管不住嘴呢?原因是我们不清楚自己的内在。表面上我们的欲求是身材好,可是我们不清楚,那些垃圾食品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有的人的原生家庭表达爱的方式就是做好吃的,他们内化了这种方式,于是,
(1)他们潜意识里就会用吃来奖励自己,赞赏自己。
(2)当他们受委屈,情绪不好的时候,也是用吃来抚慰自己。
有的人戒不了烟是因为他要通过吸烟来纾解压力、释放不好的情绪。
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有动机,找到内需,再找到实现内需的合适方式来取代它,我们才可能真正的实现“戒”。
2原生家庭造就的内在智慧
很多人在有情感需要的时候都不知道怎么安慰自己,他们的方式就是从外界得到,无法从内在获得力量满足自己。也就是说,我们情感实现的创造性不够。原因来自于我们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
如果养育者能给予我们一种好的关系模式,我们就能获得安全感和爱的基础,这就会帮助我们更加有创造性的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相反,我们的思维会很呆板,没有弹性,表现为脑子一根筋,钻牛角尖。其实幸福是有很多条路可以走的。
说到底,这种“为什么做不到”的背后,还有一些伤痛需要我们去疗愈。等这些伤痛疗愈了,我们也就不会再和自己较劲,非要去做那些说什么都做不到的事情了。
3意识的对抗和潜意识的对抗
有的时候,我们的意识只是部分认同了一件事,而这种认同的底色是无奈、顺从、不得不,于是就造成了想努力,可是又不能全身心投入的局面。
在亲密关系中,有的人虽然意识上认同了父母的价值观,但潜意识里向往的却是相反的生活,只是这并不是他能察觉的。潜意识会让他找一个与父母生活方式不同的伴侣,好让自己在对方身上实现自己未被满足的内在需要,然而回到意识层面,他却看不上对方的做派。
再比如,很多人小时候被父母逼着学习,就用拖延来进行无声的抗议,长大以后就习惯于总是用拖延来去应对那些感觉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这也是我们的潜意识在帮我们对抗意识!我们在用失败对抗内在父母的声音——“这些事,你必须做!”vs.“这些事儿,我不想做!”这也是我们“想做而做不到”的重要成因之一。
4自我挫败型
有些原生家庭文化崇尚“批评使人进步”,父母每天传递的内容核心都是——你不行,你是差的,你不如别人,你要不听我的你什么都不是。久而久之,我们在心中就会内化这个信念,即便我们努力到就差一步成功的时候,这诅咒也会跳出来让我们遇到各种状况,从而远离成功。
另外还有一种“安乐主义”原生家庭文化也会影响孩子不能成功。这样的价值观会给我们一个内在信念:成功不是好事,反而很痛苦。于是我们会恐惧成功,成功会突破我们的舒适区,让我们紧张,觉得灾难就要来临。这就造就了一种恐惧型的“想做而做不到”。
5个体成熟度太低
西方国家非常重视个体意识,他们把个体分离,把人人都要为自己负责的意识融到了骨子里。而中国社会则具有很浓烈的家族意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黏黏糊糊都在一起,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自我意识都很低。这就造成很多成年人并不清晰自己的价值观。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流行什么,他们就从众地追求什么。
另外不成熟的心理还体现出,我们总把自己当孩子,做什么事总想要别人替我们负责,失败了就找借口。
所以,“明知道对自己好,为什么做不到”这个话题其实是帮我们找到一个探索自己内在的点,帮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我们可以试着和内在那个受伤的、脆弱的声音对话,共情,接纳。让她告诉我们她的感受,她的想法,她的需要。而当我们寻求理解的呼声被我们自己听到了,理解了,那也即是我们走出困兽之笼,获得“自由”的重生之时!
做到做不到,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看到受伤的自己。
《亲密关系中,男人为什么总是沉默?》
两性关系专家约翰·格雷博士曾说:“男人对女人的喋喋不休总是困惑不解,他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便是要弄清女人的真实意图,及时地提供援助与安慰。女人也不理解男人为何时常沉默不语,不知道如何应对男人的沉默,如何支持他、理解他,这是她面临的最大挑战。”
关于两性沟通,有一个事实是:普遍地讲,男人们的话没有女人多,男人的嘴也没有女人伶俐。
英国社会学家马克通过调查发现:男人每天的说话量只有女人的三分之一。神经科学家洪兰教授曾做过一个TED演讲《脑科学揭露男女思考的秘密》,其中说到,当我们说活时,女人是大脑两边亮起来,男人则只有一边。
为什么?人的左脑司理性,右脑司感情,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是一个叫做“胼胝体”的东西,它是“信息高速公路”,女人的这条路比男人多出好几条车道,难怪女人能更快地把情绪用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
怎么破?要从正确打开男人这种生物开始。
1男人就像充电电池——他们需要空间找回自己
格雷博士曾说过:男人就像“穴居动物”,累了,压力大了,感觉要被吞没了,就会想要躲进洞穴中,独处一阵子,让自己冷静下来,理清思路,恢复控制能力,找回自我,找回“大男人”的状态。此种需求的强烈指数往往在他下班到家后的半小时内最高。
与女人渴望融合的特质不同,男性需要划定明确的自我边界。他们天然地“反控制”,被女人追问的时候,他们会本能地竖起防御,防止自己被看透,被操控,此时的沉默就是一种无声的抵抗了。
2男人就像工具箱——他们需要搞定问题
在女人倾诉的时候,表达的重点是情绪、是感情,而男人的天线接受到的却是“问题”、“任务”,他们更倾向于解决“事”,而不是处理“情”,更何况提出方案,搞定状况可以显示出他们的能力。男人们好为人师,很喜欢给别人提供建议和指导,但他们不明白女人最需要的不在于此。
在家庭面临问题时,男人的沉默往往也是一种旨在维护自尊的行为,它代表“我能把这件事处理好,我不需要别人帮忙!”他们不喜欢不请自来的主意。如果你的丈夫陷入沉默,很可能是因为他还没有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他需要集中精力思考,寻到出路。
3男人像周润发——他们想当英雄而不是loser
在男人心目中,地位、尊严是第一位的。对于女人们来说,互相展露脆弱,有泪一起流,有苦一起诉,这绝对是亲姐们儿。
可对于男人们来说,你下位,那我必须把你拉上来,不能让你堕落,因为那会引发我的焦虑感和无能感,我们谁也不能当弱者,当loser。他们要么绕开话题,要么贬低某一方,要么阿Q一样地自我安慰,总之要保持上位,精神上不能垮掉。
4男人像钢铁侠——他们崇尚冰冷坚硬
男人们总是向往成为“硬汉”:不怒自威,沉稳少语,冷静克制,与眼泪绝缘,和疼痛隔离,对情绪免疫。
精神分析专家阿兰·埃希尔曾指出,很多亲密关系之所以亮起红灯,就是因为男人不懂得向女人表达自己的情绪。男性世界可以极度忽略情感、情绪和感受的意义,他们的审美崇尚刀枪不入的钢铁侠。
而且,男人制造血清素的速度比女人快一半!血清素是一种让我们感到岁月静好而不会易怒忧郁的物质,在你因为吵架还气得半死的时候,你老公的血清素水平已经刷刷上来了,情绪没了,他就扭头呼呼大睡喽。
面对着男人的沉默,女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别因为这沉默太紧张,太焦虑。觉察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是第一要务。牢记男女有别,识别一下对方的沉默是哪种情形,背后是什么原因,冷静考虑一下该用何种策略应对。
女人们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为自己的人生主题负责,不期待另一个人来拯救自己,才是女性独立之根本。
女人还要学着清晰地、有条理、有重点地说出自己的感受,简单明了告诉对方,你需要什么。
最后,当你展示出自己的吸引力,显露出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出你强大的一面的时候,男人自然会想靠近你,与你过过招。
一个女人,如果可以耐受男人的沉默,读懂男人的沉默,分享甚至享受这种沉默,那么,她是完全不用也不会去担心男人的无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说不定正是外人所不能意会的境界。
《你有这么多关系,可是你有连接吗?》
《懂得爱》这本书里有一个名词,给我很多思考:连接。理解你的命运,也是从这两个字开始。
我所理解的“连接”分三种:
1、非人的连接:将他人物化的连接。比如独裁者、自恋者,他们失去了和自己的连接。
2、有限的连接:半人半物的连接。有时我们会和社会有很多连接,但和自己没有连接。比如高度社会化的人,在事业上非常成功的强人们,却很难在亲密关系中获得爱;或者相反,和自己有很多连接,却和这个世界没什么关系,比如很多艺术家、小说家。
3、全面的连接:人性的连接。我们可以共情自己,也可以共情他人;我们可以爱自己,也可以爱他人。两者是可以兼顾的。
不同的连接,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度是不一样的。
1连接大于一切,是存在感的来源
很多时候,我们是用一种更轻的痛苦,来替换更可怕的痛苦。
比如说,你从小就跟家里人吃臭豆腐,只有在这刺鼻的味道中,你才是你。而在一片香风中,你虽然感觉到非常美好,但你却不是你。
再比如,很多人想要给父母的幸福,却并不被父母认为是幸福。对父母来说,能吃一顿剩饭菜,就是一种幸福,做家务累到腰酸腿疼,就是一种幸福。这就是他们的存在感,这就是他们的连接。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总是要过一种悲惨的生活的原因。
2只要向前走,总会有光亮的
如果说完全非人性的连接让一个人完全放弃了人世间的温暖的话,那么不连贯的、稀薄的温暖,会让人生活在绝望的希望之中。
曾经有来访者跟我说过:我的人生就像是一个永远走不到头的隧道,我一直都跟自己说,会有走到头的那一天的,会有光亮的,终于有一天,发现在这些隧道中还有其他朋友,我们互相安慰,这些都是我生命的烛光,虽然微弱,但起码让我觉得这样的夜路不再孤独。
这第二种连接——有限的连接,是有可能往全面的连接发展的,就像在山崖的石缝中生长的松树一样,虽然条件恶劣,但起码是有足够的土壤的。
3我们可以爱自己,也可以爱他人
这样的连接,世间罕有。因为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渴望着“物化”。
我们都希望自己做一个婴儿,让他人做父母,来照顾,来爱自己,而自己不愿意放弃梦幻。
梦幻总是会诱惑我们,让我们希望已经发生的,可以未曾发生;已经创伤的,未曾创伤;已经失去的,未曾失去。这样生命就会“完美”。因为这样的企图,我们就不会放弃恩怨,放弃痴恋,放弃对过去的念念不忘、对长大的心怀畏惧。
我们都希望和完美连接,但却不愿意和完美以外的世界连接。问题在于,为什么完美才是美好的连接?我们都觉得生是一种美好,但从未想过,为什么死不能是一种美好?是谁规定的,生命中发生的种种事情,哪些是美好的,哪些是不美好的呢?
我们为什么会对自己的体验设置这样那样的标准和界限呢?
每一种界限和标准后面,其实都藏着一种恐惧。
我们害怕哀悼,害怕丧失,害怕“落棋不悔”,害怕除了和父母结怨以外的人生,我们不愿意看到在那些所谓的伤痛的日子里,我们的生命以痛苦的方式获得了哪些成长。
我们所有人都在努力寻找一种方式,中和生命中那些分裂的存在,我们以为我们可以超越一切,但其实这些都是冥冥之中宇宙之网的某个连接点。
当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连接的时候,我们就找到了根,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立体的存在。我们和自己连接,我们和原生家庭连接,我们和我们的民族发生连接,我们和整个人类的命运连接。
最终,我们是人类文明进化树上的一个点,由所不知名的宇宙规律所编织,我们顺应它,完成它,成为它,也就走完了皈依之路。
【心之助】
最值得女性信赖的心理平台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