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宣示忽然在网络上火爆起来,在电商平台、社交软件,“中国人不骗中国人”席卷了各个角落,成为买卖双方、吃瓜群众之间的一句暗语。买方跃跃欲试但又不能肯定,试探性地抛梗,一旦卖方重复了这句话,似乎就意味着双方达成了一种特殊的协议,在交易关系之外,确立了某种身份上的联结,为商业行为注入了更多信任的味道。凭借一张简单的聊天截图,#中国人不骗中国人#在“双11”前夕的一个早上冲上了热搜。
简单玩梗之外,我们也尝试思考,“中国人不骗中国人”的流行背后有哪些深层逻辑?体现了消费者的哪些诉求?
诚实守信、童叟无欺是对经营者的灵魂呼唤
《“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起草专家组成员、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韬给出了一个精准的概括:“这句话看似是对客服说的,其实也是希望其背后的经营者作出诚实守信、童叟无欺的承诺,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商品质量以及物流配送时间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提升。消费者希望经营者能够诚实守信地经营,因此让经营者作出了灵魂保证。”他认为,这也反映出我国电子商务提质增速扩容的需求更加旺盛,交易规则、服务体系、诚信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曾有研究指出,一个国家在跨过人均GDP 1万美元的门槛后,就会掀起一股“国货热”。2019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站上1万美元的台阶。《2020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线上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达到72%。
“实际上这里边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品牌,“中国人不骗中国人”,品牌实际上就是国产的品牌,特别是最近这两年消费者可能更加青睐国产品牌;第二个就是消费者对生产者、经营者的一种期待。”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表示,“一些新的品牌还没有完全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而消费者期待他们做到货真价实,诚实地告知商品的质量水平,一分钱一分货就行了。”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易芳对央视网记者表示:“其实深层逻辑和诉求主要体现在一个方面,就是对于营商环境、诚信体系的要求。这个梗的走红说明信用体系还有欠缺,而这个痛点在很多消费者、网民的心里都存在过。”
“其实中国的很多问题都是从舆论泛起,这样才能把问题给提出来,但解决这个问题仅靠舆论是不够的,营商环境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得到提升。”易芳认为,应该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惩罚力度,使其足以与经营者的利润相抵消,以提升威慑力。
诚信经营的格局还应更大一些
在接受央视网记者采访时,易芳强调:“我们的格局还可以更大一些,不仅仅是不骗中国人,其实就是不应该欺骗,诚信是不区分国别的概念。”许光建也认为:“不论是国产还是进口,都不能放松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的管控,这不存在地域和国家的差异。”
“对于经营者、生产者来说,更应当去思考如何提升商品和服务的质量,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质量保证应当更加规范合理,告知义务应当更加明确和清晰。”张韬表示。
最新公布的《“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提到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深化创新驱动,塑造高质量电子商务产业。张韬说:“无论是大小微企业都应当积极创新,不断地提升商品服务质量,创新经营模式,让消费者能够切身体会到商家在诚信经营,而不是问东答西、机械式地回复。”
购买前做功课 是消费者的权利还是义务?
一句话的约束力毕竟有限,在更多时候,消费者仍需擦亮眼睛。张韬提醒:“在购买商品的时候,要提高辨别能力。在日益开放的商品交易平台上,消费者在购买前要看清商家的资质和信誉、商品的来源成分,在购买时要看清交易的规则和自己的预期是否一致,在购买后要保存好交易记录,以便于发生纠纷时能够第一时间合理合法地维权。”
但易芳也注意到:“买家总是没有卖家懂,我们很难去要求消费者对于产品本身有很高的鉴别能力,这是一个社会成本蛮高的事情,每个人都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我们只能提醒消费者自己去做这件事情,但是我们不能有所要求。要去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让大家有更好的消费体验,这样大家才会更愿意去消费,这样我们才会在内循环的方向上走得更好。”
在这样的环境建成之前,消费者依然需要掌握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常识。张韬介绍,电子商务法第六十条规定电子商务争议可以通过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或者其他依法成立的调解组织调解,向有关部门投诉,提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等方式解决。“消费者在出现争议的时候,其实还可以向12315、消协或者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同时也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自己的权利;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承担‘退一赔三’的责任,购买到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的消费者还可以主张十倍赔偿。”
随着高质量电子商务市场体系的不断健全,相信终有一天,“中国人不骗中国人”将不再承担交易中约定的重任,让玩笑话只是一句玩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