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具备学校性质的教学机构,只有公学、私塾和义塾三大类。私塾,由富裕殷实的家庭或家族出资开办。公学,就是动用国家财政或地方财政支持开销的公办学堂。比如地方官学、太学、国子监。至于义学,就是陈光标一类的富商发善心,或者地方政府,或者大家族,出资办学,面向特定对象开放,免学杂费。
从三类学校来看,古代高校和地方官学基本属于公办,教师纳入编制内;基层学校多是私立,教师实行聘任制。
公办有编制 有行政级别
古代公办学校教师吃“皇粮”,有编制限额。太学、国子监等大学的教师有相应的行政级别。
秦朝官学所设博士制,规格最高,编制达70人。西汉汉平帝时,相当于大学的“学”和相当于中学的“校”,各设经师1人,称为“文学校官”;相当于小学的“庠”“序”,设《孝经》师1人。汉武帝时,太学博士开始设五经博士,编制为7人,至东汉,增加至14人。
唐代教师编制与时俱进,比较系统、合理,按照学生数确定。比如国子学,设博士7人,助教、直讲各5人,学生300人,师生比为1:25。太学、四门学师生比则分别为1:45和1:72。地方官学里,以县学的儒学为例,师生比为1:10至1:25。至于专科学校,师生比更高。以州学的医学专科为例,师生比在1:7.5-10,1名医学博士最多带10名学生;1名医学博士配1名助教,最多带15名学生。
明朝的公办大学国子监,其规模大于唐朝的国子学,设祭酒、司业各1名,下设教学管理机构“五厅”和教学单位“六堂”。五厅中的“博士厅”负责具体教学,编制是:博士5人、助教15人、学正10人、学录7人。其官衔分别为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
门槛不低 考核严格
基层塾师应聘,在明朝称为“觅馆”,绝非易事。举两个例子,越人张其德,从某校下岗后,向退休回乡的老干部王中翰自荐,老王考核了一通,婉拒了,好吃好喝招待一顿,再送点盘缠请你走人。另有一不知名塾师,应聘无果,四处浪游,没办法,只好跑到郑姓富豪家求职,结果和张其德一样,主人“留宴赠金”,教师却没做成。
塾师应聘的关键,根本上取决于学识能力及品德。但中国历来是个熟人社会,有关系可算王道,为让陌生的东家认可,应聘者通常弄些名士、名师的荐书,提供信用担保。
写“荐书”,不外乎往脸上贴金。明代浙江秀水有个退休干部老陈,刚对亲友说要为子谋师,荐书立马雪片般飞来。推荐者均言之凿凿,青年才俊呀,笃学不倦呀,老成忠厚呀,经验丰富呀,搞得老陈无所适从。最后选定的家教,名叫钱流。钱流啥人呢?他老师是李侍御,当官的,老李又是老陈的亲家,一封荐书当然能搞掂一切。
家塾和义塾,一般聘期一年。期满,续聘与否,由东家决定。至于社学塾师,因政府参与,聘期分两种,一是“期聘”,多为一年,比如嘉靖时隆庆县、惠安县,弘治时建宁府,各地社学均聘请塾师一人,聘期一年。二是“考核”。即无确定聘期,根据定期考核结果,决定续聘与否。考核时间,各地不一,有每月两考或一考,有每季一考,考核主持人多为乡约、州县官、学官,教学成绩好,奖;教学成绩差,不说二话,辞退。明朝有个知县叫王建耀,是一个考核狂,每月初一、十五,雷打不动,考核社学教师。但每月一考、两考,繁琐,也不符合教学规律。因此,每季一考更常见。
基层和高校教师工资比较
古代基层教师,大多是秀才,偶尔也有童生、监生、举人。太学、国子监等高校教师,得是举人、进士。但基层教师也没谁愿意白干,因为不能吃空气,要拿钱养家,其工资叫“束修”或“束�”,结算方式为3种:银钱;谷物;银钱加谷物。
以明朝为例,落后地区用60石谷子(粟)支付给老师作为年薪,支付银钱的年薪一般在16两-40两。明末有个名医陈舜系,说他在黄惟萼家做家教,当年给粟米20石,每月还给钱4800文,算起来年薪达到70两以上。显然,基层公办教师工资与当地政府重视度、经济水平相关,“民办”教师则与户主贫富度、是否大方有关。
除了工资性收入,基层教师还有就餐和节礼福利。家塾老师伙食通常比较理想,可以住东家、吃东家。富豪之家,则设专灶招待老师。比如晚清的陕西太原塾师刘大鹏,在日记里感叹,找到了一个豪绰的东家:不仅3餐免费,带孩子吃饭,也免费。想吃啥,书童就安排啥,饭菜可口。
教师怎么就餐,情形不一。一是“自爨公养”。就是东家出钱,或柴米油盐菜蔬,由教师自行烹调。若社学塾师自费就餐,学校需支付伙食补贴,按照就读学生数,年标准在15-20两银子。浙江山阴的徐氏宗族宗谱记载,义塾每年支付塾师工资50两银子,而米盐油茶,则由家族基金(“公仓”)拨付。
二是“吃转饭”,就是轮流到学生家吃饭。一般情况,伙食不错,有肉有鱼有菜。私立学校里,为使老师吃饱喝足,干活来劲,家长也没闲着,隔段时间送些米油盐茶烟。
三是东家概不负责,塾师自行解决。比如河南安阳有个马氏家族,江苏苏州有个彭氏家族,分别明确塾师年薪50两、72两银子,其他任何福利没有。
大学和公立学校教师,与官员一样有稳定的收入。汉代太学博士的官秩,初为四百石,后升为六百石。四百石级别,每月的工资(俸禄)是50斛谷物,汉代50斛相当于今天675千克,在当时属于大县县丞的工资水平,即副县级待遇,相当于今天的副高职称。而涨工资后的六百石,则为70斛,约等于当时副市级干部郡丞的待遇。
宋代书院一类私立学校,社会捐助多,部分教师收入远高于公办编制内老师。比如南宋明道书院,山长(院长兼主讲老师)的月俸100贯,每天还补助700文伙食费,年薪高达几千两银子。
公办教师的待遇要算明代最低,而且常被扣罚。洪武二十五年更定的国子监教师工资单如下:祭酒,月俸米21石;司业,月俸米10石;监丞,6.5石;博士、助教、典簿,6石;学正,5.5石;学录、典籍,5石。县学教师(教谕)收入,只有博士的一半,月俸米3石。明代一石米相当于现代60千克,也就是说,博士每月的工资是360千克大米,学正300多千克,教谕180千克,依然是穷儒。
古代没教师节,政府对教师节日收礼并不管束。每年特定节令,比如新学年开始、结束,学校开办或关闭,部分家长为表达敬意,会送钱送礼,慰问老师,称为节敬、节仪。但节礼不一定人人有,数目不大,礼物不多,意思意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