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分享
用心经验

人生这么宝贵,何必毁在这三句话上 | 原创

爱图集

人生这么宝贵,何必毁在这三句话上 | 原创心之助(微信:luyuexinli)

女性心理健康与成长专业平台

陪伴你心灵成长 获得幸福生活

预约情感咨询 成长咨询 学习心理课程

文 | 心之助签约咨询师 杨阳

主播 | 心之助 婉安

小编 | 心之助 云云


米兰.昆德拉的长篇小说《》里,捷克有一句谚语用来比喻他们甜蜜的悠闲生活:“他们凝望仁慈上帝的窗户”。在那个慢的当下,爱在心中流淌,生活如此美好。

然而,在这个尘嚣日上的世界里,人人行色匆匆,风尘仆仆。快节奏的生活主旋律中,我们又如何找到慢的感觉?

慢下来就一定能享受生活吗?旅行、咖啡、茶时光就是享受生活吗?想象一下,在一个你喜欢的地方,泡上一杯咖啡或一壶茶,静静地坐着。这时候,你是惬意地享受当下还是人闲心忙,脑子里思绪乱飞,一刻也停不下来?

你有享受生活的能力吗?

我们为什么无法享受生活?

我可以自己活下去吗?


第一句废话:我必须被人喂养,才能活下去,我自己活不了。

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无法区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不同。对一个婴儿来说,妈妈和我是一体的,妈妈就是我,我就是妈妈。

妈妈对孩子的即时关注和回应,开始了婴儿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他们用小嘴吸吮乳汁、轻咬乳头,用手脚抓握、踢打,用哭泣和笑容来呼唤和感知这个世界。

如果他们饿的时候得不到乳汁,咬的时候被呵斥,手脚被包起来,哭声不被听到,婴儿的内心就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无力和恐惧,他所体验到的世界就是无助的、灰暗的。

一位哺乳期孩子的母亲,焦虑而又抑郁。孩子的哭声让她感到烦燥,即使看到孩子的笑容也激不起心中的涟漪,家人的善意提醒让她感到自责和委屈。

她每天按部就班地照顾着孩子,家里的气氛凝滞而压抑。她感觉不到亲情的快乐,家庭的温暖。她不喜欢这样的自己,却又无能为力。

孩子的哭声,激起了母亲曾经有过的被忽视的无助和焦虑。家人的提醒,被她体验为被斥责、被拒绝的无力感。这样的感觉让她抑郁、恐惧甚至逃离。

有这种经历的人,在他们的想象中,关系是冷漠的,拒绝的,但这样的关系虽然焦虑、无力却又是自己所熟悉的。

他们迷失在这样的关系漩涡里,在漩涡的深处,仿佛看到了那个过去的抑郁的自己而无力自拔。

他们日复一日地沉浸在这样的情境中,享受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个遥远的梦。这个梦是永远找一个妈妈,去喂饱他。

因为他不相信自己是可以独自存活,总是找人喂他,但是没有人可以一直喂他,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他不知道自己有能力可以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这个世界最危险的是,把所谓的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就等于把命交给别人保管,于是他就没有办法享受生活。

我被谁所主宰?

人生这么宝贵,何必毁在这三句话上 | 原创

第二句废话:我必须服从规则,才能活下去,如果世界失控了,我就死了。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尝试慢慢与母亲分离,从控制大小便、充满好奇地跌跌撞撞地去探索这个世界去找到自己的主体感和控制感。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充满焦虑,对孩子的训练太严格,对孩子的好奇心简单粗暴,对孩子的行动谨小慎微,孩子就会紧张、害怕以至压力过大,形成发展的停滞状态。

一对伴侣在关系中陷入困境。妻子每天必须电话微信联系,无论上班、开会还是任何时间,只要联系不到丈夫就会紧张、恐惧,胡思乱想。

感情初期丈夫很享受这样的关心和在意,时间长了,不胜其烦。他感觉好象有一双眼睛无时无刻不在监视着自己,让自己喘不过气来。

妻子却认为有什么事那么重要,接个电话回个微信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工作再忙上个厕所的时间总该有吧,她觉得不接电话不回微信她的心总不能踏实,随时悬着一颗心,只有电话接通的那一刻,心才能落下来。

这样的人,他们看到的世界是不稳定的、可怕的、无法信任的,他们小心翼翼地注视着这个世界,只相信那些确定的、被自己牢牢抓住的事物,这样他们的内心才会感到稳定和安全。

至于人世间的春夏秋冬,风花雪月,早已无暇它顾。

他看重的是各种各样的规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世界不会乱掉。因为他太小看这个世界了,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能会乱掉,可还能很好的发展下去,他是在杞人忧天。

因为他没有在混乱的生活中,感觉到自己是能够存活的,所以一直活在一种自我催眠之中。

内在冲突为什么会导致内疚?

人生这么宝贵,何必毁在这三句话上 | 原创

第三句废话:如果别人不爽了,我就必须满足他,我要是爽了,我就会内疚。

孩子渐渐长大,从二元关系进入了三元关系。他们需要放弃占有性的情欲愿望以及放弃一种排他关系的感觉(孩子喜欢异性父母,排斥同性父母,也即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恋父恋母情结),认同自己的父母并内化他们的关系来获得这一阶段的平稳过渡。

在这个三角关系的互动中,会产生各种平衡和冲突,包括感恩、嫉妒以及内疚等。失衡的三角关系会为孩子未来的个性发展以及人际关系带来影响。

在有一期天津卫视的《爱情保卫战》中,妻子控诉医生丈夫与其母亲关系亲密,深夜为母亲按摩,甚至不回妻子房间。

婆婆为儿子辩解,称自己带大儿子不容易,不喜欢儿媳妇,因此故意称病叫走儿子,以拆散他们的夫妻关系。

在这个故事中,儿子与母亲联接紧密,显然他还停留在孩子的角色中。在他们的婚姻关系里,丈夫缺位,他无法从母子关系中分离出来,成为他自己,承担起丈夫的责任,妻子被排除在外,成为这个家庭中的局外人。

为什么他会跟妈妈连接的这么紧密呢?

因为他害怕不跟妈妈保持一致,妈妈就会伤心,就活不下去了,而他好像拥有一种全能的感觉,他可以为妈妈的生命负责。

这个魔咒让他没有办法拥有自己,但是他不知道,其实他的能力有限,他不仅仅决定不了别人的生命,他甚至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生命。

而且他违反了生物学最基本的原理,那就是必须能量守恒,一个人连自己的利益都无法保障,又如何分出能量给别人呢?他必须相信,或者必须坚持自己的边界,能够拒绝别人,相信别人不会因为自己坚持自我而受到伤害,这样才能够离开这个幻觉,他才能拥有自我,才能去享受生活。

当然,这样的人,他的生活中充满了焦虑和冲突,又如何能享受生活呢?

找到疗愈的容器,在哀悼告别中成长,让生命丰盈而流动。

我们要如何找到出口,让凝滞的生命流动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一个保持性的容器,让我们在这个容器中得到疗愈和成长。

这样的容器它具有安全、支持、稳定、可信任的特点,也许它就是你的爱人、亲人、朋友或心理咨询师。

我们在这样的容器中去看见、去体验、去哀悼、去告别,在这个过程中让生命流动丰盈,得到疗愈和成长,最终成为自己。


人生这么宝贵,何必毁在这三句话上 | 原创

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常常会回忆童年,他们久久地沉浸在童年的伤害和遗憾中,他们幻想有一对完美的父母来拯救自己。

我们知道,这只是一种幻觉,它让我们沉迷其中,丧失了对过去的哀悼的能力。

我们回忆童年,不是为了声讨父母,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过去,在伤痛中完成哀悼和告别,走出过去,最终开启新的生活。

在前面提到的案例中,如果妻子了解到自己对孩子的烦燥情绪来源于自己被忽视的过去,每当这种情绪升起的时候,她能停下来观察它,并告诉自己,这一切已经过去了,我已经长大,不再是那个无助的孩子。

而这个时候,她的爱人能陪在她身边,理解支持她,一起去面对这个过程,她就会慢慢走出过去,回到自己,承担起母亲的角色。

这个过程看来简单,却很艰难,我们需要去面对、理解、接纳,经过哀悼最终走向告别,回到当下的自己。

也许有一天,你在忙碌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宝宝的一颦一笑突然就牵动了你的心。某一个平凡的清晨,孩子吃饱了,慵懒地躺在你的怀里,丈夫站在窗前,阳光从窗户洒下来,暖暖的照在孩子娇嫩的小脸上,他望着你的眼睛,在你的脸上看到了笑容。

著名的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Winnicott)曾经很诗意地描述母婴关系的互动:“婴儿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眼中看见他自己。”你注视着孩子的眼睛,感受到忙碌中的慢与美,生命在这一刻流动而丰盈。

关于自我觉察,回到当下,在完形治疗中,就有针对外部领域的自我觉察训练,即训练一个人对外在世界的觉察。包括视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这个领域的开发有助于来访者回到当下,植根于“现实”之中,更多地体验到世界的丰富多彩。

我们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式来体验和感受这个世界。

在旅行中,你可以在某一个城市街边的椅子里坐下来,看看来来往往的人们,观察他们走路的姿态,脸上的表情,目光相遇的时候点头微笑,闻到咖啡店里飘出的香浓的咖啡混合着季节的花香,听到若有若无的汽车喇叭声,街边马路歌手的吟唱,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你和它相遇,体会着它不一样的风情。微风轻拂,枝头上已冒出了新芽,春天来了。

走出幻觉,告别过去,成为你自己。当一个人走出过去,投入到自己当下的角色中,他就具有了生命的稳定感、踏实感以及价值感,也更容易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享受每一个当下。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让我们告别过去,享受当下的时光,去感受生命的踏实、稳定与真切,在丰盈流动中随心起舞,去体验这个世界的美好。

【心之助】

最值得女性信赖的心理平台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内容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找资源联系: (复制)婚姻学堂 » 人生这么宝贵,何必毁在这三句话上 |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