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女院士鼓励女性打破玻璃天花板#近日,在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上,95岁的中科院院士、中国首个女天文台台长叶叔华,全英文演讲鼓励女性打破“玻璃天花板”,以行动争取男女平等。
#95岁女院士鼓励女性打破玻璃天花板#近日,在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上,95岁的中科院院士、中国首个女天文台台长叶叔华,全英文演讲鼓励女性打破“玻璃天花板”,以行动争取男女平等。作为杰出女性,叶叔华对于男女平等、女性教育、女性参政等问题都非常关心。叶叔华投身天文事业70余载,被称为“北京时间之母”,一颗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她是国际上著名的天文学家,也是我国战略科学家;她是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的奠基者,也是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开拓者。
网友评论:女科学家叶叔华:“如果你想要什么,就勇敢去争取”。
亲爱的女孩子,去吧,我们都要勇敢的尝试,勇敢的争取,我们想要的一切在前方一点点。
打破是能打破,但上去容易坐稳难,更不能没了生活和丢了健康。先不提歧视的存在,女性要往上走,就注定要付出更多,然而体力方面天然不如男性,同样是加班,对女性的身体损害更大。很多妇科病越来越年轻化,这其中工作要背个大锅。
不少国人错误的认为,男女都一样才是男女平等。其实这是一个很错误的认知。
女子不如男只是封建时代遗留的观念,即便是古代的中国,优秀的女性也是比比皆是,诸如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擂鼓战金山的民族英雄梁红玉、著名词人李清照等等,辛亥革命后,人们的思想也逐渐解放,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女性真正的当家做主,顶起了半边天!
女性玻璃天花板是什么?
玻璃天花板效应是一种比喻,指的是设置一种无形的、人为的困难,以阻碍某些有资格的人(特别是女性)在组织中上升到一定的职位。
玻璃天花板一词出现于1986年3月24日的《华尔街日报》的[企业女性]的专栏当中,用来描述女性试图晋升到企业或组织高层所面临的障碍。
“天花板效应”是莫里森和其他人在1987年的一篇文章——《打破天花板效应:女生能够进入美国大企业的高层吗?》(Breaking the Glass Ceiling:Can Women Reach the Top of America’s Largest Corporations ?)中首先使用的概念。一年以后,玛里琳·戴维森和加里·库珀在其《打碎天花板效应》(Shattering the Glass Ceiling)一书中也讨论了这个问题。
玻璃天花板效应基本上的意涵为,女性或是少数族群没办法晋升到企业或组织高层并非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或经验不够,或是不想要其职位,而是一些针对女性和少数族群在升迁方面,组织似乎设下一层障碍,这层障碍甚至有时看不到其存在。
因此,如果组织中的女性或少数族群想顺着职业生涯发展阶梯慢慢往上攀升,当快要接近顶端时,自然而然就会感觉到一层看不见的障碍阻隔在他们上面,所以他们的职位往往只能爬到某一阶段就不可能再继续上去了。这样的情况就是所谓的玻璃天花板的障碍。
[编辑]玻璃天花板效应产生的原因
时间的因素
人们认为,即使是最优秀的女性,也往往没有时间穿过长长的企业晋升渠道达到企业的高层。对于高级管理人员来说,基本的条件是:硕士学位加上25年的工作经验。20世纪70年代,正是当今高层经理们毕业的时候,那时仅有不到5%的法律和工商管理硕士的学位授予了女性。而现在美国有40%的法律学位和35%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被女性获得。
所以,有理由相信女性在企业中占据管理职位的数字将会在未来有所上升。比如在美国,1972年女性在企业中占据17.6%的管理职位,现在则是35%。但是,女性在企业的高层职位方面的进步并不明显。
母性理论
有时人们认为,天花板效应是由于女性特有的天性和特质造成的。女性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容易为家庭和抚育子女而分心。即使她们能够很快地返回工作,她们也 已经落后于其他的男性同事了。尤其是照顾婴儿的原因,她们往往错过了一些重要的发展机会。比如,到海外的长期工作任务,与客户连续几晚的谈判,很快地改变计划等等。很少有公司能忽视这些问题,所以大多数企业安排女性进入不承担类似工作的部门(比如人力资源和信息沟通等部门)。这样一来,女性的职业经验受到限制,也就难以达到更高的职位了。
男性的刻板印象
还有人认为,天花板效应主要是与男性的刻板印象相关。在很多企业,这种刻板的印象甚至已经约定俗成了。升迁的标准往往掌握在白人男性手中,那些想要升职的女性要按他们的标准衡量。
“我们胜任这项工作,不是吗?所以,我们的继任者应该和我们一样。”大多数企业的继任计划原则,就是这么简单。所以,男性提拔的干部也往往是男性。罗萨贝斯·坎特在1977年出版了她的著作《企业里的男人和女人》,其中提到,因为在组织中,女性的管理人员在她们的工作环境中常常是非常引人注目的,这使得她们(和她们的失误)更明显,而且还夸大了她们和占统治地位的男性文化的区别。